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结婚习俗有哪些

时间:2013-08-30 10:59:14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客家,也是汉族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民系之一。客家风俗多而杂,又是十里不同俗,下面就介绍一下客家人结婚的习俗有哪些。

客家人结婚习俗有哪些

客家人结婚习俗有哪些

  广东客家人结婚习俗汇总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
解放前梅县地区的婚嫁形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大行大嫁
解放前男婚女嫁全由父母作主,凭媒婆说合。婚姻牵线人(即媒人),由媒人去活动,男方经媒婆说合后,男方的母亲带着儿子和媒婆一起去看女子,称“看妹子”。
看妹子有时去几个人,除去上述3人必须去外,还要请“眼镜”(做参谋的人)。这时男女双方可以在没有外人的房间里谈话,或送礼。男送一对戒子(有钱人家是金戒子,一般人家是送银戒子),女的送男的一条手巾。这次男方要送给媒婆一个小红包,“看妹子”成功与否都要给女方“面花钱”,付误工费给媒人。正式定婚时,女方为女儿办“嫁妆”。旧时的嫁妆很讲究,嫁妆分“半嫁妆”和“全嫁妆”两种。一般家庭的人办“半嫁妆”,只有富家女儿才有办“全嫁妆”。
“半嫁妆”必须备有女儿的衣着、橱、柜、桌、椅、餐具等。有女婿的衣服、头帽、鞋、袜,男家父母、父兄、兄妹的衣料和鞋袜。其中不可缺少的是女儿、女婿的衣着用具。“全嫁妆”除了半嫁妆所有的东西外,还要为女儿配置死后用的棺材、金罂,此两种东西要用红布包着。(红色即是好的兆头)。
出嫁时辰和入男家大门时辰由地理先生择日子而定。
结婚前一天,女方以男方的酌礼办酒席,宴请女家族戚和亲属,这叫做吃“轿下酒”。
迎亲这一天,男方组织人马,擎着灯笼,灯笼上写男家姓氏,彩旗、鼓乐队、抬着新娘轿,轿子里装着新娘穿的罗帕。小舅子也坐轿子,有钱人家连婢女都坐轿子,此时媒人坐的轿子先行。吹吹打打列队去迎娶新娘。轿队是媒人轿先行,跟着是新娘轿,小舅子坐的轿子在后面。有钱人连做伴娘的都有轿子坐。接着是抬嫁妆的,随后是去吃酒的娘家族戚。吃酒的都是女客,人数一般都是1—2台桌的人数。
如果男家时辰还不到,要在路上休息若干时间等良时到才进大门。
新娘进了大门后,由牵新郎、新娘的人带到厅堂里拜堂,行三拜礼。一拜天地,行一鞠躬;二拜祖宗又一鞠躬;夫妻对拜,再一鞠躬。礼毕,新郎新娘进洞房,到洞房花烛时举行“饮合欢酒”的仪式。然后夫妻参拜长辈,向男家家长参拜,鞠躬。随后,亲朋好友陆续前来祝贺。
到了午餐时,亲友们入席喝喜酒。这时男方的家长及新郎新娘要给亲友们斟酒和敬酒。到了晚上,本村人,亲友们都来闹洞房,本地人叫“搞新娘”。婚后第二天早餐后,男家送丈母娘、伴娘、媒人婆回家。
婚后第三天本地人叫“三朝”。新娘要走外家,由新郎陪同去叫“新姑丈上门” ,新娘在外家住几天后由其母亲送女儿回男家。
二婚妻
女人离婚后,想再结婚的人叫“二婚妻”。旧时此种人结婚形式与大行大嫁有所不同。她再嫁时不能从娘家祖祠的正大门出,不许放鞭炮,要在屋外的杂间或竹林下换衣服后才可上轿。
本地人的风俗是女人结婚后能够和丈夫白头到老,视为美好圆满的婚姻。若女人因多种原因而离婚,这种女人是“衰命”。她们再回到娘家居住会受族人、本屋人的鄙视。可以说家门不幸有辱祖宗。也不知从何年代起作出了对这类再婚女人一种惩罚性的规矩,此规矩在解放后已废除。
男人第二次结婚
本地人对没有结过婚的男青年叫“青头子”,对结过婚的男人再娶妻就有人挑拣了。
第二次结婚的男人,他们结婚时仪式相同。但是对曾经死过老婆再结婚的人,要做下面的仪式后才能睡觉。
新婚晚上睡觉前,新娘要面对丈夫死去的前妻穿过的鞋和睡过的枕头跪拜。先跪鞋后跪枕头。跪拜时口中要念:阿姐,前世姻缘,我嫁给xxx做妻子,请你不要做鬼捉弄我,我认你为阿姐,请保佑我们生活平安······。床上放三个枕头,丈夫的枕头放在中间,前妻睡过的枕头放在左边,新娘睡的枕放在右边。新娘对枕头跪拜完毕才可睡觉。第二天晚上就不要做此种仪式了。
上述这种仪式是表示尊重前妻,给新娘子一种精神安慰。如果新婚之夜没有做这种仪式,结婚后万一遇上夫妻、家人不团结或生病等,就会被人绘声绘色地说三道四,认为是死去的前妻做鬼捉弄他们,说得活灵活现。
隔山娶妻
此种婚姻形式是客家人地区特有的婚姻形式。多见于有华侨的地方。松口地区旧时有这种婚姻事例。他们多数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华侨。他们多侨居外国,已成家立业,而家中房产需要人看管,或老人需要人服侍,也有依然孤身只影,只是无钱在外成亲(有外出之前,原本有童养媳的,便无须请媒人了)行娶嫁礼仪,讨回一个“看家婆”(也叫屯家婆)。结婚时,多以公鸡为替身,由人抱着公鸡与之拜堂。看家婆过门后,便“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了。享有普通客家妇女的一切权利和义务。依靠田产和侨汇维持家计。
等郎妹
等郎妹是客家地区一种独特的婚姻制度。等郎妹与童养媳不同的是:童养媳进门的时候,已有“未婚夫”;等郎妹进门的时候,还没有“未婚夫”;要等她的家娘以后生育一个儿子给她做丈夫。有的要等几个月,有的要等许多年,也有的等不到只好“守活寡”。也有等不到儿子改作养女,或另嫁,或招赘的。抱养等郎妹与抱养童养媳的动机基本相同,他们都怕日后无钱为儿子娶媳妇。不同之处是还希望借 “等郎妹” 带“喜”来能等出一个儿子。

  客家人的婚礼习俗
婚礼之行,新郎要按时辰去接新娘,带一个小男孩子去叫“压轿”,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也须找个伐柯人同行。这时候的新郎,身上不能带钥匙、指甲剪等“铁器”。婚嫁的风俗对新郎要求未几,对新娘的要求就多了:在出嫁确当日,新娘不能吃外家的饭,表示不吃两家饭(从一而终);走出家门到上轿,是绝对不能回头看的,这时候能哭出来,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上轿之前,新娘的兄弟姐妹还要进行“抽姊妹带”的典礼;新娘的衣服上别上缝衣针(利器),表示“利是”;做母亲的会让女儿反穿亵服,据说这是表示忠诚于爱情毫不“反骨”;新娘下了轿,必需由有品德、多子的妇女扶着新娘进洞房,叫做“牵新娘”,经由大门时,新娘还必需跨过燃烧的秆火避邪;假如这时新娘已经怀孕,还要叫人扛着一架梯子跟随,这也有一个叫法“时来运来,娶个老婆带梯来”,客家话中“梯”、“胎”同音,意为上梯步步高;迎回新娘的时候,公公婆婆要回避,等星星亮了或第二天才可以相见;喜宴上,新娘最大,因此宴席上的鸡头是不能吃的,由于那是“凤头”;假如宾客不小心打破了碗,主家会很小心地把碎片逐一拾起,用红纸包好放到厨房里去,主家的白叟不求全宾客,就算宽容了。增补一点:新娘的嫁奁里,一定会有两条甘蔗,表示双双对对、甜甜美蜜、从头到尾,新娘在上轿前,要坐在一个土话叫“母栏”的很大的竹盆里面,由一个“梳妆新娘的”妇女主持进行打扮梳妆。据说跨进竹盆时,知道自己从此离开生已养已的家,成为另一家的人,一刹那心情的滋味,至今无法表达。“梳妆新娘的”一边梳妆一边还要说吉利的话,当年大漠看自己的新娘坐着梳妆的时候,太兴奋了,那词却顾不上记。只知道她念一梳梳到尾,夫妻什么什么有头有尾确当真样子容貌很好玩。梳妆完毕,大家一涌而上包“上轿钱”给新娘,上轿的时候,由“梳妆新娘的”执一个米筛,象伞似的开在新娘头上,里边放着新娘袋,袋子装满了青青的“长命草”,其中意义,不问可知。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海南结婚习俗有哪些
  ☑ 客家人的祭祀风俗
  ☑ 客家人有什么风俗
  ☑ 中国传统结婚习俗
  ☑ 潮汕地区结婚习俗
  ☑ 各地奇葩结婚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