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俗文化有哪些

时间:2016-09-17 17:20:49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哪些是有关于岭南的民俗风俗的文化呢?岭南文化需要怎么传承下去呢?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岭南民俗文化有哪些的相关文章。

岭南民俗文化有哪些

岭南民俗文化有哪些

  岭南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

  南粤民众在岭南大地上繁衍生息了十余万年,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地域特点的民风民俗,虽然岭南是全国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但是这些古老的习俗惯制并未在现代化的风云中黯然失色,仍然是岭南的象征.

  以岭南的传统食品和居住习俗为例,岭南小吃、点心和粥品大多是民间流传之物.岭南古属楚地,端午纪念屈原的风俗一直盛行,粽子早有名气.《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端午为粽,以冬叶裹者曰灰粽、肉粽;置苏木为红心,以竹叶裹者曰竹筒粽;三角者曰角子粽,水浸数月,剥而煎食甚香.”以竹叶裹的竹筒绿豆粽,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盛行;以苏木为红心的碱水粽,仍是东莞农村的端午节必备之品;久富盛名的肇庆裹蒸粽也是肇庆民众端午节、春节时的传统节日食品.粥,古称“糜”, 潮琼两地的群众至今仍沿用此古语,不管年岁丰歉,他们几乎每日食粥.在广州著名的粥品有状元及第粥、鱼腩粥、坠火粥、艇仔粥等等.广东点心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几千年来广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足有一、二千种之多.代表名品有薄皮鲜虾饺、荷叶饭、娥姐粉果、叉烧包、荔浦秋芋角等,仍然是岭南大街小巷、茶楼酒店的常见之物.

  客家围龙屋是岭南著名的传统建筑,其分布与客民分布相一致,多在山地及丘陵区域,以东江上游嘉应州一带及粤北各地为主,并延入广西、赣南、闽南诸地.曾昭璇先生认为客家围龙屋的独特构造是与客家人生活中的诸多需要相辅相承的,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或为逃灾荒,或为避战乱而移入岭南.由于移动急速,受到当地土著居民的剧烈反抗,由此形成了他们既有农业形态又有防御特征的独特住宅建筑形式.这种住宅形式有利于客家族人团结自卫,巩固了客家民系的宗族观念. 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客家围龙屋仍然广泛存在于岭南地域的客家居住区,保持着坚韧的文化持久力,岭南传统文化的深厚与顽固可见一斑.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岭南大地也在尽情地上演着一幕幕现代时尚.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岭南设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岭南尤其珠三角地区成为中西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主阵地,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率先在岭南大地上演.以节日民俗为例,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和农村,过“洋节”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每当圣诞节前夕,在所有的城乡商店中,到处是圣诞节的节日礼品和用品,圣诞卡、圣诞树、圣诞礼物以及圣诞食品和圣诞之夜等文艺活动,使古老的大街小巷弥漫着西方节日文化氛围,其它的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也成为岭南民众节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过洋节,珠三角城乡近十年来,无论男女老少,过生日都要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而且在夜间举行仪式,统统都是西方的风俗,即使在农村也很普遍.充分吸纳西方现代社会的风俗时尚,使岭南地域的民众生活充满现代色彩.

  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在一起,在岭南的城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人们常常上午喝早茶,下午去冰室吃冰淇淋,晚上在酒吧流连;在广州荔湾区,传统的骑楼、西关大屋与独具异国风情的沙面洋房互相掩映;在珠三角地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同时被使用,是办公、经商、旅游、日常交往的通用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特征愈加显著,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的特色与传承

  信仰:民俗传承的核心部分

  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造就了岭南民俗文化浓厚的地方特色。“广东境内,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风俗均具有岭南的地方特色。本地的汉民族习俗与其他省、区的汉民族风俗同源同流,而在具体情节和表现方式上又有不少差异”,“广东境内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风俗差异虽较大,却也会有不少相通之处,从中可以看出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风俗文化的互相交流与影响”,萧亭在由其主编的《广东省志· 风俗志》(以下简称《风俗志》)的“概述”部分对广东地区民俗文化特色作了如是阐述。

  对于民俗的传承和变异,《风俗志》中也作了分析:“许多风俗事象的存在和变异都离不开人们生活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空间。”当代民俗学者也普遍认同民俗本身既具有延续性,又具有变异性。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看来,岭南民俗中的有些内容已经“脱落”,但整体的继承情况相对较好,因为广东人比较固守民俗的信仰传统,凡事讲究意头,敬畏神明,崇拜祖先,人际关系淡而不薄,礼尚往来。民俗信仰支撑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研究员陈忠烈长期关注明清以来珠三角地区的民俗发展,他觉得在岭南各类民俗中,节庆民俗传承得较好。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神州民俗》杂志总编辑刘志文认为,在衣食住行四类习俗中,岭南人对“吃”这一习俗相对继承较好,但也不是一成不变,“毕竟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2月17日,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和区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岭南民俗文化论坛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周大鸣表示,民俗是彰显城市性格的重要部分,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逐步告别“乡土”而走向“现代”,在新的语境中重释民俗、演绎传统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

  此外,刘晓春和刘志文都认为,在传承过程中民俗不可能完全保持原样,但核心部分一定要传承下来,这个核心部分就是——信仰。

  路径:民俗传承最终要靠民众

  有诸多因素可以影响民俗传承和发展,其中政治要素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刘志文认为,“总体而言,广东各界对民俗文化越来越重视了,省一级单位举办民俗节,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这次(首届岭南民俗文化节)是我们广东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举措”。正是由于广东先后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战略,各级政府日益重视文化建设,在民俗文化发展中的参与热情不断提高。

  以首届岭南民俗文化节的定位为例。黄埔“波罗诞”庙会是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民俗文化的源头之一,举办岭南民俗文化节就是希望借助庙会的影响力,对活动内容、形式、规模、档次等作进一步提升,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省、市、区三方合作,最终形成岭南民俗文化的大荟萃与大展示。

  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表示,“在民俗活动中,政府倡导、企业资助、民众参与是我们的原则。古语云:上导之为风,下习之为俗。这符合民俗发展的规律”。刘晓春提出,把传统民俗文化看做一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的生活文化,还是作为一种地方符号予以展演的文化遗产,需要认真思考。他认为,岭南民俗文化节的最终目的不应只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展演,而应该是通过民俗文化的集中展演激发民众文化自觉,从而珍视民俗文化传统,自觉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活动中官方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刘志文表示,政府参与和主导民俗文化节,表明了官方对某些民间信仰的认同,这种认同有利于促进双方形成和谐的关系。不过,民俗传承最终还是要靠民众,这才符合民俗的本质。

  理论:南北民俗学研究的差异

  民俗发展路径的争议也在不断提示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岭南民俗进行理论研究。

  《风俗志》中显示,广东人对岭南民俗的研究古已有之。广东学者黄遵宪(1848—1905年)的《日本国志》对风俗的范围、形成、特点以及研究风俗的目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1927年11月,顾颉刚与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人发起组织民俗学会,推举容肇祖担任民俗学会主席。同年,顾颉刚和余永梁草拟的《本所计划书》对广东乃至全国民俗研究有巨大贡献。

  20世纪50—70年代,广东民俗研究进入“低谷”,成果甚微。直到80年代初,广东知识界才又开始重新关注风俗研究问题。1984年11月,广东民俗学会在广州成立。

  对于当代民俗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专家们普遍表示,目前对广东民俗理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邓启耀说:“广东民俗理论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不是很多。以中山大学为例,人类学系所做的相关研究偏重文化类,中文系的研究偏向民间文艺类,民间戏剧的研究已经扩大到非物质文化研究这一领域了。”

  关于我国民俗理论研究的南北方差异,邓启耀认为:“南方的民俗学相对重视田野调查,北方的比较重视理论研究……事实证明,人类学比较重视田野调查的路径是对的。目前,南方的民俗学研究与人类学、非物质文化研究还与现代传播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发展框架。”

  

  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

  作者简介

  叶春生,男,1939年10月生,广西灵山人。l959年至1964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64年至196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1968年至1978年在广东信宜县委办公室工作,1978年至今,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ISFNR)会员、中国民俗学会顾问、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有《简明民间文艺学》、《岭南俗文学简历》、《岭南民间文化》、《岭南民俗与旅游》、《广府民俗》、《广东民俗大典》、《俗眼向洋》等。曾获全国民间文学理沧著作评比最高奖山花奖.广东鲁迅文艺奖和广东省民间文艺著作评比奖。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中国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 为孩子起名需要注意哪些民俗文化事项?
  ☑ 最有民俗文化的生肖
  ☑ 诗经中的婚俗民俗文化
  ☑ 简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
  ☑ 谈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