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

时间:2016-08-25 17:17:45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郑洞国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建国后,他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祖国建设与统一事业。而郑洞国于1991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国民党将领郑洞国吗?

国民党将领郑洞国——几乎参加了抗战正面战场所有重大战役

国民党将领郑洞国——几乎参加了抗战正面战场所有重大战役

  国民党将领郑洞国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3年1月13日,郑洞国生于湖南省石门县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祖房10余间,田30亩。父亲郑定琼以种田为业,兼做裁缝。母亲陈英教,生育子女5人,郑洞国排行最末。

  郑洞国7岁起在父亲启蒙下读《论语》等书,后进乡间私塾,熟读《四书》、《五经》,1917年又转入全部采用西式教学的石门中学附属小学。这年他已满14岁,但因对西学毫无基础,故学习一度相当吃力。是年冬,他遵父母之命,与邻乡姑娘覃腊娥成婚,婚后育有一女二子,夫妻感情甚好。1919年

  郑洞国升入石门中学读书,这时他的家境已大不如前,读书所费皆赖时任石门中学校长的兄长郑潼国供给。虽然生活非常清苦,甚至有时身无换季之衣,但他勤奋努力,学业大进。这年春末,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偏僻的石门县城亦为革命风暴所震撼,郑洞国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进行爱国宣传,并参与清查、抵制日货的斗争。他痛感国事日非,从此立下从军之志,希望以武力振兴国家。

  1921年春,湖南督军赵恒惕兴办湖南陆军讲武堂,澧州镇守使唐荣阳特在石门设考场招收学生,郑洞国欣往应试,旋被录取,赴长沙报到。孰料此时湘鄂两省军阀正在混战,赵恒惕的军队被打败,一时湘局大乱,陆军讲武堂被迫停办,郑洞国扫兴而归,重返石门中学读书。次年,他毕业于石门中学,到磨市乡小学任教。为谋今后生计,他于1923年再度赴长沙考入湖南省商业专门学校。由于他为人厚道,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深受师长喜爱。

  考入黄埔

  1924年,他顶用别人姓名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并加入国民党。同年10月,参加平定广州反动商团叛乱的战斗,担任广东军政府警卫。11月,黄埔一期学生提前毕业,他被派任教导一团第二营第四连党代表。

  1925年2月,他随校军东征。次年,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营营长。1926年7月,他随部编入东路军参加北伐,在攻打永定的战斗中,他率一营官兵担任主攻,这他灵活指挥,奋勇作战,仅激战半日便在后续部队支援下攻破城池,将孙传芳的福建督办周荫人打得落荒而逃,连周的尚有余温的大衣也被缴获。此后东路军主力掉头疾进,在梅县地区又围歼了周荫人的另一部主力。郑洞国以一营之众缴获敌人人枪各千余,再立战功。同年11因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3师8团团长。这时他刚年满24岁。这时东路军迭克漳州、福州等名城,于次年1月经古田、建瓯、浦城、仙霞岭进入浙江,沿途敌军望风披靡。东路军在杭州稍事休整后,再经泅安、广德、溧阳、句容直逼南京。3月下旬,东路军与北伐军第6军程潜部在南京胜利会师。北伐军的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3月24日,英国兵舰以保护侨民为借口,猛烈轰击南京下关和栖霞山等地,造成震惊中外的惨案。时郑洞国率部驻守栖霞山阵地,曾命所部炮兵向英海军坚决回击,1927年5月,郑洞国继续随军北伐,后因病调任总指挥部参议。参加龙潭战役后,由于病情转剧,不得不住进苏州更生医院。同年冬,他病愈出院,闻北伐军正与敌人相持于徐州以北地区,遂辗转经蚌埠前往徐海前线,被总指挥部任命为徐州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后调任第9军教导团团长。1928年“二期北伐”结束后,国民政府召开全国军事编遣会议,第9军教导团被编散,郑洞国重任第2师第5旅第10团(即改编前的第3师第8团)团长。此后,因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军事集团间不断发生混战,郑洞国随中央军先后参加了蒋桂战争、蒋唐战争、讨伐石友三以及1930年的中原大战。1931年夏,盘踞在河南新乡一带的军阀石友三再次拥兵叛乱,郑洞国所在的第2师奉命沿平汉路北上,配合张学良的东北军将其全歼于河北定县一带。不久,广东军阀陈济棠又通电反蒋,第2师奉命星夜南下赶至湖南醴陵,准备进攻广东。广东事变和平解决后,郑洞国调任南京警卫第1师第2旅第4团团长。未及两月,又被调回正在鄂豫皖苏区与红四方面军作战的第2师,任独立旅旅长。次年秋,红四方面军向川陕地区转移,第2师奉命赴潼关、洛阳一带休整。时郑洞国已改任第2师( 师长黄杰)4旅旅长,率部驻于洛阳。

  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1933年初,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侵占我东北三省后,又夺取热河,继而大举进攻长城各口。在国难日深、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举国抗日的情势下,***下令抽调中央军第2、25、83师组成第17军(军长徐庭瑶)开赴古北口对日作战。在这之前,部队由于天天忙于打内战,早已厌倦了同胞间的互相残杀。能够有一个机会为国家效命疆场,尽军人的守土之责,所有人的心情都为之振奋。3月中旬,日将西义一率第八师团移兵古北口,欲集中兵力一举击破中央军,4月20日至28日,中日军队在南天门一线进行了八昼夜的血战。郑洞国率第17军2师4旅坚守南天门一线阵地,将士们只能忍饥受冻,在古老的长城上,以血肉之躯与兵力和火力都占绝对优势的日军殊死鏖战。战役期间,郑洞国曾奉命率部撤往后方休整,行军途中忽闻接防的第83师阵地被日军突破,部队伤亡惨重,师长刘戡愤而自戕未遂,形势岌岌可危。郑洞国心急如焚,立即率部星夜弛返前线,向日军发动反攻。此时我军阵地已大部失守,大批日军蜂拥扑来。郑洞国因兵力单薄,多次反攻失利。在这紧要关头,为示必死的决心,他脱掉军衣,只着白衬衫,提着手枪,亲自率领部队冲锋,官兵们见状士气太增,个个争先与敌拼杀,一时杀声震天,硬是将敌人击退了。至5月中旬,中国前线各军终因伤亡惨重、后援不继而先后节节抵抗后撤。5月31日,《塘沽协定》签订,长城抗战宣告失败。消息传来,人人痛心不已。之后,第2师退驻北平。同年秋,郑洞国入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次年春,他奉命提前结业,返回军中,率部和第25师75旅一起,开赴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担任守备第二线碉堡的任务。10月,红军失利后主力向湘贵方面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第4旅和第75旅尾追至芷江,又奉令调回北平驻防。1935年6月,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郑洞国所在的部队,全部忍痛撤出了北平。第2师奉命开赴徐州、蚌埠一带驻防。次年秋,原第2师师长黄杰调任税警总团团长,郑洞国接任了师长职务。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谋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何应钦下令各路中央军前往“讨伐”,郑洞国率第2师进驻潼关。未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2师撤回徐州。

  1936年10月22日 郑洞国晋升陆军少将。

  “七七”事变后,抗战爆发,他又首先率第2师参加了平汉路保定会战。固守保定城至漕河一线阵地,多次予敌以重创。后军长关麟征阵地被突破撤退,郑的后方为敌骑兵包围,仍与日军血战一昼夜。保定城破后,又与敌展开巷战,幸而这时裴昌会将军率第47师冒死前来接应,才得以率军杀出重围。保定失守后,日军又连陷正定、石家庄等重镇,一直深入到豫东地区。在豫北安阳吃紧时,第2师曾奉命转移到林县一带山区进行游击作战,牵制日军南下。其间,郑洞国曾派突击队乔装日军,袭击了日军在安阳的机场,给敌人造成很大恐慌,其斗志之顽强可见一斑。不久第2师又作为第一战区预备队参加漳河战役,战役失利后奉命退往舞阳休整。

  1938年3月,郑洞国率第2师参加徐州会战,当郑洞国率部昼夜兼程地从河南赶到徐州时,战局发生突变:日军精锐的第10师团已攻陷滕县,川军第122师王铭章师长以下两千余人全部阵亡,敌前锋部队正由滕县以东向枣庄快速南下。郑洞国考虑我军已来不及实施在运河以北临城一线迎敌的作战计划,即使先敌一步到达运河北岸,也将因立足不稳为敌击破,这样连徐州都会陷入险境。为此,郑洞国根据参谋长舒适存的建议,并报请上级同意,一面果断地指挥部队火速开往运河南岸占领阵地,掩护友军集中,以确保徐州。这时大批日军已进抵运河北岸,正积极准备渡河南犯。郑洞国率师主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赶到了运河南岸的利国驿立即与敌人隔河交战。但日军凭借强大炮火,攻势如潮。危急间,配属该师作战的重榴弹炮营及时赶到,郑洞国立即命令放列射击,十二门大炮齐声怒吼,一排排炮弹准确地落在敌人头上,打得日本鬼子狼狈逃窜、死伤枕籍,不得不放弃渡河打算,沿枣台支线转攻台儿庄。此战大大缓解了危殆的战局,为我军变更部署,调动兵力赢得了宝贵时间。事后,郑洞国回忆说,如果当时自己没有灵活机动的处理情况,使日军冲过运河,不但徐州势将难保,而且在运河以北枣庄、峄县间的中国军队亦将陷入困境,这样整个战局将面目全非,也不会有后来的台儿庄之捷了。

  当夜,第五战区长官部命令新由郑州、洛阳赴援的第2集团军及第20军团110师接替52军防务,沿运河南岸布防,扼守台儿庄正面阵地;第20军团主力52军、85军让开津浦路正面,向峄县东北之兰陵、向城一带集结、迂回,待敌孤军深入时即南下拊敌之背,会同第2集团军将其聚歼。据此,52军连夜循运河南岸经台儿庄、兰陵镇开往向城秘密集结。以后,郑洞国指挥第2师参加了攻击枣庄、北大窑、峄县的激烈战斗。正当第20军团逼近台枣支线,拟合围进攻台儿庄之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时,在临沂方面与中国军队作战的日军第5师团突以坂本支队4000余人绕道前往增援。第2师奉命随军团主力迎击,于4月6日将敌击溃于杨楼、底阁一线,随后乘胜与第2集团军会师,复将敌濑谷支队击溃,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后,中国军队追击退守峄县之敌,郑洞国率部以“精兵夜袭”的方式,一举攻占了峄县城外地形险要的制高点九山。军长关麟征异常高兴,亲自率人到九山阵地视察。后因日军不断增调援军至徐州战场,在前线的各中国军队相继撤至邳县以北沿运河一线拒敌,第2师担任燕子河、大刘庄一线防务,与敌反复鏖战20余日,阵地从未丢失,直至5月上旬才奉命撤出战斗,开往归德整补。在邳县以北地区防御作战期间,为便利后方交通,郑洞国曾命工兵连在碾庄圩以东的运河上铺设了一道浮桥。未曾想,徐州失陷前,在运河东北地区作战的中国军队主力十余个师,竟均赖此桥撤出了战场。撤出战场后,为躲避敌机轰炸,郑洞国率第2师昼息夜行,徒步行至归德。时薛岳正率大军在归德以东地区与敌大战,临时调郑部作预备队。不久战役失利,第2师撤往河南漯河,数日后又奉命经南阳、湖北安陆、随县开往武汉行军途中,原第52军军长关麟征将军升任第32军团长,他报请军令部让第25师师长张耀明将军升任该军军长,以郑洞国任副军长,气愤之下,遂坚辞不受,并向军令部请假离开部队,回到长沙。自次离开了自北伐以来就在其中服役长达十年的第2师,1938年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结束后,被汤恩伯委任为31集团军第98军军长。在任不到一月,就受好友杜聿明之邀请降格出任新编第11军荣誉第1师师长。不久军长徐庭瑶升任集团军总司令,杜升任军长,改番号为第五军,郑调升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部队先驻广西全州,后调湖南零陵一带整训。荣誉第1师是由抗战中伤愈官兵组成的部队,作战有经验,军事素质较好,但当时内部人事关系复杂,纪律松弛,很难统驭。郑洞国到任后,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对部队一再严明纪律,加强训练,如某团长嗜赌成性,恶习难改,经再三劝导无改,郑毅然报请上级将其免职,于是全师肃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荣誉第1师的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大为加强,成为一支抗日劲旅。

  1939年11月初,日军为切断我桂越国际交通线,威胁中国后方,出动一个半师团兵力由北部湾海面登陆,在很短时间内连陷钦州、防城、南宁等重镇,其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第12旅团占领了南宁西北重要屏障昆仑关天险,桂南战局极为危殆。12月中旬,第5军(辖荣誉第1师、200师、新22师)奉命调赴桂南,很快包围了昆仑关之敌,并于18日晨发动猛攻。战役开始,荣誉第1师担任主攻,迭克要点,表现极为出色。日军在接连几次失败之后,恼羞成怒,频频派出援军,分乘40辆军车,强行通过第5军新22师在五塘的封锁线,驰援昆仑关。这些援军的到来加剧了第5军作战的困难,双方在昆仑关附近各高地拉锯争夺,战斗甚为惨烈,战事处于胶着状态。如果不及时改变这种情况,则第5军之前进攻所取得的胜利将前功尽弃。在战役关键时刻,郑洞国从容镇静,亲临火线,在友军的有力支援下,指挥部队先后攻克了罗塘、四四一高地、界首高地等几个重要制高点,最后终于攻克了昆仑关。说来也怪,郑洞国自东征以来,身经百战,既曾以连营官佐之位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亦曾以师旅将领之威亲临火线督阵指挥,除台儿庄“银元”之险外,从未挂过彩,“福将”之名,当之无愧。昆仑关战役后,郑洞国带领荣誉第1师扩编为新编第11军军长,旋改番号为第8军,率部参加枣宜会战,并担任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长江一线防务近两年之久,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为配合第九战区保卫长沙,第六战区大举反攻鄂西重镇宜昌,郑洞国则奉命以偏师抄袭敌后方交通,阻敌增援。他以一部兵力乘夜于荆州东南悄悄渡过长江,突袭沙市。日军猝不及防,被迫将兵力龟缩城内固守。郑洞国乘机率军主力渡江出击,一举攻占后港,并将汉宜公路彻底破坏,同时在襄河上截击敌水上交通,不仅消灭了大批日军,更使日军后方交通线彻底断绝了很长时间,有力地支援了战区主力围攻宜昌的战斗。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大胆的作战行动,使当时的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将军大为赞赏。

  印缅生涯

  1943年初,郑洞国受命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该军最初是由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38师、新22师组成的,以后又由国内空运补充了大批兵员,当时均驻在位于印度加尔各答西北的兰姆珈营地,接受美军的装备和训练,为尔后反攻缅北,打通滇缅国际交通线做准备。

  根据重庆军委会的指示,郑洞国赴印的主要使命是,协调盟军人员同中国官兵的关系,团结部属,维系部队士气,确保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当时中国军队与盟国之间关系甚为紧张,美国人傲慢的做法和对中国的无礼令中国军队很是不满。

  郑洞国到任后,从抗战大局出发,一方面安抚军心,积极增进中美官兵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另一方面则注意维护国家尊严,对于盟方某些损害中国民族利益的过分要求和做法,进行坚决而策略的抵制。由于盟方有识之士和郑洞国等中国将领的共同努力,不仅使驻印官兵与美军人员之间一度比较紧张的关系缓和了下来,还使双方的合作氛围日益融洽。重庆军委会对于郑洞国在驻印军期间发挥的良好作用曾深表满意,一再给予褒奖,史迪威将军也多次称赞郑洞国等中国将领的爱国精神和温文尔雅的道德修养。

  1943年11月底,***在参加完开罗会议的归国途中,携夫人宋美龄曾于兰姆珈作短暂停留,视察了训练营地。在看到受检部队装备精良、队伍严整、官兵精神饱满、士气旺盛之后,***深表满意。

  1943年10月,缅甸地区雨季结束。中国驻印军由列多前进基地出发,在美国空军和工兵部队的配合下,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被世界上一些军事学家认为根本不适宜作战的亚热带崇山密林中,一面筑路,一面攻击前进,由此拉开了缅北反攻战役的序幕。至次年8月,驻印军和部分盟军部队经过无数次浴血鏖战,取得了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和密支那围攻战役的重大胜利,消灭了惯于在亚热带森林中作战的、曾在东南亚诸役中连连获胜、有“亚热带丛林之王”之称的日军第18师团。自此,印度经卡盟、孟拱至密支那之间的公路、铁路畅通无阻。盟国运往中国的战争物资也可以在密支那中转,不必再飞越驼峰,大大提高了运输量。

  在作战期间,郑洞国经常亲临前线,鼓舞士气,视察督战,并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指挥与决策,为取得这些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4年8月,中国驻印军的新38师、新22师,与反攻战役开始后陆续空运到印缅地区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奉命编为新1军和新6军,美国将领史迪威仍任驻印军总指挥(10月以后由索尔登将军接任),并成立副总指挥部,郑洞国升任副总指挥。数月后,因国内战局吃紧,新6军奉调回国,新1军则继续前进,先后攻克了敌重兵防守的重镇八莫、南坎、芒友,于1945年1月下旬与中国滇西远征军会师于中国边境城市畹町。至此,中印公路全线打通。3月底,新1军又相继占领贵街、新维、腊戍、细包等要点,全部肃清了中印公路沿线及周围地区的日军,历时一年半的缅北反攻战役乃告结束。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5年2月20日 晋升陆军中将。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时期,国民党决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郑洞国奉命回国参加会议。在昆明转机时,郑洞国一行受到了昆明各界的热情款待;到达重庆时,冯玉祥将军亲自主持了有重庆各界出席的盛大仪式,庆祝缅北反攻战役取得的伟大胜利,欢迎郑洞国回到重庆。***、何应钦等也分别召见郑并设宴款待,对他的工作和驻印将士的英勇作战给予高度评价,并授予郑洞国青天白日勋章。在5月5日至21日召开的国民党六大上,郑洞国还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45年7月,中国驻印军班师回国,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部分别撤销,郑洞国留在昆明待命。

  抗日战争胜利后,被任命为第3方面军副司令长官。

  1945年7月,中国驻印军班师回国,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部分别撤销,郑洞国留在昆明待命。

  9月初,郑洞国随第3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等抵沪,接收上海、南京。不久又赴南京,参加了由何应钦将军主持的受降仪式,亲眼目睹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了字。此后,郑洞国兼任京沪警备副总司令,经常往返京沪两地。

  东北三年

  1946年2月,正指挥大军抢占东北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因重病在北平就医,特电请郑洞国去东北代其主持军务。

  同年3月初,郑洞国飞赴锦州就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职务。他按既定部署,指挥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沿北宁路节节推进。3月13日,苏联军队撤出沈阳后,国民党军队立即进占这座东北名城,并很快占领了一度为解放军控制的鞍山、营口、辽阳、海城、大石桥、抚顺等外围重要城市。此后,国民党军队兵分两路:新1军和71军沿中长路向北进攻;新6军和52军各一部进攻沈阳东南屏障本溪。但这两路军队相继遭到东北民主联军猛烈反击,损失惨重。郑洞国不得不亲赴开原设前进指挥所,指挥北路军队与解放军决战。杜聿明重病未愈,也匆匆由北平返回沈阳,指挥军事。然而,由于解放军顽强据守四平街,国民党军队屡攻不下,一筹莫展。杜聿明决定暂缓对四平街的攻击,集中兵力使用在本溪方面。5月上旬,国民党军队终于攻占了本溪。这时解放军部分主力由西丰南下,欲切断国民党军队中长路的后方联络线,开原、铁岭守军告急,杜急委郑洞国为前敌总指挥,率新6军、71军及52军各一部,星夜北上驰援。经双方激烈战斗,解放军放弃了四平街,实行战略撤退,国民党军队乘机占领长春、永吉等许多城镇,与解放军沿松花江对峙,郑亦将指挥所移驻长春。同年8月,为解除热河解放军对北宁路的威胁,郑洞国又受命在锦州设指挥所,指挥13军、93军及71军各一部,向热河解放军大举进攻。双方激战两月后,解放军主力相继转移,国民党军队控制了热河大部重要城镇。

  1947年初,北满解放军渡松花江南下,威逼长春、永吉。至3、4月间,南满东北民主联军乘国民党军队主力北上增援之际,大举向梅河口、海龙、新宾、柳河等主要据点进攻,并包围通化。郑洞国亲至抚顺营盘指挥所,星夜檄调新6军和13军前往救援,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始解通化之围。仅过一个多月,北满东北民主联军再度渡江南下,发起夏季攻势,重创国民党军队,并占领了法库、昌图,以十几万兵力围攻四平街。南满东北民主联军也同时出击,继歼灭梅河口国民党军队一个师后,又攻占了重镇本溪。东北战局如此迅速恶化,使***大为震惊,亲自飞赴沈阳视察,指示国民党军队放弃一些城镇,收缩兵力,以图固守。6月中旬,作为前敌总指挥,郑洞国奉命指挥53军先攻取本溪,解除东北民主联军对沈阳的威胁,然后转至铁岭,率新6军、93军、53军及52军一部北上驰援四平街。经过半个月的恶战,击退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四平街之围遂解,国民党在东

  北的战局才暂时缓解下来。

  1947年7月,杜聿明因旧病复发,被迫离职去上海就医,由郑洞国代理司令长官职务。8月,陈诚来到东北,接替熊式辉任东北行辕主任。他到任不久就撤销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集东北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郑改任东北行辕副主任,其实等于挂名。1947年10月以后,东北解放军先后发起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由于陈诚优柔寡断,朝令夕改,国民党军队大批有生力量被歼,北宁路交通被切断,国民党在东北的战局再次急转直下。***闻讯大惊,于1948年1月10日飞抵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成立东北“剿匪”总部,任命卫立煌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剿总”总司令,同时任命郑洞国和范汉杰为副总司令。不久,陈诚悄然离开东北,东北行辕随即也就撤销了。

  1948年2月,东北解放军相继攻占辽阳、鞍山、法库、营口等重要城市,3月中旬再克战略重镇四平街。为避免被解放军各个击破,在四平街战局吃紧时,卫立煌派郑洞国先后飞往长春、永吉,部署、指挥驻永吉的60军向长春撤退。此后,国民党军队在东北仅剩下沉阳、长春、锦州三大孤立据点及周围少数中心城市,处境岌岌可危。为使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免遭覆没,郑洞国曾建议再进一步主动放弃长春,集中主力于沈阳、锦州之间,以期能战、能守、能退。但蒋、卫认为弃守长春会造成不利的国际影响,况且固守在长春尚可扯住解放军南下的衣襟,减轻沈阳、锦州方面的军事压力,所以没有采纳郑的意见。非但如此,蒋、卫还拟让郑兼任第1兵团司令官和吉林省主席,担负固守长春的任务。此时长春已经在解放军的四面包围之中,郑洞国的许多幕僚、好友都劝他不要从命,郑自己心中也颇踌躇。3月下旬,在蒋、卫一再催促下,他只好飞赴长春,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痛苦的一段时光。

  当时长春驻有新7军、60军及第1兵团直属部队、地方保安部队等约十万之众,市民亦有近20万人。守军除尚控制着城外飞机场外,与外界联系均被切断,城内粮食、燃料匮乏,人心涣散,士气低落,处境艰难。郑洞国到任后,锐意整顿防务,安定人心,希望能凭借长春的坚固城防,长期固守下去。5月下旬,他曾出动部分部队向城外出击,准备在城郊搜购一些粮食。解放军乘机反击。结果守军不仅兵力受到很大损失,连飞机场也丢失了。此后10万解放军在肖劲光指挥下攻城也被击退,遂改强攻为长围,城中饿死民众数万,军队中因饥饿患浮肿症、夜盲症的官兵也日益增多。

  1948年9月中旬,东北解放军发起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郑洞国乘解放军主力南下围攻锦州之机,曾集中两个师兵力作试探性突围,但遭到解放军围城部队的顽强阻击,被迫缩回城内。10月中旬,解放军攻克锦州,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在长春、沈阳等地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顿成瓮中之鳖。在锦州被解放军攻克前后,***曾几次严令郑洞国率部向沈阳突围,但因守军长期饥饿,体力虚弱,士气亦极低落,郑部下将领皆无突围信心,故突围之议几次搁浅。10月16日,郑洞国下决心执行蒋的突围命令,召集部属制定了突围计划,决定在第二天拂晓行动。但当天夜里,曾泽生率60军宣布起义,打乱了郑的部署,突围被迫中止。此时郑洞国虽然对突围已彻底绝望,却仍决心为“党国”效忠到底,拒绝了解放军方面要其停止抵抗的要求。他仍率特务团死守中央银行大楼,还亲笔写下与***的诀别书。然而他部下的官兵们却不愿再为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做殉葬品了。19日上午,新7军全体官兵宣布放下武器。21日凌晨,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的兵团直属部队以突围为名挟持郑洞国亦放下了武器投诚,长春获得了解放。

  晚年生活

  1950年,他去上海治病路过北京时,受到***总理的接见,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劝他出来工作,他以不愿与故旧兵戎相见为借口而拒绝。

  6月举家迁往北京,任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主席亲自提议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受到***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家宴招待。郑洞国是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常委,黄埔同学会副会长;自1979年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

  郑洞国曾先后任民革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在担任民革中央领导职务后,他不顾年老多病,不辞辛劳,努力工作,为民革的建设和发展投入了大量心力。他非常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真诚希望海峡两岸能够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他多次接待从台湾和海外来的古旧袍泽,耐心地向他们介绍情况,解释政策,并呼吁他们响应祖国的召唤,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伟业而共同努力。一直到晚年,他还坚持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为国家的改革和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不遗余力,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991年1月2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2月26日,郑洞国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几乎与此同时,在海峡彼岸,也举行了郑洞国追悼仪式。在数百名黄埔系的将领中,他是两个同被两岸追悼的将领中的一位。(风水www.azg168.cn)

  国民党将领郑洞国的血性抗战

  血战长城

  1933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大肆进犯长城各口。在国难日深、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举国抗日的情势下,***抽调中央军组建第十七军开赴古北口对日作战。当时,旅长郑洞国正带着第二师四旅在河南洛阳休整,接到参战命令,全旅军心振奋:官兵早已厌倦了长期内战,早就盼望有机会为国家效命疆场。

  3月20日前后,郑洞国率部到达北平。此时,古北口前线长城抗战正酣。日军占领承德后,派一个旅攻击古北口,守卫该处的东北军王以哲部节节败退,形势十分危急,每日数封电报急催第十七军增援。

  3月12日凌晨4时许,郑洞国率部接防古北口南天门阵地。该阵地右自潮河岸的黄土梁起,左至长城上的八道楼子,正面约10华里,阵地以421高地为主据点。天亮后,郑洞国观察到日军正频繁调动,不断增援。他一面命令抢修工事,修筑阵地内的交通,以利炮兵机动,一面派出别动队,去骚扰敌人。当天,师属各部队都出动了别动队,以短枪、手榴弹伏击敌人,毙日军军官1名,士兵数十名,炸毁军车数辆,并陆续将公路破坏,使敌人的后方补给中断多次。

  4月20日凌晨,敌人在汉奸的带领下,占领了八道楼子制高点。郑洞国率部反攻未果。

  4月23日7时,日军利用八道楼子俯射之利,配合飞机猛烈轰炸、炮兵疯狂射击,向第四旅主要阵地421高地发起进攻。疯狂的日军像波浪一样一波一波冲来。郑洞国传令:没有命令不许开火!部队官兵静静地趴在战壕里,敌人越来越近,一两百米、七八十米、二三十米……郑洞国突然发出射击命令,阵地上的轻重武器一起开火,打得敌人人仰马翻,死伤无数。日军深受武士道精神毒害,一批被打倒,后面一批又跟进。他们几度号叫着冲进阵地,与中国军队扭打在一起。郑洞国看到形势严峻,立即下令预备队投入战斗,终将日军击退。这一天,日军发起4次进攻,均被郑洞国指挥官兵打退。阵地前到处是日军的尸体和伤兵,第四旅也伤亡三四百人。

  24日凌晨6时,日军再次发动全线进攻,他们先是对中国军队阵地施以轰炸,摧毁工事,再以步兵分队梯次轮番进攻。郑洞国沉着指挥,命令部队近距离开火,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从20日持续到25日,郑洞国几乎没有合眼,每天坚守在阵地上指挥全旅战斗。几天来,虽然给予敌人大量杀伤,但该旅也伤亡惨重。在这种情况下,郑洞国奉令与第二师各旅一起将阵地交给第八十三师,后撤休整、补充。撤退时,见到黄埔一期同学、第八十三师师长刘戡。郑洞国与刘戡紧紧握手,嘱咐说:“麟书(刘戡的字)兄,阵地就交给你们了。老百姓都看着咱们呢!”

  此后数天,日军多次发动对南天门阵地进攻,遭到第八十三师的坚决抗击。月底,敌人停止进攻,调兵遣将,补充给养、弹药,直到5月10日,再次重新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当夜,郑洞国正率领第四旅开往密云县进行后方补充,忽然接到上级十万火急电报,要该旅星夜增援。郑洞国来不及多想,急令部队调头跑步奔向南天门阵地。在路上,他得到敌情通报,得知敌人当天集中70余门火炮,2000多骑兵猛扑笔架山阵地,第八十三师鏖战一天,已经伤亡三分之二。

  11日11时左右,郑洞国率领先头部队赶到阵地,接替了第八十三师的部分阵地。他们喘息未定,日军即出动四五千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几路攻来。此时,郑洞国上来的部队不过2000余人,兵力单薄,且一夜行军,疲惫不堪。接火后不久,各单位开始告急。生死关头,郑洞国脱掉军装,只穿白衬衣,提着手枪,带着警卫排亲自到阵地督战,以示必死的决心。经过一天血战,总算守住了阵地,赢得了后续部队增援的宝贵时间。当夜,敌人又开始夜袭。在郑洞国的指挥下,将士们将敌人击退。次日天亮,敌人复加兵力继续进攻。连续的战斗中,郑洞国不顾危险到各团阵地上督战,一直坚持到5月14日。此时,第十七军参战以来,已经毙伤敌军四五千人,自己伤亡八九千人,损失兵力过半,如不补充,实在无法再做有力之抵抗。经报告批准,该军各师开始移动。郑洞国带领第四旅含恨离开阵地,回撤怀柔、顺义一线。

  古北口战役失利后,日寇步步逼近,整个战局由此急转直下。5月31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这个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占有我国东北三省及热河,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区。郑洞国接到消息,悲愤交加,多日不语。

  再战华北

  1935年6月,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何梅协定》。据此卖国协议,中国政府被迫取消河北的党政机关,撤离驻河北的中央军和东北军。同时,第十七军番号被撤销(后改编为五十二军)。接到调防和取消番号的命令后,用郑洞国自己的话说:“……大家心头仿佛笼罩着厚厚的浓云,我辈身为军人,守土有责,现在不战而退,实在愧对华北和全国父老啊!”随即,第四旅撤离北平,调防徐州、蚌埠。不久,郑洞国接任第二师师长,晋升为陆军少将。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卢沟桥事变。五十二军和友军一道驰援华北。五十二军一路风餐露宿,行军千里赶到河北境内,并很快在保定、新安镇一带赶筑防线。当时,日军的气焰非常嚣张,沿着平汉路、平绥路、津浦路进攻,还放出狂言“3个月内消灭中国”。9月22日晨,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保定外围满城、漕河发动进攻。保定保卫战拉开序幕。第五十二军只有郑洞国的第二师和第二十五师两个师,却守卫着40华里的防线,兵力严重不足。

  第二师坚守的漕河一线是大平原,无险可守,且漕河水浅,日军随处可以徒涉。战役打响后,郑洞国乘吉普车离开保定南门的师部,亲临20余华里外的漕河前线进行指挥。敌人依仗着强大炮火优势,向第二师阵地发起一次又一次凶猛的攻势,幸军队士气旺盛,加上郑洞国鼓励,多次将敌人击退。午后,郑洞国刚刚驱车返回保定师部,漕河前线报告:日军后继部队源源而至,攻势更加凶猛,敌机不断低飞扫射轰炸,重炮也隔河齐射,将漕河南岸中国军队阵地几乎全部摧毁。郑洞国接到急报后大声喝令:一寸阵地也不能丢。有逃跑者,格杀勿论!敌人在战车的掩护下,涉河轮番进攻。战斗至黄昏,第六旅旅长邓士富向郑洞国求援,郑洞国立即命令从保定城内抽调一部分兵员增援上去。入夜,战斗仍在持续,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23日,就在郑洞国调兵遣将加固第二师漕河防线时,没有想到左翼满城防线上的第二十五师被敌人突破。军部和二十五师撤退。日军趁机从左翼包抄,袭击了第二师后方机关。第二师辎重部队、医务队和电台失散。郑洞国感到事态严重,赶紧派出几组人员去寻找军部和第二十五师。深夜,派出的人员失望归来,报告说军部和第二十五师已经不知去向。同时,右翼友军第十七师也撤了。郑洞国心急如焚,苦思一夜没有良策,只

  24日天刚亮,日军对保定城发动了总攻,敌人多架飞机发出凄厉的尖叫声在上空俯冲扫射,几十门重炮也开始猛烈射击。不多时,城内便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据守在城垣上的中国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没过多久,城垣被炸开了几个口子,日军千余步兵乘机拥入,郑洞国连发几道命令,要求各部利用城内建筑和街道两侧民房射击敌人。第二师官兵临危不惧,将大量日军毙伤在城垣缺口两侧,街道上到处是日军横七竖八的尸体。但是,敌人越来越多,继续拥进城内,并向两翼扩展以发展战果。

  郑洞国正大汗淋漓地指挥战斗,向五十二军阵地靠拢的友军第四十七师师长裴昌会带着几个人冒险赶到第二师师部。郑洞国吃了一惊:“你怎么来了?部队呢?”

  裴昌会说:“部队在城外呢,我来了解一下情况,要不要立刻开进来参加战斗。”

  郑洞国请参谋长舒适存扼要介绍了城里敌我战斗情况以及第二师面临的险恶处境。随即,郑洞国进行了补充。他说,敌军已经对保定完成了战略包围,我军孤军奋战,恐难挽回战局,且有被敌人消灭的危险。

  到了上午11点多,第二师守军已防守不支,日军逐渐占领了大半个古城,并对守军实施分割包围。此时城内一片混乱,郑洞国已经失去对部队的掌控。再坚持下去,就有被日军消灭的危险。参谋长舒适存焦急地对郑洞国和裴昌会说:“依目前情况,我们很难支持多久。现在或是战死殉城,或是乘机自动撤退,以全实力。望两位师长速决断,否则就来不及了!”

  郑洞国何尝不知道危险,只是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实在难以决断,现在不能再拖延了。他对裴昌会说:“我们并未奉死守到底的命令,况已经抵抗两昼夜,孤军难支,应撤出保定保全部队。将来若有问题,由我承担,不知裴师长意见如何?”

  裴昌会说:“我同意郑师长的决定,此事还是大家共同负责,赶快行动吧!”郑洞国乃下令撤退。这时,日军已经逼近师部,他指令骑兵团、工兵营、通讯营、山炮营、特务连等直属队且战且退。保定古城遂告陷落。

  郑洞国带领部队南撤,一直走到唐河,也没有看到军部和第二十五师。他还以为军部会在唐河设立阵地接应第二师,结果一个人影也没有。后知他们在唐河没有停留,一直向南去了。郑洞国没有办法,过河后开始收拢部队。部队的辎重粮草已经丢光,部队没有饭吃。郑洞国不断鼓励大家坚持。在他的鼓动下,再加上沿途老百姓的支持,部队总算保存下来。事后得知,因为郑洞国率领的第二师与后方消息隔绝,人们以为第二师已经在保定全军覆灭,有的报纸还发表了郑洞国“壮烈殉国”的消息。

  会战台儿庄

  1938年初,日军主力第五师团由保定开到青岛,沿胶济路西进,企图夺取鲁南重镇临沂,与在津浦路南段淮河流域的第十师团会攻徐州。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当局遂决定抓住日军孤军深入,冒险轻进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确保徐州。随即,命令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第二十二军团的孙震预备队、汤恩伯所属的第二十军团部分部队、第二十四集团军孙连仲部、第十一集团军李品仙等部开向战场。时任第二十军团五十二军二师师长的郑洞国接到命令后,带领部队火速开进。

  3月中旬,郑洞国接到率领该师开到运河以北之临城附近集结的命令。他没有耽搁,立即以第六旅先行,师部和第四旅跟进,直奔临城。3月18日,郑洞国率部刚刚进入徐州地区,得知战场形势骤变,滕县已经失守,中国守军师长王铭章等2000余将士殉国。此时,日军距离运河已经很近了,在运河以北临城一线迎击敌人的计划已无法施行。参谋长舒适存向郑洞国建议,师主力停止前进,在运河南岸占领阵地,以确保徐州的安全。郑洞国知道这不符合第五战区的部署,正在考虑之际,军长关麟征已经跟随军部上来,他赶紧找到关麟征,请求改变部署。关麟征同意了他的意见,并返回第五战区去说服上司。

  在请示过程中,郑洞国急令所属第六旅在沙沟占领阵地,掩护主力在韩庄、利国驿一线集结。部队正在集结之中,工事还没有构筑好,日军已奔袭而来,郑洞国命令部属节节抵抗,自己则率领师部和第四旅驰援。下午2时许,郑洞国率部赶到利国驿,看到日军已经占领了韩庄,数千步兵在十几辆战车的掩护下向第六旅疯狂进攻,企图强渡运河。郑洞国看到情况危机,即命令第四旅冒着敌人的炮火进入阵地布防,暂时遏制了日军的攻势。约1个小时后,日军又得到兵力增援,再度发起攻势。适逢二师配属的炮兵营赶到,该营装备12门榴弹炮,火力比较强。郑洞国命令炮兵立即投入战斗。几分钟后,12门榴弹炮开始怒吼,将日军的进攻队伍打得七零八落,死伤无数。阵地上的士兵看到这种情形,高兴得大声呼叫。

  日军强攻不克,吃了不少亏,不敢贸然过河,遂以炮兵还击,双方展开炮战。至夜晚,日军主力东移,沿枣庄进攻台儿庄。次日,郑洞国遵照命令,将防线交给第一一○师,夜里秘密循运河南岸穿过台儿庄开往项城向郭里集运动。22日下午,日军对台儿庄中国军队发起猛烈攻击,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开始。敌我双方遂源源不断地将兵力投入战场,开始逐城逐村的争夺。

  3月26日,郑洞国率领第二师主力向枣庄城东日军阵地发起攻击。按照作战要求,第五十二军和第八十五军应各以一个师的兵力从东北两个方向会攻枣庄。但第二师在开阔地势上艰难推进时,第八十五军只从抱犊崮派来一个旅配合作战,该旅只派出几个排在枣庄外围骚扰一阵后便撤离,使得日军可以集中兵力抵抗第二师的进攻。郑洞国发现这个情况,一边向军部催问,一边加强攻势。经过两昼夜的苦战,第二师歼敌近半,一度占领了大部分市区。后来有临城的日军1000多人赶来增援,第二师在枣庄城内与敌拉锯争夺。

  这时,台儿庄战事处于白热化状态,日军凭借优势炮火,竭尽全力向固守台儿庄的中国军队进攻,并再度从城寨东北角攻入城内。守城部队终因伤亡过大,退到台儿庄西南角堡垒死守。危机时刻,上级命令第二师南下增援。郑洞国接到命令后,率部奔向台儿庄侧翼,并在北大窑附近与敌人展开对攻,给台儿庄围困之敌很大威胁。

  日军为保证侧翼安全,不得不从台儿庄方面抽调有力部队向第二师反击。郑洞国严令各旅长、团长,必须与阵地共存亡,不许丢掉一寸阵地。全师官兵士气高昂,全线与敌人殊死搏斗。战斗最激烈时,敌我双方在阵地上混战成一团,展开了白刃战,飞机、大炮都失去了作用。激战两天后,日军伤亡惨重,被迫撤至枣支线附近。郑洞国指挥部队进逼,并奉命进攻枣支线上的重镇峄县。

  4月6日夜间,敌人突然向第二师及五十二军其他阵地疯狂反扑。郑洞国判断敌人可能要撤退,他一边给军部报告,一边命令部队做好追击准备,各级官佐全部到达一线。深夜,敌军果然仓皇撤退,郑洞国遂命令全线反击,并亲自率部追击。台儿庄中国军队也从庄内杀出,与各部一同追击日军。一路上,敌军遗弃的车辆、尸体无数。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共歼敌1万余人,这是继平型关战役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此战役中,郑洞国率领第二师立下卓越功勋。

  远征缅甸

  1939年底,郑洞国任第十一军(后改番号为第八军)军长,不久即率部参加枣宜会战,并担负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长江一线防务近两年之久。1943年初,郑洞国在述职返回途中,被召到重庆,面见***,接受了远赴印度担任中国驻印度新一军军长。

  3月初,郑洞国带领军部人员乘飞机赴印度。他先在昆明拜会了盟军在东南亚的最高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因为行前***反复嘱咐郑洞国要与盟军处理好关系。郑洞国见到史迪威后仔细听取了他的意见,然后稍作停留,便飞赴印度加尔各答。在兰姆珈训练基地,他详细了解了1941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及失利的经过。那次远征作战,不仅没有完成预定的作战任务,反而失去了我国西南唯一的国际运输线,远征军损失巨大,10万人回国时仅剩4万人。其中一些部队撤到印度,在史迪威将军的支持下,他们在印度兰姆珈建立了训练基地,接受美国的训练和装备,为重新打通滇缅公路做准备。

  郑洞国任职的新一军,辖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每师达到1万余人,后又从国内空运新三十师归属新一军。同时,新一军直属队也很强大,有3个炮兵团、6个战车营、1个汽车团、2个工兵团、2个化学兵团、1个辎重团、1个特务营。

  郑洞国到任后即与史迪威将军商量,从新一军派出2个工兵团与美军2个工兵团一起修路,并派出第三十八师一一二团掩护。到1943年11月,4个团共修筑了116英里的列平——新平洋公路。雨季刚刚结束,路还没有完全修好,郑洞国与史迪威将军下达命令,新一军分三路向新平洋、于邦一线挺进。进攻前他们得到的情报是这里有少量日军,战斗打响后,才知道这里是日军第十八师团的主力。日军凭借兵力优势,据险防守。

  新一军部队与友军一道勇敢进攻,几经血战,攻克新平洋,随即继续向于邦进攻。于邦敌人据点坚固,顽强死守,新一军攻击一再受挫,部队伤亡较大。日军趁机反扑。第一一二团坚守阵地,挫败了日军的进攻,第一一四团一营在奉命支援中,被日军包围。该营在后勤支援补给完全断绝的情况下,以芭蕉、树叶、毛竹为食苦撑数日,打退日军多次进攻,保住了阵地。12月中旬,郑洞国腾出手来,派出新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一一四团及炮兵营向于邦支援。同时,美军空军和炮兵也积极配合中国军队的进攻。各方努力下,终于将于邦之敌击溃。

  于邦之战后,中国军队完全控制了大龙河西岸各据点。12月28日,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分为左右路,继续向大伯卡及甘卡等地攻击。到1944年3月,各部已经扫清了沿途日军据点,完成了北、南、东三个方向对重镇孟关的包围。夺取孟关后,郑洞国命令各师主力沿公路南下,追击残敌。随即,新一军主力在郑洞国的指挥下,以势如破竹的攻势突破布山天险,并攻克拉班、卡拉斑、沙杜渣等要点。此时,新三十师已经训练完毕,很快投入缅北战场。空运到新平洋的中国军队第五十师、新十四师也很快开赴前线。由此,远征军兵力大增,军威日振。

  1944年5月中旬,史迪威出动“抢劫犯”突击队,袭占密支那机场,密支那战役打响。但在进攻密支那市区时因日军拼死抵抗,致使密支那久攻不下。史迪威连续更换4名美国将军都无济于事。7月上旬,郑洞国担负起作战指挥任务。他亲临前线,认真观察、分析守城日军的特点,见日军依托工事,以逸待劳,打不了就躲进地下,于我不利,于是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办法,掘壕推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

  7月7日,郑洞国指挥中国军队3个步兵师在空中火力的掩护下发动全面攻击,使用密集炮火,对敌进行地毯式轰炸。日军通讯设施全部切断,指挥失灵。8月3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导致日军全线崩溃,战死3000余人,残余800多人逃亡,密支那城防司令官水上源藏切腹自杀。

  这场攻坚战,摧毁了日军在缅北最后的战略重镇,日军缅北防御体系从此土崩瓦解。1944年9月,郑洞国升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度副总指挥,同年底率部攻克日军战略要地——缅北重镇八莫,1945年初率部与中国驻滇西的部队胜利会师。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国民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郑洞国奉命回国参加会议。在昆明转机时,郑洞国一行受到了昆明各界的热情款待。到达重庆时,冯玉祥亲自主持了有重庆各界代表出席的盛大仪式,庆祝缅北反攻战役取得的伟大胜利。1945年7月,中国驻印军班师回国。回国后,郑洞国留在昆明待命。推荐阅读:廖耀湘

  国民党将领郑洞国的人物轶事

  冒名考黄埔

  在黄埔军校校史上,改名报考者尚有他人,冒名顶替者却只有郑氏一人。

  1924年1月,正在湖南长沙攻读商业专门学校的郑洞国,忽然闻听孙中山先生要在广州创办军官学校的消息,心潮澎湃。虽说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所军官学校就是日后彪炳中华现代史册的黄埔

  郑洞国

  军校,也不能预料到这所军校的初期将会成为中国现代将星的摇篮,但他对孙中山仰慕不已,对已成为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心仪神往。他急冲冲去找在长沙工业专科学校附中读书的王尔琢商议。王是郑洞国的同乡兼小学同窗,还有亲戚关系。殊不知他已南下广州了。郑洞国得知后心更急,想方设法借了60元盘缠,邀上另三位在长读书的同乡,辗转武汉、上海,走海路赴广州。四月初,当他们满怀希望寻着先期到达的王尔琢时,才知晓报考军校的日期已过,郑洞国顿时急得团团转。

  眼见郑洞国心急如焚,王尔琢也跟着急。当时在场两位同乡,一位叫贺声洋,也是郑洞国在石门中学的同学,与王尔琢一道报考了军校;另一位则是临澧县的黄鳌,与郑洞国算是大同乡了。他初到广州时,担心一次考不上,便报了两次名,不料他一考便中,落下个名额虚位以待,此刻见郑洞国急成这般模样,便建议顶替他的名去考。郑洞国沉吟半响,决计冒顶黄鳌之名报考军校。

  数日后,两个黄鳌的名字与王尔琢、贺声洋一道出现在黄埔一期的录取榜上。凑巧的是,真假黄鳌都编在第二队,出操点名时,两人同应声出列。

  步入军校的最初几天,郑洞国一直是在惴惴不安中生活着,出操点名时的尴尬,不时地困扰着他。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煎熬,他终于鼓起勇气,胀红着脸向区队长报告冒名顶替的由来。后来,校方理解并认可了他的冒名顶替之举,未予追究,只是让他把名字更改过来。

  东征敢死队

  郑洞国与其他黄埔生一道相继参加平息广州商团武装暴乱与陈炯明武装叛变的战斗。1925年1月31日,已升任教导1团2营4连党代表的郑洞国随队东征,打到淡水城下。淡水城虽不大,但城垣坚厚,城濠宽深,而城外地势多平坦开阔,易守难攻。三千多守敌据城固守,等待外援解围。东征军远道而来,必须赶在敌方援军来到之前攻克城池。指挥部决定次日清早发起总攻,并限在当日破城。为了完成任务,团部连夜进行战斗动员,组织攻城敢死队。郑洞国身先士卒,带头报了名。

  翌晨,攻城的号角吹响了,一场攻坚的恶战在淡水城上城下展开了。时任右路军参谋长的***亲临城垣前的炮兵阵地指挥督战,团里唯一的一门苏式大炮怒吼起来。霎时,硝烟炮火掩没了高高的城墙。十分钟后,敢死队员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分成几队,扛着一架架云梯,直向城墙脚下推进。可城上的敌军居高临下,凭借着堞垛负隅顽抗,疯狂地用机枪、步枪组成火网。打头的战士倒下了,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恶战、如此密集的枪弹,带着敢死队冲锋在前且很少实战经验的郑洞国不禁心中一悸。但他马上想到了黄埔军校大门上的那副对联,想到“敢死队”三字的份量,想到自己身为党代表的表率作用与责任,立马镇定下来,机警地利用炮击的时机,指挥部下时而跃起,时而卧下,终于冲过了开阔地带,逼近城垣。经过几番浴血奋战,郑洞国和敢死队的战友们终于把胜利的战旗插上淡水城头。

  战后不久,郑洞国便被升调教导2团第3营任党代表。

  银元救性命

  随着东征、北伐、抗战,在血与火的战场上,郑洞国沿着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的阶梯一步步的上升。历史上的抗日战争,是以1937年“七.七”事变为始,但郑洞国的抗日历程,却是从1933年的古北口之战开始。此役,他率部前后奋战两个多月,重创日寇;“七七”事变后,他又率国民党第2师参加保定会战,固城数日,于敌重重包围中神奇突围;1938年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他率部迂回作战,战功卓著;1939年,他以第5军副军长兼率荣誉1师师长之职,率部正面主攻昆仑关,与全军官兵一道谱写了铁血昆仑的英雄史诗;1941年他率第8军转战鄂西,固守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长江一线,不教胡马渡天堑。郑洞国虽身经百战,后却未负过一次伤,有人称他是福将。其实时,他也屡历险情:就在台儿庄外围的那场战斗中,死神的阴影亦曾降临在他头上。当时,他率国民党第2师攻打位于台枣支线上的重镇峄县。那天,他亲自到前线指挥部队攻城,激战中,由于身边一名参谋手中的望远镜不慎在阳光下反光,立即招致日军炮火猛击。一发炮弹呼啸而来,就近炸开。郑洞国猝然无防,只觉得左胸被重重一击,几乎跌倒,幸亏两名卫兵将其扑倒,并以身相护,方才未让纷飞的弹片相断击中。郑洞国满以为身上挂了彩,过后才发现左胸衣袋上仅划了一个破口,除袋内一枚银元被弹片击弯外,自己居然毛发无损。没想到一枚银币竟救了他,

  郑洞国1946年—1949年担任“湖南私立九澧中学”校长,该校为现今“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推荐阅读:薛岳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将领项燕与项羽的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