藏文化与建筑特点

时间:2016-10-10 17:07:39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藏族的建筑文化是怎么样的呢?有关于比较与特色的藏族的文化都有哪些呢?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藏文化与建筑特点的相关文章。

藏文化与建筑特点

藏文化与建筑特点

  藏族民居建筑的用色特点

  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寒地区,造就得热情的性格,膘悍的气质,质朴而豪爽,并勇于改造环境。广袤的西藏高原,人居稀少,但只要是人口聚集之地,就自然创造出一种热烈的环境气氛。这样的气氛也体现在建筑、环境色彩的应用上。建筑外墙以白色为主,毛石经过粗加工后,涂白色浆,每年冬季开始,择吉日上一次白灰,由于西藏建筑外墙上窄下宽,墙体形成一个小小的斜坡,人们站在屋顶或墙上,用装满白色涂料的桶,从上往下倒浆浇涂,极为豪放粗犷。大的贵族庄园在房屋上沿,有一圈边玛树枝束顶线,涂成土红色。一般民居外墙上沿有二条约5厘米左右宽的红、黑色带,沿围墙交圈。屋室门廊前有黑色矮墙。门廊檐下红、黄、绿、蓝原色艳丽彩画。室内梁枋艳丽彩画,结合家具用色,形成热烈的室内色调,与藏民淳朴、热情的性格成正比。

  在建筑中“白”“红”“黑”三色应用的缘由

  在西藏建筑中常用的三种颜色——白土、红土、黑土,产于西藏本地。白、红、黑三色的应用,集中体现了世界的三层─天上、地上、地下,每一种颜色都是献给一位神的:西藏建筑应用白色,一方面来自对原始神灵家庭之一“天上神”─“白年神”的崇尚,一方面来自佛教的影响。佛地崇尚白色,藏传佛教也视白色为神圣、崇高。他们生活在皑皑雪山之中,喝白色奶,奉献白色哈达,住房也用白色。从科学意义上来讲,白色可抗拒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主客观因素决定了传统藏式建筑(个别寺庙建筑外)应用白色,从古至今,历久不绝;西藏建筑应用红色,来自对“地上神”─“红年神”的崇尚。对土红色的应用,也可能与西藏古老的苯教有关。“苯教”为一千三百年前雪域高原的原始宗教。它把宇宙分为“神、人、鬼”三个世界。为了避免鬼的侵犯,在人们的面部普遍涂上褚红色染料(牧区有涂黑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仰的变化,这种红色不再往人们的脸上涂,却在建筑中保留了下来。一般用于宫殿、寺庙、贵族庄园外墙装饰,以示威严;西藏建筑应用黑色,来自对“地下神”─“黑年神”的崇尚,民居院内矮墙,门、窗边饰都大胆使用黑色。院外墙也用黑色做装饰;对土黄色(黄土)的应用,在全藏区为数少,民居不用,一般用于主要宫殿、寺庙建筑群中的经堂外墙。同时,黄色也是黄教的色彩象征。

  藏区建筑门边、窗边饰有黑色上小下大的边框,寓意为“牛角”,传说能给人带来吉祥。藏族古代曾信奉的图腾之一是“牦牛”,由于时代的进展,原始的图腾被写意为牛角。简练、概括的艺术形象,装饰性极强。这种装饰不分建筑等级,普遍应用,是统一藏式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加大了门窗的尺度,还与建筑向上收分相呼应,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重、庄严感,颇有独到之处。

  门窗的装饰

  入口大门及窗的上部,有二、三层逐层出挑的小椽,最上一层出挑小篷,用石片和阿噶土作面层。在小椽上装饰彩画。窗上小雨篷在逐层出挑小椽后,虽然出挑不大,但檐下形成斜坡,科学而严格地适应了高原特点。它使夏日光影,只能射到窗台,室内处于绝对的阴影之中,给人带来凉爽的环境。而使冬日光照散满全屋,达到后墙,给人带来温暖。还使逐层出挑的小椽上彩画装饰互不遮挡。还有的大门边框、额枋雕绘有生动细致的几何纹样、卷草图案,彩绘装饰。

  在门窗上部悬挂的“香布”是用长条形纺织品打成褶,挂在门窗上檐,也是藏式建筑的特殊装饰之一。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是藏族的“林卡节”,意为“世界快乐日”。这一天门窗上部悬挂的香布就要更新,一用就是一年。在此期间,高原上的风吹、雨打、日晒,将香布撕裂、褪色,也不能随意换掉,要保留到翌年五月十五日才得再换。香布的使用是同西藏喇嘛教义相结合的,客观上不仅装点和统一了建筑的整体美、环境美,同时还给门窗下的彩画以保色作用。当风吹来之际,香布飘然撩起,艳丽的彩画偶然露出,恰似仙女睁开了妩媚的眼帘,十分美好动人。

  民居建筑色彩尽量朴素、简洁,衬托主体建筑。如大昭寺周围的民居建筑色彩,简洁到只剩下白墙、黑框,小雨篷上的香布及香布里面简单的彩画,以突出大昭寺建筑。贵族和大领主建筑用色的华丽程度,接近寺庙,却又不同于寺庙,民居建筑用色的大衬托,贵族和领主庄园建筑用色的过渡,宫殿建筑用色的华丽,寺庙建筑用色的庄严,几种建筑不同的用色层次。又由于白墙,黑色的门窗框,门窗上的香布帘,家家屋顶上的嘛尼堆,小嘛尼杆上挂着写满经文的彩色经旗等共性,使整个建筑群体用色达到了和谐统一。

  室内梁柱施以彩画。天花多为暖色调纺织品吊顶。室内陈设由低矮藏柜“百岗”(可存放衣物)、“洽岗”(存放食物和茶具)组合成多用柜。上面摆放佛龛和象征吉祥和丰收的“五谷斗”(切玛),还有电视机、录音机等。柜面装饰雕花漆画,以红色为主,色调热烈华丽。居室中间摆放“觉则”(吃饭、喝茶用的长方桌)、“加觉”(专门吃饭用的饭桌)。桌腿短小,只几寸高。桌高二尺多,三面镶木板,一面有两扇门,打榫做轴,无合页,无拉手,乍看很像落地方柜。桌面、桌板雕花漆画同柜面,以红色为主,色泽艳丽,除纯金不能使用外,其它颜色均可使用,看上去也很富丽。木器装饰纹样以各式花卉、鸟兽、人物、五彩卡垫从窗下到左墙或右墙下,平面呈“L”形铺放。

  

  藏族特色建筑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藏族建筑艺术

  城镇

  西藏著名古城镇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夏鲁、阿里、萨迦、穷结等地。布局方式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政教合一的社会制 度,使得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宗教色彩浓厚。另一种类型是以宗为主体,居住区、寺院围绕宗山建筑布置。宗政府占据山头,山下为居民区簇拥,寺庙或位于城镇 的一端,或建于山腰。 宗山建筑,系宗政府(相当县政府)所在地。宗山建筑,包括经堂、佛殿、宗政府、监狱、仓库等,一般建造在山头上,山下则为居民区。宗山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具 有完备的防御系统。

  寺院

  寺院建筑集中了藏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精华。藏族寺院在选址、建筑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寺院既是宗教

  活动中心,也是文化的传播场所,在战争中又往往是攻防的军事堡垒。为了取得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寺址一般都选择依山面水向阳的缓坡地或陡峭的山谷之中。藏

  族大型寺院的建筑群是由"措钦"(集会殿)、"扎仓"(学院)、’唯康"(佛殿)、"康村"(基层组织)、"喇让"(活佛公署),以及印经院、讲经坛、僧

  舍、转经廊、塔等建筑组成。措钦、北仓、拉康是寺院建筑群的主体,在造型艺术、工程质量上要求较高。措钦和扎仓的大门前常设立一对高耸入云的"塔钦"(大

  经幡),旗杆上饰以经幡、牦牛尾,顶部为镏金宝瓶。佛殿内部画栋雕梁,帷幔交织,迷幻的光影色彩造成一种神秘气氛。经堂多为密闭式院落,一般在经堂中央以

  长柱升起天井,用以采光。外部采用金顶、法轮、宝幢、八宝吉祥等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镭金装饰。这些西藏佛教文化的特有标志,把寺院烘托得更加富丽堂皇。 

  藏族寺院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木材、土料等。结构上一般采用木构架,外面再围以泥土或石头砌筑的厚重墙壁。楼层是用木橡铺板构成,上铺木板或土。屋顶多

  为平顶,这是西藏传统的屋面构造方法。采用汉式屋顶时多为歇山顶,屋面包以简版瓦型的镏金铜皮。金顶正中和两侧一般饰宝瓶等,檐角上饰摩揭鱼首,金顶下采

  用内地形式的斗拱承檐。

  塔在寺院建筑中极富特色,起源于印度,是为了埋藏佛舍利供佛教徒礼拜而用。古印度以塔为崇拜对象,把它作为一种具有灵魂、灵性的建筑物,常常将

  塔置于佛寺中央,而佛殿则置于塔后。塔是多层建筑,层数一般为单数。材料采用木、砖、石、金属等。塔的结构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塔刹4个部分。地宫大都

  建在地面以下,用来埋藏佛舍利、佛经、珍宝等。塔基在地宫以上,是整座塔的基础。塔身是塔的主体,各种类型的塔主要是按照塔身来划分的。塔身内部分中空和

  实心两种,中空的不仅可以供奉神像,还可以登临远眺。塔刹是塔的顶部,大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塔有佛塔、灵塔之分。佛塔多在室外,塔内安放佛经、法器

  等;灵塔多在室内,用以安置活佛、高僧的遗骸、遗物等。

  住宅

  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帐篷、平房、碉房等。藏族民居一般多采用木结构框架,屋顶以平顶居多。建筑用料多就地取材。藏东、南木材丰富,一般用原木或木板造房;西北部牧民则用牛毛编织帐房;盛产石材的地方则碉楼居多。

  帐房俗称帐篷,是牧区最普遍而古老的一种居住形式。根据放牧方式和季节不同,又有冬帐房、夏帐房之分。冬帐房一般用木棍作框架,上覆牦牛毛织成的毡 子,能经高原风雪的侵袭而不漏不裂。架设时,前后左右以木棍为立架,支撑帐顶的中部和四角,然后在四周用绳固定在地上。帐房内空间高度约1.6米至2米, 顶部留出天窗,用以通风、采光、出烟、透气,雨天可以遮盖。牧民们还在帐房外四周用于牛粪、草坯、土块、石块等垒成矮墙,以避风寒。这种帐房大都建在背风 向阳、水草近便的山洼地带。夏帐房是用白 布、帆布等制作的一种比较轻便的帐篷,构造简单,拆装、运携都较方便,一般供旅行或临时使用。结构简单的两面坡人字形帐篷,只能容纳2-3人;大的方形帐 篷过去往往是贵族和.上层喇嘛所用,可容纳数十人,制作考究,用各种颜色的布或呢子镶边,且缝有精美的图案。

  平房是牧区固定部落和农区高海拔地区藏民的住房。这种房屋是以土、石、木为结构的一层平顶屋。这种房屋门窗都小,屋外一般都修有小院坝,以作畜圈。

  园林

  罗布林卡是藏式园林建筑的代表。园林建筑的特点是:高处筑台,低处挖池,任其自然,以取景为胜。罗布林卡内树木茂密,在绿树丛中,湖心宫、龙王亭、金

  色林卡等具藏式风格的建筑隐约其间,幽曲动人。清新的空气,安谧的环境,具有一种西藏园林特有的朴实自然的情趣。从18世纪中叶到现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

  的扩建,罗布林卡已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型园林。这座昔日达赖喇嘛的夏宫,现辟为人民公园,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游览,成为拉萨一处重要的

  旅游胜地。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什么
  ☑ 徽派建筑特点
  ☑ 上海历史文化建筑特点
  ☑ 康藏文化是什么
  ☑ 鄂温克族建筑特点
  ☑ 门巴族建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