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执中

时间:2016-12-29 17:23:17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何执中是我国北宋大臣徽宗朝宰相,宋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甲科。历任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北宋大臣,徽宗朝宰相。何执中在位“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才。虽富贵不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力主朝廷及各级官府“节浮费,宽民力”。卒后追封清源郡王。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何执中吗?

何执中简介——我国北宋大臣徽宗朝宰相

  何执中简介——我国北宋大臣徽宗朝宰相

  何执中人物简介

  何执中(1044~1118),字伯通,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位云和县西。一说为今浙江省丽水县,位青田县西北)人。宋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甲科。历任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徽宗朝宰相。

  何执中(1044~1118),字伯通,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位云和县西。一说为今浙江省丽水县,位青田县西北)人,徽宗朝宰相。宋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甲科。历任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初为台(今浙江省临海县,位椒江市西北。一说今安徽省凤台县,位淮南市西北)、亳(今安徽省亳州,位涡阳县西北)二州判官。徽宗(赵佶)时追随蔡京。

  1105年(徽宗崇宁四年)任尚书右丞。四年后代蔡京为尚书左丞,曾引起太学诸生之反对。在任期间多方迎合帝意,以粉饰太平。1111年(徽宗政和元年)与蔡京(为六贼之一)同为宰相。五年后,并以太傅致仕。

  崇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继任左相,后与蔡京并任左右相。何执中在位“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才。虽富贵不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力主朝廷及各级官府“节浮费,宽民力”。

  卒后追封清源郡王。

  

  何执中之子,一代名相何执中

  何执中(1043-1116) 北宋著名政治家、一代名相、一代帝师。何执中是名垂青史的清官好官,祖籍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位云和县西。一说为今浙江省丽水县,位青田县西北)人。字伯通。举进士。初为台(今浙江省临海县,位椒江市西北。一说今安徽省凤台县,位淮南市西北)、亳(今安徽省亳州,位涡阳县西北)二州判官。1105年(徽宗崇宁四年)何执中任尚书右丞。1111年(徽宗政和元年)何执中与蔡京(六贼之一)同为宰相,当时蔡京在任期间多方迎合帝意,以粉饰太平,何执中受蔡京压制。两年后蔡京被罢相,何执中被宋徽宗赠予太傅衔。

  为官清正节费裕民的何执中

  何执中,字伯通,龙泉上河(现兰巨乡豫章村)人。生于北宋神宗庆历四年(1044)。家贫力学,神宗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甲科第。授台州通判,因断“妖案”(即查处“明教”徒利用“明教”发动农民叛乱而造成的冤假错案)成绩显著而成名。秩满,调任毫州通判,任上,革弊政,断滞狱,尽见才具,深得殿中侍御史蒋之奇的赏识。后调任海盐知县,为政清明,多有善举。因此,海盐县的老百姓为他记了“十大政绩”,哲宗绍圣四年(1097)授太学博士,元符元年(1098)继迁王府教授兼端王侍讲。

  公元1101年,端王登位称帝,即徽宗,即迁何执中为中书舍人。后历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兼侍读、尚书左丞。大观二年(1107年)正月,迁为中书省侍郎,三月,改门下省侍郎(职同副相)。大观三年六月,台谏交论蔡京不可用,微宗亦惮其专权,罢蔡京右相,拜何执中为左相。政和元年(1111)八月,何执中为独相,政和二年蔡京复相职,何执中为副相。政和六年(1116)退休,为相八年。越年卒,享年七十四岁,谥正献,追封清源郡王。

  据史书记载,何执中出生贫苦,少时勤奋好学,一生不忘贫苦,为官清廉,勤政为民,惠泽百姓,深得百姓爱戴。何执中退休的《诏书》称何执中:“敦重而有容,直方而不挠。丞弼八年,勤劳百度。《宋史》(元初蒙古人脱脱等主编)对何执中作出了结论性评价:其在政府(宰相治理政务的处所),尝戒边吏勿事,重改作,惜人才,宽民力。虽富贵不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清毕沅《续资治通鉴》载:何执中在位时力主“节浮费,戒奢侈,宽民力。”可见何执中确是历史上的一位好官。这里,有两件事可说明何执中“节浮费,戒奢侈”和拒腐倡廉的思想主张,前后为相八年。

  何执中崇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继任左相,后与蔡京并任左右相。何执中在位“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才。虽富贵不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力主朝廷及各级官府“节浮费,宽民力”。卒后追封清源郡王,前后为相八年。

  何执中神宗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甲科。初任地方官员,哲宗绍圣四年(1097)召为太学博士,不久升为王府教授兼太子端五侍讲。端五即帝位(徽宗),即迁何执中为中书舍人,后历兵部、工部、吏部尚书,中书省、门下省侍郎。大观三年(1108)蔡京罢,迁何执中为首相,政和二年(1112),蔡京复相,何执中为副相。政和六年退休,七年卒。当年对何执中评价很高。退休的诏书称其:“敦重而有容,直方而不挠。丞弼八年,勤劳百度。”卒后封清源郡王,谥正献,汪藻(时任著作佐郎)挽诗云:“身似留候初出汉,葬为姬旦不忘周。千官祖奠城东陌,十里春风鼓吹忧。”汪藻以刚正不阿著称,他的评价是可信的,忠君爱国是何执中的基本思想。

  何执中进士及第便任台州通判,任上有善政。百余年后的嘉定二年(1209),宗室赵师回通判台州,第二年八月重修官署厅,内建两阁,皆慕昔贤之风操,录其诗句为阁名。其一阁以何执中《登巾子山》诗中的“高共向云闲”命名为“高闲”。并作记云:“思昔贤达尝入此幕,为正献何公天性超融,不汲汲于富贵利达。……”。

  何执中文学、音乐、书法均有很高造诣,他的著作录入宋史《艺文志》和朱彝尊的《义经解》,北宋的米芾、南宋的叶适对何执中的书法和人品有都很高的评价。

  何执中还有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鲜为人知,那就是创建“架库阁”。北宋熙宁以前没有专门存放档案的机构。官员藏于家,也有利用掌管档案的便利“舞文取贿”者。何执中任吏部尚书时发现弊端,奏请建立“架库阁”设架阁官专门管理。“架库阁”即用木架库存档案的馆阁。有了架库阁不仅扩大了存放量又便于查阅,嗣后各部及三省相继建立,历代相承发展至今的档案馆。

  何执中与徽宗有师生之谊,深受徽宗的宠幸,而又淡泊名利,很有治国之才,但受蔡京压制。何执中不失为一位有贡献的历史人物。(风水www.azg168.cn)

  

  北宋丞相何执中后裔居家在宁国

  何执中(1044—1117),字伯通,处州龙泉人。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余中榜,一甲第五名,初任台州、亳州判官。调知海盐县,入为大学博士。哲宗绍圣四年(1097),选为诸王府记室参军。元符元年(1098),转侍讲。不久升为王府教授兼太子端五侍讲。太子端五即帝位(徽宗),即迁何执中为中书舍人,后历兵部、工部、吏部尚书,中书省、门下省侍郎兼侍读。崇宁四年(1105),升任尚书右仆射。大观元年(1107),进中书门下侍郎。大观三年六月,迁何执中为相。政和二年(1112),蔡京复职,与蔡京并任左右丞相。累官为宰相、太保、大司空、太傅、荣国公。政和七年卒,年七十四,赠太师,谥“正献”。后追封清源郡王。当年对何执中评价很高,退休的诏书称其:“敦重而有容,直方而不挠。丞弼八年,勤劳百度。”汪藻(时任著作佐郎,元朝汪泽民是其七世孙)挽诗云:“身似留候初出汉,葬为姬旦不忘周。千官祖奠城东陌,十里春风鼓吹忧。”汪藻以刚正不阿著称,他的评价是可信的,忠君爱国是何执中的基本思想。

  何执中为相正是北宋承平日久而危机四伏的年代,国内横征暴敛,外族觊觎中原,何执中卒后的宣和间大兴“花石纲”之役,导致北有宋江、南有方腊的农民起义。金人乘虚而入,虏去徽、钦二帝,北宋亡。后人对擅专国柄的蔡京、高俅、童贯鞭挞唾骂。而对何执中仍有较高的评价。南宋永嘉人徐自明编撰的《宋宰辅编年录》对何执中的评价是:“其在政府尝戒边吏勿生事,惜人才,重改作,节浮费、宽民办,虽富贵不忘贫贱时,斥缗钱万(拿出俸禄一万贯)置义庄以赡宗族。”元人编的《宋史》承袭了这一评价。宋人笔记还有关于何执中节浮费的具体记载:当年皇子、公主诞生,庆典奢侈,有所谓“浴儿包”费赐里戚大臣,又密赐宰相金至二三百两及珠玉瑰宝。徽宗皇子生,何执中为相,力清置赐。徽宗采纳他的意见。

  何执中有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鲜为人知,那就是创建“架库阁”。北宋熙宁以前没有专门存放档案的机构。由官员藏于家,其中有利用掌管档案的便利“舞文取贿”者。何执中任吏部尚书时发现弊端,奏请建立“架库阁”,设架阁官专门管理。“架库阁”即用木架库存档案的馆阁。有了架库阁不仅扩大了存放量又便于查阅,嗣后各部及三省相继建立。历代相承,发展至今为档案馆,他是档案学的鼻祖。

  宋徽宗执政不久,采纳何执中的建议,设立安济坊(即疗养院),而于全国设立熟药所(即制药厂);合并成立了国家医药和剂局和医药惠民局。

  何执中对文学、音乐、书法均有很高造诣,他的著作录入宋史《艺文志》和朱彝尊的《义经解》,北宋的米芾、南宋的叶适对何执中的书法和人品有都很高的评价。

  当然,何执中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清人毕源《读资治通鉴》评云:“位致两府无所建明,唯以谨畏迫顺主意,赞饰太平而已。”但纵观史书并没有关于何执中一意追随蔡京之说。

  今有论者又把太学上书一事,说成是何执中一意追随蔡京遭到太学生的反对,这是不了解历史。关于太学生上书一事,宋史《何执中传》写得明明白白。大观三年六月,迁何执中为相,太学生陈朝老上书:“陛下知蔡京之奸,解其相印,天下无不鼓舞,及相何执中,中外暗然失望。执中虽不敢肆为非法若蔡京之蠹国害民,然碌碌常质,初无过人。……多见其不胜任也。”也没说他与蔡京有什么瓜葛。把他与蔡京扯在一起,实在太冤枉。《宋史》卷351有《何执中传》。

  笔者查阅《宁国县志》,并实地采访,得知何执中居家在宁国。

  民国《宁国县志·人物志·流寓》记载:“何世英,宣州教授,爱白云之胜,卒葬奉圣山。孙执中登熙宁元年进士,仕至少傅、少宰,封荣国公,谥正献。”

  民国《宁国县志·舆地志·古迹》记载:“铁圈井,奉圣寺右,古井一所,上有铁圈,明正德间造。按,清顺治旧志,宋平章事何执中,欲以旧址为茔墓,时有谣曰:‘头靠山门,脚踏水门,当坐朝端,要葬此坟。’谣兴而群议遂起,卒,不果。”

  民国《宁国县志·舆地志·冢墓》记载:“丞相何执中墓,县西四十里蟠龙坞。按,《东都事略》及《宋史》并云,执中处州龙泉人,其殁也,追封清泉郡王,不知何以葬此?《清光绪旧志稿》按,宋丞相何执中,祖何世英,葬奉圣山。丞相墓去治西四十里,在蟠龙何氏祖山。今奉圣山岳庙,左扆(音yǐ,意为屏风)有丞相像,庙前土地祠有碑,子孙奉祀勿替。”

  从县志可知,何世英自宣州教授致仕后,定住在宁国县奉圣山(即今西津渡凤形山),卒后葬在奉圣山。有子何永寿、孙何执中葬在县西四十里蟠龙。

  笔者在采访中得知:

  1、何世英确实葬在奉圣山古井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凤形耐磨材料厂在凤形山平整土地时,发现宋何世英教授之墓,及时通知了何氏后裔何德贵和宁国县文物管理所来处理,墓碑尚存。

  2、今竹峰街道办事处蟠龙村蟠龙坞有何氏祖坟山,有子孙后代坟墓数十个。何执中和其父何永寿之墓,因元、明时期多次被盗,后来,其子孙将墓碑毁灭,将骸骨深埋土中,使先祖遗骸得以安宁。蟠龙坞有何氏宗祠,毁于文化大革命,遗留祠堂大门石柱两根,各有一丈长,一尺见方,上有联语:“荣国宗风鼎峙蟠龙大,庐江世泽派行水门长。”蟠龙坞何氏后裔三十五世孙何德炎,曾任黄山市文化局局长、黄山市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文革前放暑假时,见过一箱(12卷)家谱,上有迁宁始祖何世英遗像、迁居蟠龙永寿公遗像、丞相执中公遗像等,还有范成大题蟠龙岭的诗。

  3、在凤形山下发现雍正四年(1726)重修“何执中公像”石碑一块,碑长60cm,高45cm,后10cm,上有荣国公敕诰、立碑姓名及住所。此碑与县志记载“今奉圣山岳庙,左扆有丞相像,庙前土地祠有碑”相吻合。

  4、在宁国市西津街道办事处凤形山村何德贵老人处发现何氏家谱(敦本堂)残卷,上有何世英(迁宁始祖)、何永寿(迁居蟠龙)、何执中、何文富(迁居水门,即凤形山下)、何文源(迁居乌村)、何天进(迁居港口)、何千二(迁居泾县茂岭)、千总何时城遗像和赞语,以及《字派》:“正士明时,茂尔功德。成家立国,如日之升。泽在君民,调元启运。尊祖敬宗,修身养性。翼道维心,由凡入圣。”重修谱时间“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季春月吉日”及修谱人员。从家谱残卷可知,何氏后裔在宁国有三房,泾县一房。

  《宋史》为何将其记为处州龙泉人?《宋史》收录人物是按籍贯为准的。何执中虽在宁国居住,也许当时户籍未迁入宁国县。就如宋代宁国县吴潜一样,虽徙居在宣州,但户籍在宁国县,所以《宋史》记载:吴潜,宣州宁国人。

  从以上史料来看,自祖父何世英定居宁国后,其父何永寿亦在宁国居住,何执中居家也在宁国。其后裔分布在今宁国市蟠龙、水门塌、乌村、港口流村、泾县茂林等地。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历史上秦国宰相张仪是怎么死的?张仪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