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饮食文化

时间:2016-08-24 17:25:19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文化习俗,不同的地区间饮食的文化习俗是不一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河套饮食文化是怎样的吧!

 河套饮食文化

 河套饮食文化

  独具特色的河套传统民族饮食 

  一、汉族饮食回味无穷

  汉族饮食属于大众饮食。河套传统食品有糜米酸粥、烙饼、炒鸡蛋、肉汤蘸糕(油炸糕或素糕)、猪肉烩酸菜、蒸饼、锅贴、炒土豆丝等。50年代前,境内盛产糜黍,人们的主食为糜米,兼玉米、白面、高粱、荞面等杂粮。

  酸粥,由河曲传至河套,其由来纯属偶然。相传李自成起义军进京路过河曲,当地百姓皆大欢喜,家家户户泡米为大军准备炊饭,不巧情况有变,义军临时改变路线。由于泡米太多,时间一长发酵变酸,百姓不舍扔掉,就用发酸的米煮成粥,食之别有风味,于是酸粥就这样诞生了。河套农家烹制酸粥、酸饭的方法很独特:将糜米之汁盛于罐子中,放在发热的灶台,使其发酵变酸,然后将糜米放入浆中,炊时捞出浆米放入锅中,煮至半熟时,取汁不尽则成酸粥,取汁尽则成酸焖饭。其味酸香,夏食生津止渴,败火消暑。吃酸粥要配有油煎辣子、胡麻沫或肉酱,如果佐以红淹菜、酸黄瓜或酸蔓菁,则更回味无穷。

  酸,是河套人喜好的口味,多数人家一日三餐的饭桌上,早上酸粥,中午酸焖饭,晚上酸稀粥。除酸米饭外,一般人家还常吃禾和饭、拌汤、糊糊等稀食,有的吃米窝窝、山药丸子、牙糕。困难时期还有吃杂粮拌糖菜(甜菜)等。

  建国后,河套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种植量增加,白面、糜米为主要食物。蔬菜以大白菜和山药(土豆)为主。

  60年代后,白面逐渐成为主食。酸白菜、烂淹菜、酸苦菜、红淹菜、酸黄瓜、酸蔓菁等,为冬、春必备佐食。酸烩菜是当地农民和城市居民的风味菜肴。肉食以猪、羊肉为主,多在冬季食用。城镇,已有各种应季蔬菜、瓜果。逢年过节,吃炸油糕、饺子,佐以炖肉、烩菜、炒菜、凉盘等。酒席上的菜肴有硬软之分。硬菜指全肉或整肉做成;软菜有肉炒菜类、各种荤素凉盘。筵席常饮砖茶、白酒。产妇、病人多食谷米稀粥、煮鸡蛋等。客人到家,以红糖水上待。烟民吸纸烟者较多,早时有吸旱烟、水烟。平民一般用羊小腿骨制成的烟具吸烟,俗称“羊棒”,随身携带。有客盈门,备有小煤油灯,享用羊棒待客,戏称“一口香”。70年代后,逐渐淘汰了烟袋,有的吸香烟,有的吸自卷烟。

  80年代,人们的主食为面粉和银川大米。部分家庭还用电冰箱储藏食品。待客一般款以砖茶或酒菜。筵席讲究整鸡、整鱼、名烟、名酒。婚丧嫁娶讲究上“硬四盘”:酥鸡、丸子、烧猪肉(爬条肉)、清蒸羊。

  河套地区有道小吃,名唤“面精”。“面精”,又称酿皮,有独特的制作工艺。白面用温水搅拌成面团,揉搓光滑后再放在清水里反复揉洗,将其中淀粉洗去,直至面团洗成蜂窝似的软胶状,放在锅里蒸煮,摊晾而成。吃面精最好凉拌,近年也有用油炒者。凉拌面精配料有清醋、盐汤、芹菜(或黄瓜)丝、咸菜丝、油煎辣子、辣油、香油等,是妇女们喜爱的地方风味小吃。面精要数“巴盟面精”最为闻名,近年来在呼市、北京等地很有市场,不少的小吃商贩还打着“巴盟面精”的旗号四处扩展河套饮食文化。

  饮食发展到今天,已是东西南北、各类菜系应有皆有,餐饮更具大众化特色和文化品位,各类火锅、炖菜、烩菜、炒菜、海鲜等成为人们不同的喜好,一些国内名菜和西餐也在部分城市粉墨登场,有些农家菜、地方风味小吃一时成为饮食时尚。

  二、蒙古族饮食风情万种

  河套地区的蒙古族多居于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饮食以粮食、肉食、奶食为主。特色食品有奶茶、炒米、黄油、奶酪、奶酒、馓子、干肉条等,风味独特。在农区,饮食大体与汉族相同;在半农半牧区,粮食、肉食、奶食兼而食之;牧区则以肉食、奶食为主。牧民们一日三餐,早上喝奶茶,吃炒米;中午和晚上吃肉食和米面熟食。

  炒米吃法很多,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炒米可用奶皮、白糖拌着吃,香脆可口;还可以用奶茶泡着吃,加上黄油或奶豆腐,味道更加香美。炒米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耐饥,所以,有“暖穿皮子,饱吃糜子”一说。

  奶食,蒙语为“查汗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种。食品有:黄油、白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果子、酸奶子、奶茶。黄油又称奶油或酥油。黄油、白油、奶皮子是牛奶中的精华,其味醇香,营养丰富。若加以奶茶、奶果子、炒米,则为待客之佳品。奶豆腐、奶酪是蒙古族最普通的食品,是出牧、行猎、旅游必备品。奶果子则是饮茶时的家常食用品。饮料主要有奶茶、酸奶、奶酒。奶茶具有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能,是蒙古族常用饮料。酸奶有生津、止渴、解热、清暑作用,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对肺结核和胃病有一定疗效。奶酒无色透明,醇香甜美,可益智提神,是招待贵宾的佳酿。

  肉食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主要以牛肉、羊肉、驼肉为主。羊肉吃法主要有晾干羊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晾干羊肉为长备肉食,食用时拿小刀削成薄片,用奶茶冲泡而食。蒙餐中,以“手扒肉”、“羊背子”、“烤羊肉”最为讲究。

  “手扒肉”是将全羊切成若干块,白水下锅,只加盐煮到没有血渍,肉香味美,鲜嫩可口。吃时用蒙古刀割、刮、剔,用手扒着吃,所以称“手扒羊肉”。

  “羊背子”是将全羊由脊背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再割四肢、头、颈、脚各为一件,带尾入锅,加少量食盐煮熟捞出,将全羊各部件拼成原样,盛放大铜盘里上席。然后念唱一段放羊背子的赞词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年长者将肉割开,吃肉时先从尾巴开始,长者用蒙古刀熟练地割下一条一寸宽的薄羊尾,放在手掌上让你一口吞下,标准的吃法是不用咀嚼,顺着喉咙吞咽下肚,然后再食用羊身上其它部位的肉。据说吞下一条羊尾,便可酒量大增。

  烤全羊,是上等佳肴。将一只整羊放入烤炉内烘烤,直至色味俱佳。客人入座后,开始喝酒,先上奶食品和羊内脏调制的冷盘;再上牛羊肉为主的热盘。酒至正酣,上马奶子,每人一盏。少许,两名厨师将一只头朝前、后腿弯曲的卧式烤羊放入长方形盘内,端到首席前接受检点,然后把羊抬到各席间,让全体客人过目后撤回厨房。厨师用刀把皮层肉切成1厘米半厚、7厘米左右长的条状,盛到大盘内,上到各桌,最后把贴骨肉切好上桌。

  蒙族风味小吃中有一道荤菜叫灌肠,即在现杀的羊肠里,灌上面浆、肉末、葱丝煮熟,当地人称作“活倒肚”。

  近年来,牧区还时兴吃“羊宝”(睾丸),过“珍珠节”。羊宝,俗名羊蛋,雅名珍珠。牧区在杀羊的季节,要过几个月的“珍珠节”。期间,牧民要将亲朋好友邀请到家中,用煮熟的“羊宝”待客。河套地区有句俗语,叫“吃啥补啥”,据说“羊宝”有滋阴壮阳的食疗功效。因此客人只能品尝有限的几个即可,不能饱食。通常,牧人要将“羊宝”置于米粥中煮食,称之为“珍珠糕”,是其他地方不可多见的奇食。

  蒙古人好饮白酒,酒文化内涵丰富,妙趣横生。酒宴上,总要有一、两个歌手伴唱助兴。歌手一边唱歌,一边用银碗向客人敬酒,酒碗不干,歌声不断。敬酒时,用食指在酒碗里蘸一下,依次对着青天、大地轻轻一弹,再到自己头上一抹,表示一敬天、二敬地、三敬人,象征着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祝愿。

  蒙古人爱饮砖茶,吸旱烟,喜欢使用精美的食具、酒具和烟具。忌吃死牲畜肉、驴肉、马肉和狗肉;吃肉时,刀不能对着客人放,也不能把刀子放反;祭灶后的3天里,忌从家里借给或送给别人东西;给客人敬酒行礼时,忌不戴帽、不穿外衣。

  三、回族饮食别具一格

  回族的传统面食有油饼、馓子,以其酥、软、香、甜著称。请客设宴时,通常须请阿訇到场,先上盖碗茶、油饼、馓子,其次上菜肴、米饭、汤。席间,凉盘可有可无,但热菜一定要丰盛。

  回族饮食讲究洁净,主食一般为米、面。肉食类中有的可食,有的不可食。喜欢食用的肉类有牛、羊、驼肉,可以食用的还有兔、鸡、鸭、鹅等畜禽和部分海生动物肉。水生类可食的范围较小,其中有鳞无牙者可食。一切可食之物都要经阿訇亲手宰杀。回民忌食猪、驴、马、骡动物和一切凶猛禽兽的肉,忌食自死的动物和所有动物的血。

  甜食、炸食是回族人的传统小吃。他们还喜欢喝“扣碗茶”。茶中加入冰糖、芝麻、桃仁、柿饼、红枣等,俗称“五味茶”,佐以饼干、油香(即油饼)等,郁香可口,清肺提神,利于健康长寿。逢年过节,回族人要制作油香、馓子等食品,馈送亲友。

  回族忌烟、忌酒,不吃他族人的食品,不饮他族人家之水,不使用他族的饮食器具。

  河套餐饮文化简介

  一、猪肉烩酸菜

  “亲不过的姑舅常在,香不过的猪肉烩酸菜”。猪肉烩酸菜流传于河套地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因河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所饲养的家猪膘肥体壮、肉质上成;腌制酸菜所用的长白菜,得黄河水的充足灌溉和八百里河套川的充分日照,经过腌制,色泽鲜绿,富含水份,最适宜做猪肉烩酸菜。

  猪肉烩酸菜中最有特色的是槽头肉烩酸菜。入冬后,在农村杀猪是一件大事,左邻右舍都要帮忙,一大锅喷香诱人的槽头肉烩酸菜赛过所有美味佳肴。地道的河套农家烩酸菜吃起来松软可口,酸中带香,猪肉肉多而无膻味、肉软烂绵香、肥而不腻;酸菜滑嫩爽口,汤少而不干硬,无论是泡米饭还是就馒头,都是上好的家常便饭,如果再佐以几瓣大蒜,味道更是鲜美。饭饱之际,再喝一碗热腾腾的开水泡酸菜,便真正体会到美滋滋的味道了。

  此菜的作法是:猪肉切成1厘米厚、6~7厘米长的大片,煸炒至肉片出油、呈淡黄色时,将调好的调料(一般由盐、花椒、大料、葱、蒜、酱油混合而成),倒入锅内烹炒。等肉入味后加清水,放入切成细丝的酸菜和切成羊蹄状的土豆,盖上锅盖焖2~3个小时,待汤汁收干,并烩出浓浓的香味、发出吱吱的响声时,搅拌均匀即成。当然还可根据个人爱好和家庭条件等情况,再添加豆腐、粉条等物。

  二、烧肉丸子精杂烩

  简称“精杂烩”,将切成1厘米厚、5厘米长的猪肉加调料烹炒出香味时,加高汤,待汤开后放上辅料(酥鸡、丸子、豆腐、土豆、白菜、粉条),再撒调料面,慢火烩至汤汁收干时,用手勺搅拌均匀,出锅即成。之所以“精”,是在于此菜中加入了红烧肉和丸子的缘故。

  该菜原料丰盛,营养丰富,味道适合大众口味,河套中老年人多喜食此菜。

  三、猪肉勾鸡

  将猪肉切成厚1厘米,长4~5厘米的片。精选鸡肉切成5厘米见方的块,土豆去皮洗净切成滚刀块,豆腐切成5厘米的方块。猪肉片煸炒上色,放入调料,烹炒出香味时加高汤,待汤开后放入鸡块。

  做成后猪肉块色泽红亮,有红烧肉的香甜咸绵感,又有鸡肉的鲜香味;而鸡肉口感酥嫩,鲜咸略带微甜。此菜脂肪蛋白质搭配合理,肥而不腻,煮饼外酥里软,是最受欢迎的大众名菜之一。乌前旗白彦花镇因区位优势,成为乌海—呼和浩特之间的“天然餐都”,凭借“猪肉勾鸡”的美味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这一特色菜肴已扬名区内外。

  四、全鱼宴

  在乌梁素海等地,人们习惯用全鱼宴招待贵宾。全鱼宴即席面上的全部菜肴均以鲜活的鱼为主料烹制加工而成,有凉菜、热菜及汤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菜肴,其中有名贵的“二龙戏珠”“鲫鱼跳龙门”,也有家常炖鲫鱼、炖鲶鱼,还有煎、焖、烧、烤鲜鱼、生鱼片等。客人如在春季开湖、开河期而至,正值鱼虾肥美,品尝全鱼宴更是机会难得。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饮食文化野史:河套菜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饮食文化,没有一定分量的文化积淀,是不能妄自评论的。所以,我今天只斗胆讲讲八大菜系之外的饮食文化的野史——河套菜系。

  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直观上讲,位于黄河几字弯的左弯处。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盛产番茄,葵花籽,莜麦,华莱士(形似伊丽莎白,味同哈密瓜,但见过吃过的就知道,此瓜与伊丽莎白和哈密瓜截然不同),金川啤酒,风干牛肉等。

  第一盘菜:猪骨头烩酸菜

  东北人爱吃酸菜,河套人民也不例外,河套人民的猪骨头烩酸菜,颜色比东北的酸菜白肉要深,酸菜的酸味略轻于东北的酸菜,但多了几分香味,究其原因有二:第一,酸菜的腌制方法有所不同;第二,猪骨头烩酸菜,调料放置不同于东北酸菜白肉,且烩的时间较长,肉味已入酸菜。里面放些土豆,豆腐,粉条,味道更好。

  第二盘菜:三也芥芥(此为方言,意为土豆丝)

  此菜不是醋溜土豆丝,不是酸辣土豆丝,不是青椒土豆丝,是和猪肉或牛肉一起炒,偶尔也素炒。现在家家户户还时兴客人来了,用油烙饼和三也芥芥来招待。吃的时候根据自己口味在里面拌些油炸辣椒,别有一番风味。

  第三盘菜:猪肉勾鸡        

  猪骨头和鸡骨头同锅的味道,鲜有人知。里面加入干豆角,冻豆腐和土豆,也是河套人民的一道硬菜。用大铁锅做一大锅,汤汁多点,在菜上面放上蒸饼,蒸饼可以帮助收汤汁,饼也有了菜香味,一举两得。

  第四盘菜:肉臊子泡莜面

  把羊瘦肉或猪瘦肉切成丁,土豆也切成丁,还有粉条,熬成汤,要浓,然后将莜面泡进去,此菜虽是粗粮,但不宜消化,美味但不能贪食。        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本命年的崇红文化
  ☑ 怎样起名才能让孩子名字蕴含古典文化
  ☑ 男孩起啥名字好 个性有文化名字大放送
  ☑ 属猪女宝宝有文化内涵又高雅的名字
  ☑ 春节文化概念的意义在哪
  ☑ 平安夜的意义你该懂得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