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的客家结婚习俗介绍

时间:2013-08-30 11:01:27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客家的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客家思想。而客家人分布大江南北,有构成不少的客家民系。而不同地区的客家人结婚习俗很有趣,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地方性的客家结婚习俗介绍

地方性的客家结婚习俗介绍

  龙岩客家结婚习俗
龙岩的地理位置,在闽南金三角与闽西客家山区之间,所以许多风俗独具特色。龙岩古老的婚俗,程序繁琐,婚姻礼节十分讲究,并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不论男女青年双方认识不认识,都得通过媒人说合。先由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父母认为合适,便把女孩子的生辰日子用红纸抄上,让媒人带回给男方父母。男方马上请算命先生去相命,如果男女双方的生辰日子没有相克,便由媒人带男方父母或新女婿去女方家相亲,进行明查暗访或看新娘;也有女方到男方家“游家风”,了解男方底细的。双方父母看中意了,即送聘金、彩礼,洽谈订婚事宜。聘金是一笔可观的金额和几百个大饼,在龙岩西北一带还要以“九”为佳,“九”即“久”之意,表示爱情永久。所以聘金都要八百九,三千九,有的要六千九百九十九元九角九。当男方送聘金八百九,三千九,有的要六千九百九十九元九角九。     当男方送聘金到女方家,女家要开大门,放鞭炮迎接,收下彩礼后,岳母要煮“粉肉蛋”请女婿吃,表示欢迎,还回以花生。男方回去分发给乡邻四舍,宣告订亲成功。女方把订婚饼分给亲戚朋友,亲友都要送一块布料添妆,把亲娘的嫁妆添得丰富多彩。接着由男方家请人择吉日良辰为婚期,并由媒人把时辰日子送到女方家。女方母亲会带女儿会同女婿入城去备办嫁妆,把女孩出嫁的衣服用品、新家庭的摆设用具都购买齐全,结婚前三五天由男方送到女方家。这些嫁妆一般都要以让女方满意为准则。还征求女方意见,需要多少肉、粉、面以便婚后办回婚筵席用;了解娘家有多少人来参加婚礼,以便知道要设多少桌婚宴接待娘家亲戚。结婚是根据男方择好的吉期,新娘要准备出门。     新娘要提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方家布置新房,要请老妪用红绿线绞去脸上的汗毛,剪齐头发,修整眉毛,这叫开面,打扮得漂漂亮亮准备做新娘。有的地方,新娘还要空肚子,哭嫁,以示对娘家的依依不舍。新娘出门过去是坐轿,现在多数用新娘伴五六人,簇拥出门,或乘车或步行。龙岩万安山区,都要在天没亮时请亲朋把新娘背到夫家。结婚这一天,男女双方家早已打扫干净,大门前都悬挂红彩,以示办喜事。男方的大厅布置得堂皇富丽,新娘房打扮得宜人舒适。在新娘房内点起长明灯,并由一个有经验的老妇人守新房。大厅上把亲朋送的布料联轴按照次序挂在厅堂上,中堂首位是挂男方母舅的联轴。上午,要举行婚礼,新娘花轿到了夫家,男方要放鞭炮欢迎。新娘进门时,由一位老妈子带新娘撑伞迎进新娘房,家里兄弟、姑嫂,都得暂时回避,不要和新娘在厅堂走廊上打照面,以示吉利。     然后,由新郎新娘双双出大厅举行拜堂。一拜天地,二拜亲家,三拜高堂,夫妻交拜后双双进洞房。接着新娘在一位夫家老妈子指引下,手捧甜茶,出房去见识双方的亲戚,如见公婆、见亲友,都要请吃茶点,被新娘请吃茶点的亲人,都要给新娘一个红包,以示见面礼,这些钱是新娘的“私脚”,别人不准动用。见亲友后,开始陪同亲友、来宾入席,婚筵即开始。龙岩的婚宴都办得很丰盛,一般都有38巡菜。婚筵的座位也有规定,大厅的正位是男方母舅坐,新郎陪同,叫厅头桌。厅头桌没有动筷子,其他桌都不敢开动。婚宴开始时,要放鞭炮。龙岩的婚宴必出名菜烊鱼与什锦,待到出姜鸡时,新郎在父辈的陪同下,要到各桌去敬酒,婚宴的最后一道是干饭和大烤肉,表示要吃饱。散席要放炮,不放炮不要散席。一般情况一餐婚宴要吃两三个钟头。     傍晚,在新房里或在大厅,举行闹新房,欢迎全乡各户人等到家里来看新娘。这天晚上,新郎的朋友会出来主持仪式,请一个说话滑稽的后生当司仪(主席),一起娱乐、欢乐。新婚夫妇必向乡亲互相介绍新娘新郎的姓名,有的叫新娘公开恋爱史,有的叫新娘唱山歌,也有的要新娘新郎当场做两人合作的游戏,一直欢乐到深夜。当闹新房的人散去时,新郎家还要拿出几箩筐好的花生,在门口发给前来闹新房的人们,意在早生贵子,以求吉利。入夜新郎新娘洞房花烛,夫妻吃交杯酒、吃甜糕、柑桔,表示恩爱。新郎新娘要关门同床前要向父母请安,关门要放炮。翌日,起床要向父母敬茶请早安,以示一家和睦平安。     婚后一二天,新娘要带新郎回娘家,女方父母当天中午要备酒席,请女婿及娘家亲朋。这一天以新娘为主,新郎为客。下午,新婚夫妻归来时,丈母娘要送给甘蔗、芥菜二株表示甜甜蜜蜜过日子,相亲相爱白头偕老。新娘的弟妹都要出来送行,新郎要发红包给送行人。

  赣南客家人婚礼习俗
闹洞房:“闹洞房”是婚礼之余兴。即新婚之夜,亲戚朋友、邻里叔伯兄弟、男女老少都可以进洞房与新娘嬉戏取闹。俗话说:“新婚三日无大小,众人围着新娘闹”。又说:“喜闹喜闹,越喜越闹;不闹不发,越闹越发”。“闹洞房”不仅能延续喜庆气氛,增进新娘与亲朋好友的友谊和了解,且有为新婚夫妇驱邪避凶的功效,因而“闹洞房”在赣南客家地区长久传承,世代相袭,至今尚存。
“闹洞房”习俗在赣南各地大致相仿。石城、宁都一带,闹房开始时,先鸣炮,喝茶,主持者诵道:“伏以,日吉时辰大吉昌,此刻闹房正相当。一祝夫妇偕老,二祝子孙满堂,三祝荣华富贵,四祝金玉满堂,五祝五子登科,六祝财宝金箱,七祝文官拜宗,八祝武将封王,九祝子孙光前裕后,十祝十全十美万年昌。”接着便是嬉戏之言:“红蛋人人发一对,金桔个个发一双,金桔红蛋拿来发,闹房闹到半夜就散场,金桔红蛋若不发,闹房闹到大天光。”完毕,闹房开始。
在安远、信丰一带的“闹洞房”,往往是要把新郎新娘请出厅下来。
厅堂,灯火辉煌,喜字高挂,“口”字形的桌上摆满了烟茶糖果和酒菜,众人围桌而坐。此时,各式节目开始了。各式节目中最有趣的要算“喜相逢”和“姜太公钓鱼”,这也是赣南河西片较有代表性且保留至今的节目。
“闹洞房”一般闹到深夜,结束时喜放鞭炮,点心招待,宾主欢心而别。
赣南客家婚俗,虽各个时代不同,城乡有别,礼仪多样,但始终保持着客家先民尊祖敬宗、伦理纲常之精神和对繁衍子孙、世代荣昌的美好祝愿。

  河源客家结婚习俗礼节
(一)提亲
客家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合。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到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这些礼品一般都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这种鸡,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
在提亲中,媒人受男家之托,凭三寸不烂之舌通女家。因客家以前作媒人的多为女性,故客家习惯称之为媒人婆。
媒人在中国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客家传统婚仪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职业的和非职业的两种,职业媒人婆以做媒为生,唯利是图,所以不惜摇唇鼓舌,讲假话,讲瞎话,夸大对方家庭对个人的优越条件,隐瞒对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给人一 种“哄神骗鬼、谋人钱财”的丑恶形象。
(二)过大礼
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的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在传统聘娶婚姻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饼食也是必备之物,客家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鸡、鹅、鸭、鱼、发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原先预定的嫁妆送往男家。客家传统婚俗中常备的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比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帐之类,还有诸如衣柜、梳妆台、皮箱、八仙台等家具。现在嫁妆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还见有缝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饭煲等。
“过大礼”一般在迎亲的前一日,喜庆的气氛十分浓厚,那些送礼品的姑嫂姐妹们,一般都着盛装,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摇过市。客家风俗,送礼的队伍专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过大礼”之俗,近于传统“六礼”中的“纳征”。《仪礼》说:“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也就是说,下了彩礼,送了嫁妆,才可以把女子娶过来。古代的纳征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所用的彩礼各代不尽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贵的玄熏、束帛、俪皮;汉代多用金银。其后,风俗日盛,礼物日重,历代有识之士多视为时弊而欲杜绝,但此风却历代盛而不衰。“六礼”中,“纳征”是在“请期”“报日”之前,而客家俗却是在报日之后,两者在时间上有些差异。“大礼”过后,即时婚娶,尤显得热闹,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客家民间依然盛行的一个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亲迎为“六礼”之尾,是“六礼”的归结。现代人所说的婚礼或古人所说的婚礼大典就是以接新娘仪式为标志。
古时候所说的婚礼大典,一般包括铺房或暖房、亲迎、回门三个环节,时间持续三天。第一天铺房或暖房,第二天亲迎,第三天回门。客家的习惯不尽相同,所说的婚礼基本上是指亲迎和滞新娘两个环节,至于迎亲(也就是接新娘),则主要包括了铺房、花轿迎亲、撒盐米、跨火、踏凹栏等主要的几项风俗。
1.铺房:铺房是一种旧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铺房是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帮忙摆设新房的一种风俗。按客家习惯,铺房讲究两点,一是摆设的床、柜、梳妆台等要注意方位、风水,至为讲究的是衣柜镜不能向床。客家习俗中,镜与照妖同义,而照妖镜向床,显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铺房之人要“命好”,民间认为命好的标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妇、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妇女是不能参加铺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铺房的主要参与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选所谓命好之人)要专门为新娘梳妆打扮穿衣,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插花”,这一夜,民间风俗又称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项很为庄重的仪式。行此礼时,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时新娘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一般都十分动情,而旧俗中规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阁中静坐哭唱至天明,谓“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彻夜不眠,更显出一种传统婚嫁“喜亦悲”的氛围。
3.花轿迎新:客家传统用花轿迎亲,五十年代尚有专门出租花轿的花轿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 ,“福禄鸳鸯”,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接新娘之时,由媒人领路,新娘领花轿,一路鼓乐。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门外,新郎赶忙派“利是”,过众姐妹一关后,便可将新娘接出。新娘哭赖不走,男家众人软硬兼施,哄出闺房,又哄其(硬推)上轿,新郎还要给轿夫封“利是”,方才起轿。几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尽。
4、撒盐米:接新娘时,旧时客家有些地方有撒盐米的习惯,预先用器皿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客家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撒盐米之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客家民间“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客家有之,可见惠州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
5、遮头、踩凹栏与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乐声中众亲扶新娘下轿,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克,她们必须用盖(竹编的盛器)、筛等物遮挡不与新娘直接见面。民间认为,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有的地方,新娘下轿时,新郎用凹栏(主编的一种盛器)挡住新娘后脑地方。这一风俗,客家流传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女死,我比(给)什么功劳来谢爷。”看来,新娘是颇怕这一“遮”的。按民间的说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轿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头,而新郎的那个凹栏,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断回头的视线,很名显,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专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着娘家.除遮头这个风俗外,同时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凹栏,让新娘脚踩而过,民间谓“脚踏凹栏随窝(凹)转”,很名显,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踩过凹栏准备入屋时,惠俗中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此俗北方称“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种比较悠久的民间习俗。他有两个用意。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把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另一个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间人为有两个“邪”源,一个是婚嫁之时,观者如云,其中难免夹杂一些家中有丧、病之事的人,民间认为他们身上带有邪崇,客家则称这些人身上带有“煨(讳)”;另一个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带有“脏”,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旧观念。因此,客家的跨火之俗,虽取“旺火”之义,但主要是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丝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国传统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客家民间称其为“抹药”,是客家穿统“去煨(讳)的专用药,在出生婚嫁礼仪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们用以避邪的护身药。
6、捧蜡烛:“捧蜡烛”为客家传统婚嫁迎亲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归后,新娘子入洞房之前,就先由童男捧蜡烛至洞房安放。此俗客家最为讲究,民谣亦唱云:“捧蜡烛,捧到新娘房间笃(尽头的意思,或最里面之意)。”按习惯的做法,要首选童男一人(一般为族中亲戚中兄弟多者),随迎亲队伍接新娘(此时已捧好蜡烛),接归或直接将蜡烛捧至洞房内安放。此为奉子,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为引子,为新娘佳人点燃香火,便引来子孙满堂。
7、迎亲鼓乐:客家旧俗中“接新娘”的整个过程一般都鼓乐不停,光绪《客家府志》所记的“鼓乐迎亲”即是。苏东坡寓惠时曾称:客家“钟鼓不分哀乐事”,看来客家传统的迎亲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客家婚事的鼓乐称“锣鼓柜”,以锣鼓、镲、钹为主,配以唢呐。鼓乐队随迎亲队伍来回吹奏,渲染了喜庆气氛。光绪《客家府志》说客家的民间婚礼“鼓乐竟日”,亦即民间所称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钱人家婚事鼓乐,实际上是“二日鼓”、“三日鼓”。旧时,客家有专门的鼓乐店,有职业鼓乐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银钱便可雇专门的鼓乐班子,因而旧时婚礼请鼓乐班子捧场是普遍的。
(四)滞新娘
新娘到家后,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父母高堂,并依次向男家长辈敬茶,此谓“饮新娘茶”;而诸长辈要回封“利是”包,以祝愿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礼毕,就是大开宴席“和新娘酒”了。客家旧俗婚宴时新娘并不露面,一般要饿着肚子独坐闺房,不能抬头,不能言笑,不能轻易走动,独听正厅中传出的嘻闹狂欢之声。此时新娘内心一般都忧虑不安,因为她知道,那些狂汉醉鬼们,一会儿宴毕之后,便要冲入新房中“闹”她了。这就是客家婚礼中一个最为狂欢的场面——滞新娘。
滞新娘即习惯说的闹新房,“滞”是客家方言,即戏弄之意,滞新娘即戏弄新娘。其实还在拜堂之时,滞新娘便已开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动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后脚弯上猛蹬一脚,使新娘跌跪在地;或一阵起哄,人叠人地把新娘压在下面。此前,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等人总是事先作些准备,如在堂前铺一块草席,使新娘倒下时不致于弄得满身灰尘。但是,男家客人总是想办法把新娘弄得狼狈一些。
婚后宴毕,人们迫不及待地涌入新房。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烟”。按规矩新娘要逐一给每位倒茶点烟,这时,人们往往让滚烫的茶水倒得满满的,故意让新娘烫着;又故意将新娘点烟的火种吹熄,让新娘无所适从;尔后,又让新娘在几寸宽的长条木凳上走过,谓“过天桥”。板凳两头易翘,中间仅一个巴掌宽,人走在上面摇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还故意把凳脚事先弄坏,好让新娘从凳子上摔下来。至于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对新娘讲猥亵的话之类,则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乱。有的偷偷拿松毛针之类带刺的东西刺新娘的颈背,或向新娘的脸上喷撒胡椒粉,并左推右搡。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尽力劝护扶持,也无济于事。新娘也强颜作笑,但脸上流趟着汗和泪。这种捉弄新娘的行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对一个刚出嫁的新娘来说,是近乎残忍的。
闹新房古以有之,汉代已十分流行。因闹新房是以戏谑新娘为主,因而此习也称作“谑亲”、“戏妇”。时人所著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说明当时闹新房十分放纵,而且人们行为有违“礼教”,污秽视听,故此作者以“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汉书》亦云:“新婚之夕,于窗前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此为传统的“听房”之习,也属闹新房。惠州以上两者皆有,而且颇具“污风诡俗,生淫长奸”的特征。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世代相袭,以至今日的客家,都依稀可见这种婚俗的遗风。
(五)三朝回门
娶亲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间迎接串门探访的亲朋邻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点礼物同新郎一齐回娘家看望父母,这就是客家习惯所称的“三朝回门”。它是客家传统婚嫁礼俗之中甚为讲究的一项礼仪。如果说提亲、卜吉、落定、报日、过大礼为婚前礼,迎亲、滞新娘为婚时礼的话,那么,三朝回门便是婚后礼了。
客家的三朝回门,又称“滞新郎”,从形式到内容都和“打婿”、“戏婿”之习有相似之处。按客家的习惯,新人到岳家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见岳父母大人,而后逐一拜见族中诸亲。在拜见族中的姐妹时,往往就已开始“滞新郎”了。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这时姐妹便于一旁起哄,或让新郎多拜几次,不让其起身;或让新朗频频下跪,不让其间歇;有些好事之人,还会拉新郎到鸡窝或猪圈旁,明说是要新郎拜鸡笼神或猪舍神,实际上是戏弄新郎。如新郎不从,众姐妹就回强行“执法”,使新郎不得不从。
拜毕,岳家宴请郎婿。席间,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对子和难题让新郎解答,说是测试新郎的才能,实际上是为难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这时便照搬“滞新娘”的做法去戏弄新郎,使新郎狼狈不堪。
“滞新郎”尽管在程度上不如“滞新娘”,但岳家姐妹的矛头始终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对新娘在男家受到戏弄的一种“回敬”。新婚三朝回门是客家传统婚嫁的一个定俗,故礼仪颇为讲究。回门时备的礼物,首要为鸡,民间谓“带路鸡”,这是必备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礼物,如鱼、肉、鹅、海味、山珍、饼食等各听其便。这些礼物,男家一般都多备一份,如肉、备两块,女家接礼后,按俗要回男家一块。其余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无大桔,即须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礼后。还要回给男家大桔(吉)。
除远道联姻者外,市内及近郊联姻,三朝回门一般是岳家请郎婿、新娘及婿家姐妹姑嫂吃一餐,然后打点回礼,当日返归。
回礼宾司使中,有岳母所蒸的大红发糕和红敛糕,“带路鸡”不可或缺。客家还有新婚一月回门的习俗,回礼时岳母蒸大笼糕(一中糯米甜糕),娘家娘婶蒸敛糕。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海南结婚习俗有哪些
  ☑ 中国传统结婚习俗
  ☑ 潮汕地区结婚习俗
  ☑ 各地奇葩结婚习俗
  ☑ 北方农村结婚习俗
  ☑ 东北地区结婚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