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九尾狐故事

时间:2017-04-10 17:52:54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九尾狐,让大家都会想到了商朝时期的苏妲己,而九尾狐一说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的生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的《山海经》而出现,而青丘就是九尾狐的老乡,但是在北宋初期,九尾狐意境被妖化,一起来看看山海经九尾狐故事到底如何吧。

  山海经九尾狐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九尾狐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编纂的《山海经》,而后传至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山海经》云:“青丘之山,有怪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瑞应图谱》中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焉。而《宋书·符瑞志》则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但是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

  传说中治理洪水而操劳得“股无肱,胫不生毛”的大禹,他的夫人涂山氏之女就是一头九尾狐。所以《聊斋志异·青凤》中的老狐精自称“我涂山氏之苗裔”。

  关于九尾狐玄狐 白狐

  九尾狐和玄狐、白狐等最先出现在原始宗教的图腾信仰中。《山海经》就记有青丘九尾狐。解读这些古老记载,九尾狐其实是位于东方或南方的青丘这个地方原始部族的图腾物,《山海经》说它“能食人”,表明它在威胁敌人、保护本部族安全方面具有神性。又说“食者不蛊”——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气的侵害,这显然是与九尾狐图腾信仰相关的原始巫术,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

  在上古有一个夏族大禹娶涂山族女子的神话,此中牵涉一个神秘物象,便是九尾白狐。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和《艺文类聚》卷九九所引《吕氏春秋》佚文记载,大禹来到涂山——据考在今河南嵩县,遇见一只九尾白狐,并听见涂山人唱歌,说“绥绥白狐,庞庞九尾”,如果你在这里“成家成室”,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娇。由于神话记载得很晚,明显加进后世思想文化观念,如果恢复其本来面貌,便是大禹在涂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这个人兽婚配神话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乃是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自己的祖先。由于九尾狐有这么一件很风光的事情,所以后代的狐狸精们总喜欢骄傲地说自己是涂山后裔,炫耀血统的高贵。

  汉代盛行符命思想,于是本为图腾神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了,成为祥瑞的神秘象征符号。

  在中国狐文化史上,狐的一件倒霉事也是发生在汉代,就是被妖精化,在“物老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狐狸不比龙凤麒麟,是很难保住它的神圣地位的。尽管在唐代流行狐神、天狐崇拜,但那已经是妖神了,既然是妖神就不像正神那般正经,不免胡作非为,就像没成正果之前的孙猴子一样。不过在唐代人的观念里,最厉害的天狐——九尾天狐却仍保持着正派风范。可惜九尾狐的光荣史终究是要结束的,只不过因为它神通最大比别的狐结束得晚一些,也正因为它神通最大,当它被妖精化后也就成为妖性最大的狐狸精了。

  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田况《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可见九尾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是什么瑞狐、神狐,变成坏东西。而也在这个时期,中国远古史上一个著名女人被说成是九尾狐,而且传到日本,这便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写的《狐媚记》,其中说“殷之妲己为九尾狐”。

  《狐媚记》记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当于宋徽宗时期,可见在此前中国已经有这种说法了。其实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经把“能丧人家覆人国”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当九尾狐变成妖精时,妲己这个用美色把纣王迷惑得亡国丧身的王妃被说成是九尾狐精,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九尾狐扮相妲己成了九尾狐狸精,真可说是超级狐妖的完美结合。在小说中的描写,则是由元代讲史话本《武王伐纣书》开了头,再由明代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广而大之。

  在《武王伐纣书》中,吸尽妲己魂魄元气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为妲己的是只“九尾金毛狐子”。妲己的结局是在武王克殷后被姜太公用降妖镜逼住现出原形,然后把她装进袋子用木碓捣死。之所以费了这么多周折,原来是因为行刑的刽子手让她那“千妖百媚妖眼”撩拨得下不了手。

  《封神演义》在《武王伐纣书》基础上对千年九尾狐狸精妲己的妖媚之性大加发挥,写了她做的许多坏事。相反商纣王“才兼文武”并不那么坏,而且外有忠臣良将,内有贤后淑妃,本来江山稳固得很,都是这个千年九尾狐狸精带着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把他迷惑得失去“真性”。有趣的是妲己被斩时也有一段媚人的描写,比《武王伐纣书》更为生动细致。小说极力渲染她如何如何“娇滴滴”地把行刑军士迷得“软痴痴摊作一堆”,最后还是姜子牙用宝贝葫芦取了她的首级。《封神演义》的九尾狐狸精妲己形象,把古来关于淫妇型狐妖媚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观念推向极致,也把女色禁忌观念和“从来女色多亡国”的女祸观念推向极致。

  此后还有一些小说写到九尾狐,比如清代通俗小说《狐狸缘》中的玉面仙姑便是九尾玉面玄狐精,最后被吕洞宾收服,割掉她八条尾巴。晚清小说《九尾狐》不是写狐妖而是写妓女——妓女胡宝玉绰号九尾狐。小说说九尾狐最淫最媚,“比寻常之狐尤为厉害”,所以拿来比胡宝玉这“一个极淫荡的娼妓”。清代流行狐妓一体的观念,妓就是狐,最坏的妓当然是九尾狐。

  从九尾狐涂山女到九尾狐妲己,九尾狐的神圣和光荣彻底丧失了,九尾狐成为最淫最媚最坏的女人的象征。《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大老婆吴月娘骂小老婆潘金莲是“九条尾的狐狸精”时,就是十分刻毒的咒骂。

  山海经九尾狐真实存在的神话生物

  清代著名《山海经》注家毕沅曾说:“《山海经》未尝言怪而释者怪焉。《经》说鸱鸟及人鱼皆云‘人面’,人面者, 略似人形。譬如《经》云:鹦母狴独能言,亦略似人言,而后世图此,遂作人形,此鸟及鱼今常见也。”

  《山海经》之所以难懂,除了历史久远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错、讹、增、漏甚多。而毕沅所说,正是《山海经》至今难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最典型的代表,正是迄今仍为人乐道的“九尾狐”。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山海经·南山经》

  纵观整部《山海经》对动物的描述,这一条可谓最易懂的句子,然而仔细分析起来,却是最让人迷惑的一条:

  首先,这种动物显然并不常见,所以才需要描述外形,但奇怪的是,并没有给出名字,这绝非正常现象。

  其次,这种动物“能食人”,同时“食者不蛊”又暗示人也会吃它——这么说看似正常,却是《山海经》里唯一既吃人又被人吃的动物。

  考虑到上述疑点,几乎可以确定“能食人”和“食者不蛊”有脱文,而且至少应该有一句是“其名曰某”。所谓“食者不蛊”,当为另一种动物。

  然而郭璞只是在“九尾”后注曰:“即九尾狐。”

  “《山海经》未尝言怪而释者怪焉”。这条注语,从此伴随“九尾狐”和“青丘国”成为《山海经》影响中华文化的代表例证,也让九尾狐成为中国最具“符号性”的怪物之一。

  九尾:想多了并不好

  关于“狐九尾”的说法,历来有不同观点。

  第一种看法很简单:《山海经》本身荒诞怪论,根本不存在这种生物,九尾和九百九十九尾没什么区别。这种观点与本系列根本不同,不予讨论。

  第二种是说名“九尾”是因其象征意义。比如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就是以九尾象征繁殖力;又或者说九为至阳之数,故九尾狐为天子之证。

  禹三十未娶, 行到涂山, 恐时之暮, 失其度制, 乃辞云:“吾娶也, 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 吾之服也;其九尾者, 王者之征也。”

  ——《吴越春秋》

  但这类说法只凭想象,说九尾象征九条命也一样可以,全不可信。

  第三种看法是“九”是个错字,认为本字应为“长”“蓬”等字,可这并没有实据,只是妄测。

  第四种看法要朴素得多,认为“九”并非实指,仅代表“多”,但这个说法不但同样没有证据,而且依然不符合现实。

  相对来说,第五种说法就有趣了许多,认为“九”字并没有错,但意思并不是数字九,而是有别的含义。这个说法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蔡堂根先生的《九尾狐新解》最具代表性,除仍持“九尾”即“大尾”之旧说外,蔡先生释“九”为“求”,可谓颇具新意之发明。

  他从金文出发,认为“求”字并非“像兽皮一喙两耳四足一尾之形”(李孝定根据 “求”字甲骨文得出的观点),而是更像一条多毛的兽尾,特指狐尾或大尾;而“九”“求”音义相近通转,“九尾”即“求尾”,亦即“大尾”,虽然绕了一圈又回归旧说,毕竟有理有据。

  此外还有一些更加奇怪的说法,比如,说九尾指的是尾巴有九个环斑,九尾狐就是九节狸即大灵猫,根本属于强行附会,绝非严谨态度。

  其实以上诸说暴露出各释家的一个潜意识,即他们相信“九尾狐”是存在的。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想试图弥合九尾和狐尾的矛盾,而忽视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即“如狐而九尾”并不代表“九尾亦如狐”。

  如果说上面的问题还是细枝末节的话,历代注家最大的失误,在于对《山海经》文本描述失于考察。

  我把自己对《山海经》鉴真的方式称为“文字考古”,即通过对古籍记录文本的考察,确定记载动物的真身。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古人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从而避免自以为是,而且这些文本越是古老和接近《山海经》的时代,越是能够帮助考察《山海经》的描述。

  事实上,除《南山经》外,《海经》里也有两处提到了“九尾狐”,而且都与“青丘”有关。这两条记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九尾狐”生存于“海外”,也就是说,可能并非陆地生物。

  幸运的是,这个猜想不但得到了旁证,而且出自一本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典籍:

  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

  ——《竹书纪年·帝杼》[ 据《郝氏遗书》本]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是西晋时发现于汲郡古墓的编年体史书,所载与《史记》等正统史书多有不同,却与甲骨文、金文、秦简记载相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帝杼即姒杼,夏代第七任君主,在位期间,夏进入鼎盛时期。《纪年》所载“得一狐九尾”,正是他征伐东夷的事件。

  《纪年》之信与“九尾狐”之不可理解,让传统史家无所适从,只好解释为“以狐为图腾的九个部落”,但《纪年》描述不但与《山海经》“如狐而九尾”相符,而且“东海及三寿”的地理说明也同样符合《山海经》关于它生存于“海外”的特征。

  所以,“九尾狐”可能根本不是陆地动物,而是海兽。

  确定了这个范围,可以考察的动物种类**缩小,而考虑到生活在中国东部海域的,数量更少。

  根据《中国兽类野外手册》,中国附近海域的海兽,今天能见的主要有五种:

  海狗(北方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食肉目鳍足亚目海狮科北海狗属。

  北海狮Eumetopias jubatus:食肉目鳍足亚目海狮科北海狮属。

  髯海豹Erignathus barbatus:食肉目鳍足亚目海豹科髯海豹属。

  斑海豹Phoca largha:食肉目鳍足亚目海豹科海豹属。

  环斑海豹Phoca hispida:食肉目海豹科海豹属。

  其中,海狗和北海狮都属海狮科,主要区别在于海狗小而披毛多,海狮大而披毛少,因此海狗也被称为“皮毛海狮”。三种海豹则属海豹科,其中斑海豹更为常见,甚至会沿江溯游而上。

  无论海狮还是海豹,头部看起来都似狗,多少能和“似狐”扯上关系,但它们不仅没有九条尾巴,唯一的尾巴也又小又短,藏在后肢里几不可见。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二月二龙抬头的含义和传说故事是什么?
  ☑ 节气小满的来历及故事
  ☑ 名人风水故事:解读刘德华的家宅风水
  ☑ 十二生肖兔子故事
  ☑ 十二生肖马的来历故事
  ☑ 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