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对联故事

时间:2015-03-16 11:10:53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听闻在民间有很多很有趣又及其经典的对联故事,所以祥安阁网小编就网罗对联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参考下的喔!

网罗对联故事

网罗对联故事

  朱元璋审理春联案

  话说朱元璋定都南京那一年的春节之前,他下旨让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迎新年。可正当大家忙着过节的时候,不想却因春联出了一桩官司。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勃然大怒,说:“写春联、迎新年是朕的旨意,今天居然闹起官司来了,这还了得?快快传旨,朕要移驾知府衙门亲自审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时的南京城设有应天府,朱元璋没有惊动百姓,暗中到了知府衙门,换上知府的官服,端坐公堂,将惊堂木拍得震天响,说:“呔!速带原告、被告!”

  不一会儿,衙役带上来两个人。

  朱元璋发问:“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

  “禀老爷,我是原告,他是被告。”跪着的两个人同时指着对方回答。

  朱元璋一听,心里翻腾开了:看样子,这案子还挺棘手。不过既然是“春联案”,不妨先以春联开场。想到这里,他一指堂下其中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说:“你听着,我这里有一上联,若是对不出来,休怪本官大刑伺候。且听这上联——‘云锁高山,哪个尖峰突出’。”

  秀才头脑也活,一眼瞧见一缕阳光从大堂旁边的漏光处射进来,便立刻说:“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朱元璋心里想:话中有话,事出有因。他又把惊堂木一拍,说:“你们都自称原告,公堂之上岂容混淆?今日众目睽睽之下,谁说得有理,谁就是原告。秀才,你所告何事,一一道来。”

  秀才说:“青天大老爷,小的遵照当今皇上圣旨,在街坊设摊写对。小的写对有个讲究,不求之乎者也,事主想啥、说啥、要啥,小人就写啥,一文钱一副对子。”

  秀才的话让朱元璋觉得有点意思,忙问:“快说,都写了些什么?”

  秀才指着大堂外旁听的人群说:“口说无凭,证人都在外头,大人可以传唤他们。”

  只见陆陆续续走进来几个证人,第一个说:“大人,小的开茶馆又开酒店,想让秀才给写一副招呼人家喝茶、喝酒的对子。秀才一挥笔就写好了,写的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第二个说:“大人啊,我儿子娶了媳妇以后,婆媳间总是吵呀闹的,儿子呢,夫妻一口气,常常与老母翻脸……我想让秀才写一副对子劝一劝,讨个吉庆。秀才善解人意,马上写了一副,说的是‘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母何以逆,愿尔辈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母’。”

  第三位看穿着打扮有点像农民,说:“老爷,小的姓李,妻子姓龚,所生一子,听了算命的话,自幼姓宋;娶了一个儿媳妇,姓庞。我想要写两副对联,一副体现皇帝对百姓的好处,一副要说明我家四姓。秀才写的第一副是‘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第二副是‘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龚庞两女眷,龙首龙身’。才花了我两文钱,好着呐!”

  眼见每一副对联都在称赞皇恩浩荡,朱元璋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对秀才说:“这都写得好好的,还告什么状呀?”

  秀才从怀里取出一副对联,指着商人说:“大人,我要告他平白无故讹诈人。”

  朱元璋对商人说:“大胆被告,何故讹诈他人?”

  商人吓得跪地磕头,说:“大人明察,小人冤枉!”

  朱元璋说:“你有冤情?快快说来。”

  商人说:“老爷,小人姓陆名金山,原本想皇恩浩荡,借着逢年过节的机会沾一沾春联的光。小人家里开酒坊,又开醋坊,还养着许多猪,怎奈家里老鼠特大,就邀秀才上门写一副对联。当场言明,写得称心如意,我双手奉上一两纹银;若写得不称我心,他赔我一两纹银。如今,他对联写得不好,按理赔偿,怎么能说我讹诈他呢?小人要告他诅咒小人。老爷手中的对联就是证据,望老爷明察。”

  朱元璋拿着对联左瞧右看好一会儿,对商人说:“你念来听听,他怎么诅咒你的?”

  商人念道:“‘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瘟;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这不是诅咒是什么?望大人为小人做主。”

  朱元璋问秀才:“你是这个意思吗?”

  秀才说:“是他自己断句念错了,怎么能说我诅咒他呢。”

  朱元璋说:“那你再念一遍听听。”

  秀才念道:“‘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瘟;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一副春联两种解读,听审的、看审的都等着朱元璋判案。这时候,朱元璋的心里又翻腾开了:嘿!都是原告,又都是被告,这种案子,连宋朝的包公都没有审过哩!朕要胜过清官包拯了。他看一眼陆金山,问道:“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陆金山回答说:“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在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全望大人公断。”

  这是稀罕事,又是公审,看的人很多。有人在门外大声说道:“这秀才挺对人心思的,想我做鞋、卖鞋都快三年了,还没赚过大钱,本想也写一副对联讨个吉利,不想他却被陆老板拉去了,如今他缠上了官司,我找谁写去呀?”

  朱元璋本来就喜欢对联,也写过对联,听鞋匠议论,心里早就痒痒得难受了,马上接过鞋店老板的话茬儿说:“好吧,你的对联由我写,写完再判案。”

  说着,磨得墨浓,醮得笔饱,朱元璋当庭写道: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莫要纠缠小弟;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出财神来,不妨照看晚生。写毕,将笔一搁,重新拍起惊堂木,喝道:“被告陆金山,你可知罪?”

  陆金山也在看着写对呢,闻声立即又俯伏在地:“大人开恩,小的不知有罪。”

  朱元璋说:“古人云,上谓风,下谓俗,当今皇上开一代新风,天下百姓闻风响应。这写一副春联,讨一份吉利;讨得吉利,心生喜悦;人有喜悦,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百姓安康;百姓安康,百业兴旺;百业兴旺,天下太平。可你陆金山,竟然无事生非,打起春联的坏主意。”

  陆金山磕头都没劲了,瘫在那里像一堆泥。

  朱元璋继续说:“本案黑白分明、是非清楚,原告摆摊写春联,一为歌颂皇恩,二为百姓吉利,三为养家糊口,按照常理,不存在诅咒心思。倒是陆金山,先有邀请上门写对的举动,继有高价付酬的承诺,还有违约索赔的约定,尽管也在口口声声说着赞皇恩的话,话里始终难掩讹诈的不轨用心,更有索讨不成,告状打官司的恶行,真相面前又不肯自省,末了又不知罪在何处,这种人,不惩不治难以安民心。如今春节将临,特判决如下:被告陆金山,免打二十大板,罚银五两,以儆效尤!”

  判词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堂上堂下一个劲地喝彩:“好,知府大人判得好!”

  说话间,朱元璋一甩手,脱下了官服。这一脱,黄色的龙袍在众人的眼前闪闪发光,众人这才知道审案的原来就是当今皇上,连忙高呼“皇上英明”。

  这样,新年写春联的风俗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朱元璋亲自审理春联案的故事也同时传了下来。

  纪晓岚联对塾师

  纪晓岚年幼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称得上是天资聪颖。

  这天,塾师向所教的几个学生出联,要他们应对。塾师是山东兖州人,祖籍在曲阜,为了炫耀家乡的人杰地灵,借以标榜自己的出身和学识,塾师出的上联是:齐鲁出圣人。语句虽通俗易懂,可真要对出恰当的下联,莫说是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就是有功名的秀才,怕是也要费一番脑筋的。

  见到学生们大眼瞪小眼,张口结舌,无以为对,塾师不觉有些自鸣得意。这时,纪晓岚开口对出了下联:燕赵多烈士。

  塾师听过纪晓岚的对句,不由一惊,这孩子答对得如此高超,这可是万万没有料到的啊。塾师思索了片刻,又出句了:孔子孟子曾子。语音刚落,更让塾师大为惊异的是,那小小年岁的纪晓岚似乎接口就来了下句:夸父相父昀父。夸父,是远古神话中的,民间有夸父追日的优美传说;相父,是指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纪晓岚把自己的父亲同神话中的英雄和历史上的贤相相提并论,其胸怀抱负更不待言了!塾师不禁由衷地发出感叹:“谁云孺子不可教?”

  “我请先生动戒尺。”

  听到纪晓岚这句对答,塾师被他这种要求师长对自己严加管教的态度感染了,他对眼前的学生们夸赞说:“纪子虽幼,志却超群!老夫预言,其前程无可限量,日后必成大器也。”在这里,塾师将小小的纪晓岚称为“纪子”,足见其对纪晓岚的肃然敬重之情。

  解缙对句相爷奇

  明朝初年有个解缙,人称“神童”。他出身贫穷,平时帮着父亲做事,空下来就发愤读书。七岁时,已能作联吟诗,出口惊人。

  一年新春,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小解缙也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这副春联一贴出,引得人们议论纷纷。

  闲言传到斜对面相爷的耳朵里。他想试一试解缙,于是命家人去叫他来见面。谁知小解缙不肯随便上门,要相府拿请帖来。相府家人回去告知相爷,相爷叫拿请帖去请。

  解缙收了请贴,与相府家人来到相府门前,见正门关着,就对家人说:“迎客有迎客之礼,为何不开正门?”家人无奈,只得又去禀告相爷。相爷挥笔写了个上联,连同笔墨一起,叫家人给解缙。

  小解缙接过一看,见是一副对子的上联:

  小犬乍行嫌路窄

  解缙已知相爷的用意,心想:今天非叫你开正门迎接我不可!于是即刻写了下联:

  大鹏展翅恨天低

  相爷见到对句,只好大开正门。小解缙进了门,相爷把他迎入客厅,分宾主坐下后,相爷从桌上拿起一本书说:“老夫听说你有万卷之书,书藏在哪里?”小解缙指指肚皮说:“就在这里。”相爷又问:“既然如此,那我出联你能对吗?”小解缙眨眨眼睛说:“何止能对!”相爷看看这个身穿绿衣衫的小家伙,口气竟这么大,便出联道:

  井底蛤蟆青间绿

  小解缙听了,冷笑了一声,看了一眼身穿红袍的相爷,对道:

  盘中螃蟹白映红

  相爷本想讥笑他是个坐井观天的蛤蟆,不料自己反被奚落成一只死螃蟹,不由心里冒火,却不好发作,只好改换题目,又说: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小解缙略一思索,便对道: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相爷见小解缙对答如流,大为吃惊,才知道小解缙果然是“肚藏万卷书”。

  解缙应景题春联

  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人称“神童”。一年春节,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不一会,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员外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孔夫子妙对农夫

  传说有一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出游来到楚国的郢城(今湖北江陵)。正在田中干活的农夫们听说孔夫子很有学问,便想考考他,便在孔子经过的路上放一担泥巴,并且出一上联,写在地上,让孔子及弟子们对,如果对不上,只好委屈孔老夫子从水田里走过去。农夫们出的上联是:

  一担重泥拦子路

  孔子猛见一担泥巴置于路中,原以为是楚人同他开个玩笑。及至到跟前细看,见一上联,方知是在考他。孔夫子踱来踱去,怎么也对不上来。眼看老师一筹莫展,弟子颜回走上前去,想把那担泥巴挑走挪出路来,但怎么也挑不起来。在路两边水田里干活的农夫们,见颜回那副模样,忍不住哈哈大笑。孔子顿时随口吟出:

  两边夫子笑颜回

  农夫见孔夫子对出下联,齐声喝彩,便将泥巴挑开,恭恭敬敬地给孔夫子一行让路。推荐阅读:对联的故事

  李调元巧对三则

  (1)巧续对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

  李调元到任之日,轿过闹市时,胡成义也乘轿而过。李调元的随从人员,不明究竟,喝令通名。胡成义在轿内,朗声报道:

  “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梅,吾乃探花郎,三江胡成义。”

  李调元立刻明白了胡的用意,当胡转请他通名时,他在轿中随口应道:

  “柬紫薇,西长庚,南箕北斗,我本谪仙子,四川李调元。”

  胡成义一听,不胜惊讶和佩服,赶忙下轿相迎。并当即邀请李调元,到自己家中饮宴。这时,当地文人也应邀前来,一时文星荟萃。众诗友素慕李调元的才华,便纷纷出联请他续对。李调元才思敏捷,均一一应对。其中,有一上联是:

  两舟同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上联,表面上是说摇橹的船,不如帆船快,实际上,却是话中有话,“鲁肃”跟“橹速”谐音,是三国时的文官。而“樊噜”跟帆快谐音,则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武将。言外之意即是:“文官不如武官”。

  李调元稍思片刻,发现案上有一把笛子,带笑对道: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这下联,表面上,也是说笛子不如洞箫。而实际上,是说:“狄青”(笛清的谐音)怎比“萧何”(箫和的谐音)。言外之意,是武官(因狄青是宋朝的武官)怎比文官(萧何是汉朝的文官。)众人听了,赞叹不已,皆尽称绝。(2)意对

  李调元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他们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悬崖峭壁,风景幽静,谁料小路突然中断,只有溪水,仍从路旁崖下潺潺流着,崖上刻有“半边山”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字一行: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土、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老苏东坡,出了这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抑,兼求下联。”那人说完后,笑对李调元道:“学士大人才思敏捷;能否代贵同乡苏学士。一洗此羞?”李调一兀一听就明白,那人欲借此事来侮辱他。于是,不慌不忙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了,何须再对?”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很明显,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只好连声赞叹。李调元却说.“这样的意对,在四川,虽孩童亦解,诸公何足挂齿?”说得有些人羞愧交加。内有一秀才,很不服气,投问而说.“学政大人刚才说,四川孩童也会意对,实不相瞒,我游学蜀中时,曾当面试过两人,请其联对,不料均若木鸡,无一以对。”李调元笑着问:“一试何人?”答:“一童孩。”问:“足下所出何对?”答:

  远观重重宝塔,六角四面八方;

  李调元又问:“童孩有何表示?”答“他伸手摇摇,表示不解,笑着跑了。”李调元说:“他伸手摇摇,就是联对了,所对应是:

  近看平平玉手,五指两短三长。

  秀才愕然。李调元又问:“二试又为何人?”答:“一农夫。”问:“足下所出何对?”答:

  塔里点灯,层层孔明诸阁(葛)亮;又问:“农夫有何表示?”答:“他自顾自在池中采藕,一字未答。”李调元说:“农夫已经对了,可惜足下未领会过来,他对的是:

  “池中采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那秀才听后,深施一礼,道一声:“名不虚传”。就退到角落去了。那些真心仰慕李调元才华的人,拍手叫好,至于那些谑意戏谑者,则是汗颜羞色,无

  地容身。

  (3)即景巧对

  有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时,发现店中墙上,悬挂一副对联,只见上联写着: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再看下联,却空无一字。李调元迷惑不解。店主告诉他,几个月前,有一书生早起,来店饮酒,见店外桥上,有一黄狗行走,随口吟出了上联。但他费尽心机,再也吟不出下联来,故书写后,挂在这里,期待后人,有朝一日,对出下联。当店主得知,眼前这位,就是名噪一时的“蜀中才子”李调元时,便说:“相公,何不一展胸中之才!”李调元想,这并非难事,欣然答应。可是,当他再把上联仔细品味后,才感到此联不凡,字字千金。他思虑再三,难成佳对,不免心焦。这时,突然有几只乌鸦,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要来笔墨,在空白下联处一挥而就。只见他写的是: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于是,下联与上联,配合得天衣无缝。博得酒店众人齐声喝彩。推荐阅读:古代经典对联故事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经典好听对联故事
  ☑ 经典对联故事集锦
  ☑ 经典对联故事精选
  ☑ 经典的民间对联故事
  ☑ 好听的民间对联故事
  ☑ 民间对联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