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

时间:2016-09-16 17:40:09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僧格林沁是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五年(1825年)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后于1865年5月,战死于山东曹州高楼寨。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晚清名将僧格林沁吗?

僧格林沁——清朝抗英名将、晚清名将

僧格林沁——清朝抗英名将、晚清名将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1811年(嘉庆十六年)六月五日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幼年,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曾随父亲布和德力格尔为富人放牧。12岁时被送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

  1825年(道光五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同年十二月,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

  1826年(道光六年),赏用朱缰。1829年(道光九年),赏穿黄马褂。同年二月,命管上虞备用处事。九月,命管火器营事。

  1834年(道光十四年),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九月,为后扈大臣。

  1835年(道光十五年)正月,署镶红旗蒙古都统。二月,充谙达(督领侍)管虎枪营事。七月,命总理行营。十二月,为阅兵大臣。

  1836年(道光十六年),授镶白旗满洲都统。1837年(道光十七年),赏用黄缰。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九月,为正黄旗满洲都统。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充右翼监督,署正蓝旗满洲都统。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二月,为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五月,为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

  1850年(道光三十年),为镶黄旗蒙古都统。一月,道光皇帝驾崩,僧格林沁为顾命大臣之一。九月,命往密云县剿匪,授左翼监督。十二月,嘉奖僧格林沁清除匪患之功,赏四团正龙补服并准予穿用。

  屡立功勋

  1851年(咸丰元年),僧格林沁任御前大臣,署銮仪卫事。曾请旨出兵镇压科尔沁左翼后旗佃农抗租斗争。

  1852年(咸丰二年),上书逮捕佃农抗租领头人吴宝泰等下狱。主持道光帝梓宫迁葬,恭谨从事,赏加三级。

  1853年(咸丰三年)五月,受命督办京城巡防,任参赞大臣。此时,太平天国已定都天京,并派兵北伐。僧格林沁受命统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巡扑五营及察哈尔各官兵,并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蒙古诸王劲旅出京。八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京畿重地。咸丰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军进剿。九月,设防紫荆关。十月,在天津南王庆坨与北伐军开战。北伐军损失惨重,退到连镇一带。1854年(咸丰四年),又在连镇大败北伐军,咸丰帝赐僧格林沁“湍多巴图鲁”称号。

  1855年(咸丰五年)正月,僧格林沁整军再战太平军,破东连镇木城,太平军冒死冲突,僧格林沁尽歼之,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2]因此殊功,咸丰帝于二月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诏世袭罔替,俸银加倍。六月,在山东冯官屯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林凤祥、李开芳都是太平天国的名将,狡狠善战,僧格林沁在两年之中,大小数百战,全部殄灭,无一漏网,因此威名震于海内。

  抗击英法

  1857年(咸丰七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镶红旗汉军都统。

  1858年(咸丰八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军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1859年(咸丰九年),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的教训,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时,藐视中国军队的设防,不听中国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英法联军军舰撤走。

  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对此事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职。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湾、八里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咸丰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

  复起剿捻

  1860年(咸丰十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

  1861年(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根据僧格林沁的奏请,其哲里木盟长职由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

  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朝廷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败捻军,在鄂东霍山黑石渡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并打散十几万人,清军也损失惨重。

  战死沙场

  1865年(同治四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荷泽地区)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五月十八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士兵杀死在麦田,终年55岁。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

  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在科左后旗吉尔嘎朗博王府东建祠堂庙一座供奉僧王图像。在额布力尔协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并绘像紫光阁。

  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风水www.azg168.cn)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不是铁帽子王

  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有这么一幕:飞扬跋扈的八旗子弟苏察哈尔灿与别人发生争执,其父广州将军气势汹汹地带兵前来替儿子出气,可当对方亮出自己的身份—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时,堂堂的广州将军吓得体如筛糠、魂飞魄散。

  为什么会这样?铁帽子王是清朝爵位制度中的特权爵位,代代世袭。如果亲王或郡王因犯罪而被褫夺了爵位,这个爵位也不能取消,而是由他的支系继续传下去,这样的爵位有如钢铁铸就,摔不烂打不碎,民间俗称“铁帽子王”。

  清代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清朝统一女真各部和问鼎中原时立下赫赫战功的皇室成员,叫做“开国八大铁帽子王”。后来,清朝又加封了四位铁帽子王,即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道光第六子恭亲王奕欣、第七子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在后封的四位铁帽子王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奕欣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从小聪明过人,人送外号“鬼子六”。咸丰死后,他协助嫂子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后来又倡导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发起了“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政绩卓著。奕欣是清朝皇室中最有远见卓识的一个人,也是满清贵族中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现在北京的恭王府就是他的铁帽子王府,这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醇亲王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妹夫,清朝最后两个皇帝光绪和宣统,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孙子。 庆亲王原本是乾隆皇帝的幼子永璘的封爵,不属于铁帽子王,传到了奕劻的手里,已经按照隔代递减的规定降到了辅国将军这一级。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际,奕劻动用北洋水师的军费为其修建了颐和园,因此深得慈禧的宠信,爵位升到了亲王一级。1908年,又获得了世袭罔替的殊荣,这时他已七十岁了。奕劻是最后一位铁帽子王,也是声名最臭的铁帽子王,1917年他病死时,清朝早已灭亡五年了,这顶铁帽子已经无法按照世袭罔替的祖规往下传了。

  事实上,僧格林沁的爵位是蒙古科尔沁亲王,按照规定,蒙古王公贵族的爵位也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但并不属于铁帽子王,因为他不是清朝的皇室宗亲。推荐阅读:吕四娘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战胜的了英法联军却拯救不了腐败的大清帝国!

  大沽口即白河口,是天津和北京的门户,重要的军事要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此三次抗击英法联军的侵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第二次大沽保卫战,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保卫战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势的海上力量,接连攻陷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并约定第二年正式换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条约中的苛刻条款相当不满,咸丰帝认为“万难允准”,希望英、法等国能放弃这些条款,同时为防英、法舰队再次入侵,清政府任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组织大沽和京东防务。

  英、法等国政府对从《天津条约》获得的权益并不满足,认为应当借换约的机会再次挑起战争,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利益。

  1859年6月,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线前往北京,而是在舰队保护下直闯禁止外国船只进入的大沽口,并拆毁中国军队布设的障碍,中国守军奋起还击,第二次大沽保卫战由此爆发。

  血战过程

  大沽炮台曾在第一次大沽保卫战中失守,《天津条约》订立后,英法军队从天津撤走。受命筹备防务的僧格林沁立即整顿军队,添设大沽海口水师,并在第一次大沽之战被毁的炮台、营盘的废墟上新建防御设施。南北两岸各建炮台3座,共安火炮60门,其中12000斤大钢炮2门,万斤大钢炮9门,5000斤钢炮2门,西洋铁炮23门。所有炮台周围均坚筑堤墙,堤墙之外开挖壕沟,竖立木桩。又在海口设置三道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并加强了伪装。为加强翼侧的防御,在北塘地区整修了炮台,火炮增至24门,对北塘以北的营城亦设兵防守。在天津以东30余里的双港附近新建炮台13座,安设1200斤以下大小钢铁炮各81门,大大加强了纵深防御。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联军舰队在侵华英军海军司令贺布少将率领下到达大沽口外后,立即进行武装挑衅活动。贺布派康墨雷尔舰长和翻译孟甘越过拦江沙,向清军投递信件,要求三日内开放一个入口,以便公使溯河去天津。18日下午,英舰8艘,乘风潮之势直入白河内。乘夜暗,曳倒拦江铁戗4架。

  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与先期到达的联军舰队会合。清政府为防备英、法联军重新夺取大沽炮台,要求英、法、美三国公使在大沽北部的北塘登陆,由清政府派兵保护,进京换约。并且命令新任直隶总督恒福亲到北塘迎接英、法、美三国公使,又命令沿途地方官吏备办供应,妄为照料。在北京正阳门外预备宽敞房屋三处,作为三国公使的住处。

  然而,英、法侵略者一口拒绝从北塘登陆,狂妄叫嚣:“定行接仗,不走北塘”,贺布加紧进行战争准备。他们原定6月24日发动进攻,由于美国公使要求等待美国舰队一同参加,决定把进攻发起的时间展延到25日。

  6月25日黎明,英、法侵略军向大沽发起攻击。贺布亲率联军舰艇12艘(英国浅水蒸汽炮舰11艘,法国浅水蒸汽炮舰1艘),从拦江沙向海口开进。计划是:炮舰冲过横江铁链,在炮台的上手占据有利阵位,以便两面夹攻,然后在炮舰火力掩护下,海军陆战队从正面登陆,迅速夺取炮台。

  到下午2时,联军舰队在完成开进任务后,贺布便以舰艇数艘排除水中障碍物,开辟通路。其余军舰排列在旁,进行挑衅。在此过程中,守卫大沽炮台的中国官兵全部进行了隐蔽和伪装,炮台上偃旗息鼓,一位参战的英国士兵曾这样回忆到:“所有炮台象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听不到它们的一点声音,也看不到什么旗帜”。直隶总督恒福再次派遣官员拿照会劝说使节由北塘登陆换约。英、法侵略军拒绝接受照会。

  下午3时左右,海口第一道障碍物被拆毁,贺布立即令舰队向封锁海口的铁链逼进,并炮击两岸炮台。“然而一下子,就象变魔术似的,所有本来掩护着炮台大炮的草席都卷了起来,顷刻之间全部大炮一齐开火”[3],守卫炮台的清军将士开始猛烈射击,利用敌舰受阻于水中障碍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扬火力,不久多艘联军军舰被击伤,贺布本人也负了伤。到下午4时,包括旗舰在内的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其余参战的军舰也全部被击伤。联军见势不妙,遂竖起白旗诈降,一旁的美国舰队司令达底那海军准将也急忙率舰队支援英法联军,经调整部署后,继续向炮台攻击。

  下午5时,身负重伤的贺布下达登陆命令。英、法海军陆战队千余人,在英军勒蒙上校指挥下,分乘帆船、舢板20余只,利用舰炮火力作掩护,向海口南岸强行登陆,企图首先夺取南岸3座炮台。侵略军登陆后,一方面遭到炮台炮火杀伤,另一方面道路泥泞很难前进,同时遭到守军和由新河前来增援的满蒙骑兵的阻击,被迫后撤。是夜,英、法联军又继续进攻,清军在火弹照明下,英勇抗击,又给敌以重大杀伤。激战一昼夜,联军遭到彻底失败,残部一直溃逃到杭州湾。

  僧格林沁

  最大的一次胜利

  此次战役,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法军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清军阵亡38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联军的失败在于轻敌。舰队司令贺布少将在闯入河口后,就“认为他已稳操胜券”。僧格林沁也对这次战役作了较深入的评论:“该夷此次之败,率因骄傲欺敌。其意以为炮台营垒,垂手可得,水战失利,继之步卒。是该夷不信中国敢于一战”。清军以有备击无备,在火炮射程内突然攻击,集中打击敌旗舰,使其指挥失灵,陷入混乱,从而获得大胜。但由于清军没有航速快、火力强的近代舰艇,因此未能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只好任其安然撤出战区。

  马克思在1859年9月发表《新的对华战争》中,对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以“英国人预先就决意要在规定的交换批准书日期以前就向中国寻衅了……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的评论,抨击了英法的侵略行径,肯定了僧格林沁指挥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僧格林沁的作用

  此次作战,僧格林沁指挥有方,使联军13艘参战舰艇有6艘丧失战斗力,4艘被击毁击沉,参战官兵1200余人死伤过半。而清军仅32人伤亡,炮台轻度受损。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这次战役的胜利,是与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坚固设防及其正确指挥分不开的。例如:英、法联军"向我炮台先行开炮,官军愤怒,列炮迎击",当英、法联军上岸,"步队直逼南炮台濠沟"时,僧格林沁则立即调火器营"用抬枪、鸟枪连环轰击",使英法联军"纷纷倒地";当英法联军千余人藏匿在芦苇丛中,"伏地抢进"时,他又命"我军以火弹筒御之,每火光一亮,瞥见该夷,即排施枪炮,对准敌人,该夷术穷力尽,不敢恋战,向船逃窜"。这些战斗,都是在僧格林沁的"以恣该夷之骄,而蓄我之怒"军事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他还以"上申国威,下抒民望"的信念,来激发广大爱国官兵的斗志。由于士气旺盛,郁怒多时,当"此次接仗一昼夜之久,各军奋力堵御,战气百倍。"直隶总督恒福在战后上奏清廷说:"僧格林沁自上年奉旨办理海防以来,昼夜辛勤,殚诚竭虑。今年正月又亲至海口驻扎。与士卒誓同甘苦,风雨无间,劳瘁至今,其忠勇朴诚,实为奴才所不及。"

  可见,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个大清铁帽子王终究无法拯救业已腐烂的帝国。推荐阅读:良妃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清朝风水传说:祖坟带来的好运
  ☑ 清朝被灭亡之后的爱新觉罗还有后代吗
  ☑ 清朝为什么要留辫子 清朝男人留辫子的原因是啥
  ☑ 清朝八旗的地位排名如何
  ☑ 清朝第一个皇帝是谁 清朝最早的皇帝是谁
  ☑ 大清朝为什么灭亡 清朝灭亡后清军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