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特色文化

时间:2016-09-01 11:48:12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居住已久的你的家乡,你都知道有哪些特色所在吗?你知道关于福州特色文化是怎样的吗?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福州特色文化

 福州特色文化

  福州环山临海的地形特征

  福州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滨海城市,同时又是一个丰饶富足的巨大盆地,福州文化于是具有了高山的厚重和大海的精深的特点,同时具有了地处盆地很强的包容性。福州人大部分为中原移民的后裔,且身处东海之滨,故而信奉“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又因为久居闽越故地,同时信奉“闽越文化” ——它包括了“山林文化”“青铜文化”“鬼神文化”和“崇蛇文化”等。福州文化的优势从语言上最能体现。福州话属于闽东方言区,具有南北交融的语言特点:保留有许多古汉语的“活化石”;量词使用独特;擅长使用重叠词;具备强烈的幽默感和“F”与“H”发音混淆等。

  福州位于祖国的东南沿海,离开福州市区往东去20公里外的马尾港,就可以看见海浪滚滚的东海。说福州的地形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指的就是面向东海。著名作家郁达夫在70年多前(1936年)来福州写成的《闽游滴沥》(二)中这样形容:

  “闽都地势,三面环山,中流一水,形状绝像是一把后有靠背左右有扶手的太师椅子。若把前面的照山,也取在内,则这一把椅子,又像是面前有一横档,给一二岁的小孩坐着玩的高椅了。两条扶手的脊岭,西面一条,是从延平东下,直到闽侯结脉的旗山;这山隔着江水,当夕阳照得通明,你站上省城高处,障手向西望去,原也看得浓紫绮绿;可是究竟路隔得远了一点,可望而不可即,去游的人,自然不多。东面的一条扶手,本由闽侯北面的莲花山分脉而来,一支直驱省城,落北而为屏山,就成了上面的一座镇海楼镇着的省城座峰;一支分而东下,高至二千七八百尺,直达海滨,离城最远处,也不过五六十里,就是到过福州的人,无不去登,没有到过福州的人,也无不闻名的鼓山了。鼓山自北而东而南,绵亘数十里,襟闽江而带东海,且又去城尺五,城里的人,朝夕偶一抬头,在无论什么地方,都看得见这座头上老有云封,腰间白墙点点的瑰奇屏障。”(1)((?福州市区的地形,十分像当地盛产的一枚橄榄,两头小而中间大,东西短而南北长。你若是在10年前骑自行车逛街,由东到西,只要四五十分钟,由南到北则需要一个半小时。如今福州市区面积大大拓展,骑车逛街的时间要加上一倍。而且,这枚橄榄拦腰被一条丰饶的闽江一分为二,大部分福州人住在江北的鼓楼区、晋安区、台江区等,小部分住在江南——在江南的只有仓山区和台江区的一小部分。所以,你在进行南北穿行时,必须横跨闽江大桥。解放前一直到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福州的闽江上只有一座大桥,旧称“万寿桥”,现称“解放大桥”。后来又建成闽江二桥、三桥......如今,在福州范围的这一段闽江上已经拥有十座以上气势非凡的跨江大桥。

  前面说了,福州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北边有北峰,所以福州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滨海城市。它既拥有闽江,又拥有东海。发源于邻近江西的闽北建宁县均口乡的滔滔闽江就是经由距福州市区20公里外的马尾出海口流向浩浩东海的。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早在亿万年前,福州原来与台湾相连,陆地可以通行。大自然造山运动的结果,使一道长长的台湾海峡出现,阻断了两岸同胞的陆上来往。但是,区区一道台湾海峡,并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今天的台湾人,75%的祖先都来自福建省。而且,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就在福建的平潭岛与台湾岛新竹县之间——直线距离不过68海里。

  1949年前,福州的市区面积只有1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仅有37万。到2006年,福州的市区面积扩大到125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已经达到150万。加上郊区八县,福州总人口突破675万(不包括外来人口)。

  既然福州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滨海城市,同时又是一个丰饶富足的巨大盆地,福州的文化就具有了高山的厚重和大海的精深的特点,同时具有了地处盆地很强的包容性。

  福州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色

  (一)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说到福州文化的包容性,应当说,与福州人大部分为中原移民的后裔——也就是北方人的后代有直接的关系。福州人追溯祖先总能与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等地联系起来。因为今天的福州人,其祖先大多为历史上汉末、晋末、唐末五胡乱华、军阀混战时,为躲避中原战火而从河南、山西等地南迁到福建、定居福州的北方人。不要只说福州,你就是到福建的农村去,各家的门楣对联上总要很郑重地标明自己的祖上来自豫东、晋南、陇西、齐鲁等地。比如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先生是福州近郊琅岐岛人,但他每完成一幅书法作品时,必定在落款中标明“颍川奋武”。颍川就是颍河,颍河指的是发源于河南、流向安徽的一条大河。所以“颍川”二字强调了作者的出身源自河南,也表明陈奋武先生不忘祖先的心迹。

  因为祖先源自北方,所以福州人从骨子里信奉“中原文化”,注重“学而优则仕”,强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使得福州人自始至终看重知识,看重文化,视读书做官为正途。故而历史上,从福州由南向北的官道上,络绎不绝的是进京赶考的莘莘学子。这些福州的读书人也确实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家人、对得起八闽大地的养育之恩,年年考试都能取得骄人成绩。有统计资料表明,自隋朝至清朝,全国考中进士达到千人以上的县份有18个,福建就占了4个。它们是闽县(今福州)、晋江、莆田、建安(今以建瓯为中心的闽北一带)。

  同样据史载,自隋朝至清朝,全国一**生的502个状元中,福建人占去50个。这一点上与福建不相上下的只有江苏。以清朝顺治至宣统的267年为例,这一时期,中国的状元有一半被江苏人所考取。其中考中状元的江苏人中又有一半是苏州人。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中国每产生两个状元中,就有一个是江苏人;每产生4个状元中,就有一个是苏州人。譬如至今闻名的大文豪范仲淹就是苏州人。而此间惟一堪与匹敌的地区是福州。在清朝的状元中,福州籍的状元差不多占了全国状元总数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到了晚清,福州籍的进士人数更是为全国之最。另外:

  “据统计,宋代福建进士多达7038人,占全国进士总数35093人的五分之一;宋代宰相共134人,福建籍宰相有18人,居全国第三位;被《宋史》收入的福建名人多达179人,居全国之冠。宋代福建涌现出一大批名扬中外的杰出人才,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天文学家苏颂、法医学家宋慈、史学家郑樵和袁枢、书法家蔡襄、著名诗人杨亿、慢词大师柳永、诗论家严羽、文学家刘克庄,等等。”(2)

  其中,仅宋、明、清三个朝代,福州籍的进士就达3632人之多,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这又是一个让福州乡亲足可傲人的数字。福州人会读书从来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就是今天也不例外。我的母校福州一中早在1956、1957、1958年就曾连续三年夺得全国高考成绩第一名。“文化大革命”后,有着190年校史的福州一中重新焕发青春,历年高考成绩在福建乃至全国仍是名列前茅。福州其他重点中学如福州三中、福建师大附中、福州五中、福州八中、福州高级中学的高考成绩也都不相伯仲。推而广之,就是今天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福州籍的院士人数在全国名列前五位。

  福州人信奉“中原文化”,注重“学而优则仕”,强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还体现在“嗜书如命”上,许多福州人家中都设立书橱摆放藏书。陈宝琛的大名,稍具历史常识的人应该都很熟悉。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清朝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为清室遗老中“还宫派”的首脑人物。陈宝琛是福州人,生于1848年,卒于1935年。晚年归隐家乡螺洲的陈宝琛修建了“沧趣楼”自住外,还专门修建“还读楼”与“赐书楼”,前后比邻。 “还读楼”为陈宝琛专门收藏民间善本书的场所。陈宝琛常常在“还读楼”中彻夜苦读,乐此不疲。

  陈宝琛故里的藏书楼现在是福州著名的旅游景点,同时也是福州读书人仿效的榜样。

  (二)深受“海洋文化”影响

  由于福州地处东南沿海,福州人固然从骨子里深受正统“中原文化”的影响,却也长期受到外来“海洋文化”的熏染,福州籍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国。福州人留学海外的人数在全国就单个城市论,也是始终名列前茅的。就是在今天美国的“唐人街”上,即使你一句英语不会,但只要会讲福州话,照样可以好好生活下去,可见留美的福州人数之多。所以,福州人中,会英语的不在少数。即便早年福州的老太太,哪怕她大字不识几个,都能说几句英语。如果你向她问路,老太太不仅热情相告,冷不丁还会告诉你那附近历史上某著名建筑的英文名称,令人佩服不已。这一点,以仓山区最具代表性。因为历史上仓山是外国传教士聚居最多的地区。因了“海洋文化”的熏染,福州人喜欢吃西餐的人也很多,而且据说懂得西餐正宗与否的人比有些城市也更多一些。这大概与福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华侨的缘故有关。

  而且,福州的出国留学生人数也在中国名列前茅,个中原由与深受“海洋文化”影响不无关系。

  (三)深受“闽越文化”影响

  福州人的生存环境由于地处闽越故地,所以福州文化还融合进了闽越文化的特色。这也证明了福州文化确实具有包容性。在福州,几乎所有的外来文化都不曾与当地文化发生冲突,而使福州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比如佛教、道教、儒学、巫术、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等一应称作文化的东西,一旦传入福州,都能“扎根”下来,与本土文化和平共存。比如我曾经居住了十年的福州鼓西路旧米仓新村边上就有一个天主教堂,史称“西门堂”,每周的“礼拜天”,众多信徒都汇聚教堂唱诗颂主,热闹非凡。与右手边上市民敬奉的一个当地“照天君”小庙相安无事、和谐共处。

  要谈闽越文化,先要搞清楚福建为何称“八闽”?这自然是从“闽”字而来的。有人说,福建因有闽江,故而称之为“闽”。这是不合事实的,因为福建称“闽”在前,而闽江得名于后。福建称“闽”,最早是族称,即称福建土著民族为“闽”,亦称为“蛮”或“荆蛮”,后来也称为“越”。《史记》对“荆蛮”的解释是:“蛮者,闽也,南蛮之名,亦称越。”所以又有人将它们合称为“闽越”。“闽”发展到后来既是族称,也称地名,就是指福建这块地方。因为早期闽人多以蛇为图腾崇拜,所以《说文解字》称:闽乃“东南越蛇种”。

  秦代以前的福建,一般称“七闽”。《周礼》上有“五戎、六狄、七闽、八蛮”之说,说的是福建土著民族在秦以前有“七国”,即有七个部落。称福建为“八闽”,是在大批北方汉人南迁以后的南宋。因为从北宋开始,福建设有八个相当于府(郡)的行政单位。这八个相当于府的行政单位,经历元、明、清几个朝代基本上不变,所以“八闽”之称一直延用下来。这当中,从清初康熙年间开始,福建除了原有八个府的行政单位,还把台湾府也划归福建管辖。这样,福建曾有过九个府,所以八闽的福建又有“九闽”称呼。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力行省,与福建分治,于是“九闽”的福建又恢复“八闽”之称。

  关于“八闽”,《辞海》的解释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元吴海《游鼓山记》:‘福为八闽都会。’明邓应奎《君山歌》:‘八闽丘壑称奇绝。’”(4)

  《辞源》的解释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5)

  所谓闽越文化,包括了“山林文化”“青铜文化”“鬼神文化”和“蛇图腾”等。闽越文化大致起源于战国时代。秦代至汉武帝平闽前,闽越势力发展到鼎盛时期,以无诸为首的闽越贵族,建立闽越国雄踞祖国东南,影响范围很大,一度包括浙江、广东的一部分,还包括台、澎、金、马等沿海岛屿。闽越人在向中原文化的长期学习、浸淫中,大量吸取了中原先进文化和其他周边文化(包括客家文化)的营养成分,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东汉和三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步推行,闽越文化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为一体。

  但是,闽越文化对福州人乃至福建人产生的影响至今还在。比如“蛇图腾”在许多地方依然存在,闽越的鬼神崇拜香火沿续,各类福州习俗更是对闽剧艺术的丰富产生作用,一些特有的风俗还保存在福州民间。今天,在许多地方仍建有与闽越王有关的祠庙,而且闽越文化与福州的疍民、高山族、畲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

  自古以来,福州的“鬼神文化”特别发达,与福建全境一致。明代黄仲昭修篡的《八闽通志》(下)卷58《祠庙》这样记载:

  “闽俗好巫尚鬼,祠庙寄闾阎山野,在在有之。其间祀典所载,及礼所宜祀者无容议矣......乃志祠庙。”(6)

  福州民间所奉祀的神灵十分庞杂,既有闽越族和畲族等土著民族残存下来的鬼神,也有从北方、邻省传入的汉民族所奉祀的各种神灵,甚至囊括从印度、中东、欧洲等国外传入的“洋神灵”。特别奇怪的是自古福州人自己创造的神灵数量相当惊人,他们的精神寄托需要什么神就创造什么神,带有很大的任意性和实用性。有将神话传说人物:盘古、女娲、西王母、彭祖等;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角色:齐天大圣、猪八戒、通天教主、姜子牙、八仙、四海龙王等;统统被奉为神灵的。就连一个人(比如福州旧米仓新村的无名小卒“照天君”)、一块石头、一棵古树、一只公鸡(比如福州鼓西路“渡鸡口”的传说)等等,也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只要自己需要,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崇拜对象,不受什么限制,它的随意性在中国其它城市是不能比拟的。

  比如早年福州许多街道、小巷都建有“五显庙”或“五通庙”,供的是“五显神”或“五通神”。

  “五显神”据说起于唐代,但到宋代才在典籍中看见记载。我曾经在南宋洪迈搜集的奇谈怪论汇总《夷坚志》中看见以“五显神”作为对象的描述就有不少。过去人们常常将五显与五通、五圣混淆,其实三者在“显圣”早期各不相同。“五显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婺源一带,是兄弟五人为神,至于他们的姓氏则有不同说法,或林、或萧、或柴、或顾。传说南宋时天降五神于婺源的王喻家,到北宋末年五神封侯,都有一个“通”字,故而后来称呼其庙为五通庙;南宋末年加封五侯为王,都有一个有“显”字,故而又称“五显”。也有人尊称五显庙为五圣庙。

  “五通神”据说也起于唐代,“五通神”的信仰最早流行于江苏、浙江,为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淫魔,专在南方作祟,又名“五郎神”“五猖神”。传说“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五通神”还被称为“五显神”,又传为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五通神”在另外一个传说中,还被称为“五路神”“路头神”,是江南一带信奉的财神。据说元末有一人名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尊他为神,名“五路神”。也有人说“五路神”其实就是“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清康熙年间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崇拜“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神”,即“行神”而纪念之。后来人们就以行神为财神,更加祭祀,希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

  总之,“五显神”或“五通神”传入福州后,在民间香火鼎盛。福州人骂一个小孩很调皮或一个人很坏,就常常骂他坏到:“给五帝都不抓。”(福州方言读:“给五拉堵每捏。”)这里的“五帝”就是指“五显神”或“五通神”。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福州特色

  特色饮食

  福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南国地方特色,尤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烹饪界独树一帜。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它是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为闽菜的“首席菜”。主要原料有鱼翅、海参、鸡脯、鸭肉、猪蹄筋、羊肘、干贝、香菇、鲍鱼、鸽蛋等30多种,并配有多种佐料。调配烹制极为严谨,选料精细,刀法讲究,程序严格。放进盛过酒的绍兴酒坛中,密封坛口,用旺火烧沸,改用文火漫偎。由于几十种原、配料偎在一起,既有共同的荤味,又保持各自原料的特色,香味浓郁,嫩软鲜美。“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据传,连戒荤的佛门弟子也抵挡不住此菜的奇香,跳墙而尝,故名“佛跳墙”。

  蛎饼是福州的传统风味小吃。将浸泡后的大米、黄豆磨成浆,海顿向、猪瘦肉、葱等调成馅,用特制的长柄瓢勺炸制而成。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下粥小菜,若与锅边糊同吃更佳。

  光饼传说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倭寇大举侵犯福建,戚继光奉命人闽歼敌,获全胜。当戚军南行前,为使行军迅速。以面粉加食盐烘制成圆饼,中间打一孔,串挂在战士身上,作为行军干粮。福州人为纪念成公的丰功伟绩,竞相仿制,称之为“光饼”,相沿成习,成为福州人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福州人将光饼切开后夹馅,常以肥瘦相间的猪肉制成米粉肉为馅,或以辣菜、苔菜为馅。

  锅边糊,是将米浆均匀轻泼于铁锅内缘四周,烘干后加入由蚬子、花蛤、香菇、虾米、葱等配料制成的沸汤。锅边糊卷而薄,汤清不糊,味好可口,是福州人日常喜爱的小吃。

  还有鱼丸、太平燕、芋泥、线面等都是福州地方独特的风味小吃,遍布大街小巷。

  福桔被誉为福州市果,福州话“桔”与“吉”谐音,因此“福桔”便成“福州吉祥”的象征。福桔属我国桔类中的上品。  橄榄是福州一大特产。橄榄品种很多,主要有檀香、惠圆、长营,羊矢等十余种。橄榄吃起来先涩后甜,回味无穷,具消肺利喉之功效。  

  肉松是福州人传统的佐餐佳品。肉松是由瘦猪肉、白糖、红糟、酱油、熟油等制成的细丝状肉绒。食之酥脆可口、油而不腻、入口自溶

  温泉城市

  福州是一座温泉城市,在温泉分布的区域内,到处都有温泉浴室,故有“浴在福州”的说法。市内温泉区面积约有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七分之一,温泉区域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呈北西向长条状分布。水温高,水压大,地表浅,泉质优,甚至冒出地面。?

  ??? 福州日涌温泉14000多吨,温泉一般由浅层中温水和深层高温水组成,水内含有硫、钙、镁、铁、氟、氯、氡、钠等几十种有益有于人体的矿物质。游历之余入温泉池泡澡,不仅可以舒筋解乏,而且对治疗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具有一定疗       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本命年的崇红文化
  ☑ 怎样起名才能让孩子名字蕴含古典文化
  ☑ 男孩起啥名字好 个性有文化名字大放送
  ☑ 属猪女宝宝有文化内涵又高雅的名字
  ☑ 春节文化概念的意义在哪
  ☑ 平安夜的意义你该懂得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