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时间:2015-06-12 17:05:24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佤族是我国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佤族的传统节日和我们到底相不相同?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的相关文章吧!希望大家喜欢。

 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浅析佤族的传统节日

  //、便克”节

  每年农历6月24日为节日,类似其他民族的火把节,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过节这天,家禽家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要全部关好收齐,不能让其留在野外,别人借去的东西也要收回,家里人不准外出。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里采摘小米穗或者几片叶子、瓜果之类外,全寨人谁也不准上山下地干活,不准出门串亲。因为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干净的人先拿吃,年收成不好。小米穗、瓜果等拿到家后要杀鸡、蒸糯米饭,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语叫魂。这天早上忌讳客人进屋。

  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要点燃火把,竖在屋檐下,整个寨子亮如白昼,接着用干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内外,驱逐蚊蝇。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机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老人们成群结队地巡回喝酒唱调对歌,年轻人集中在舞场上踢竹球,整个寨子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在佤族节日中,便克是第一大节日,人们将它视为灭灾驱鬼,送旧迎新,预示家事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满园的隆重佳节,视为旧的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新的吉祥、平安、快乐的开始。

  //、接新水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尊重长者是佤族人民的好风尚,初一首先要到长者家拜年,互赠象征团结、和睦的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广场上青年男女跳热烈欢快的圆圈舞,老年妇女排成纵队在古老歌曲声中轻移舞步,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

  春节在佤语中叫 “卧”,是 佤族 一年中最欢乐、最高兴的日子。在节日祝辞中, 佤族 老人常常念到:“把牙公艾,斋公尼,卧公桑”。“把牙”类似其他民族的 火把节 ,“斋”是 中秋节,“卧”是春节。祝辞的意思是把牙节老大, 中秋节老二,春节老三。 佤族 全年有三大传统节日,春节是第三个节日。

  在春节前几个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好吃的食品,酿制水酒,大人小孩准备节日服装,修缮房屋,备足柴禾。临近节日了,妇女割草准备马料。

  佤族 过年又叫“新水节”、“迎新水”、“接新水”, 佤族 春节最有意思的也是“接新水”。春节前几天,人们准备迎接新水。全村召开会议,杀鸡占卜 , 确定一户为接待户,每人凑出一碗谷子或一碗米、一只鸡、一筒水酒、一棵竹子,作好准备。第二天清晨,巫师带上祭品到水源地祭祀水神。巫师回到寨子后,全村男人立即出来参加修水沟,每家至少要有一人参加。除特殊情况经村寨会议批准外,无故不参加者要受到出双份物资的处罚。人们在高处挖水沟,低凹地方用竹子搭水槽,当天一定要把水引到寨子旁的大门外,但不能引入寨内。不参加引水的人则全部投入大扫除,打扫村寨,清除垃圾,铲除杂草,铺平道路,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插种节

  在山峦重叠的阿佤山上,每当春耕季节,勤劳的佤族人民便忙着耙田耕地,准备插种稻谷,同时举行饶有风趣的插种节。亦称“惹岛”节。插种节当天,大家要修筑好村中的道路,各家房屋内外打扫干净,青壮年自动组成几个小组,有的上山去找猎,有的在河边捕鱼。打得的猎物和捕到的鱼,煮成稀饭,大家共享。如果猎手们打到大的马鹿,野猪等返寨时,人们都到寨门去迎接,唱起猎歌。“惹岛”节有全寨性活动和各户单独活动两种形式。全寨性的活动,要在寨中广场上剽牛一头,然后将牛肉切成块,按户各分一块;各家独过“惹岛”节时,每家主妇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征的插种动作。晚上,再泡上一壶水酒,招待前来帮助修房的人。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红的火塘边,饮酒唱祝福的歌。领唱者必须是年长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新米节

  在每年农历的七至八日,要分别过两次“新米节”。七月,早稻开始成熟,过第一次“新米节”。它又称“尝新米”,佤语叫“朋奥”或“波奥”。八月,稻谷大量成熟,第二次过“新米节”。它又称“吃新米”,佤语叫“朋挺”或叫“奥瓦”。“新米节”这一天,主人早起准备好过节的鸡、猪、牛肉;然后背背箩上稻谷地采新谷。路途中,注意聆听动物的叫声,如中途听到麂子或角布落(鸟)的叫声,就认为不吉利,马上返家将过节的日子往后推。若无异常,继续上路。采来的谷蓬献在神台前,用手把谷穗搓出谷粒,用铁锅炒干,舂出新米,撒些盐巴献在神台片刻后煮成饭,再舀出来放上鸡、猪、牛肉撒上盐巴,献在神台上,请魔巴念咒语,意思是报请祖宗的亡灵回来吃新。保佑家人平安。若无魔巴在场,主人就对着神台“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已经来吃过饭。敬过神的新米饭,一定要让魔巴和家里的老人先吃,然后其他人才能分着尝一点,这是家祭的规矩。举行家祭期间,不许外人进家门。主人让自家小孩在门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绝进屋。祭礼仪式结束后,主人把门打开,把自家过“新米节”的消息向全寨人公开,邀请寨里人过“新米节”。络绎不绝的客人带着礼物来祝贺,热烈欢度“新米节”。

  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

  //、服饰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区西盟,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推荐阅读: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宗教

  西盟等地佤族群众普遍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是因为过去佤族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法摆脱自然和疾病所带来的灾难,从而对自然现象和疾病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山川,河流,生物和他们所不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精灵”(或称“灵魂”、“鬼”、“神”)的主宰,这些“精灵”会给人们带来安危祸福,于是就对这些虚构的抽象力量加以崇拜。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沧源佤族称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精灵。过去,佤族笃信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举行多次大型的“祭鬼”仪式。于是木鼓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拉木鼓是一般在阳历1月间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枪并敲击召集村寨群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

  禁忌

  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女性不准随便乱抓男性的头发,男性不能触女性的脚;忌讳别人摸自己的头和耳朵。 在佤族人家里数钞票被认为不吉利的,将要有灾祸。推荐阅读:锡伯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佤族民居特点
  ☑ 佤族的风景特色
  ☑ 佤族的民族风俗
  ☑ 佤族服饰特点介绍
  ☑ 佤族的节日有哪些
  ☑ 佤族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