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联的技巧

时间:2015-03-13 16:26:30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我们在对对联的时候感觉很难,但只要掌握了一些对对联的技巧,那么这对联就很容易就会对得上,下面来看下这对对联的技巧有哪些吧!

对对联的技巧

对对联的技巧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禁忌

  1、忌同声落脚。

  2、忌同声收尾。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6、忌同义相对。

  对联的应对技巧

  一、对句步骤

  1、断句

  断句:也就是对联规则中“节奏对拍”的要素,合理的即判断出句的节奏点。说白了,也就是分解出句。好比一台机器,当我们把它分解了,各种部件一目了然。要想对句,首先得学会断句。就象你要想学会造车,你首先得知道车是怎么构成的。哪怕你是闭门造车,也得清楚出句是由哪些词组成的?各是什么词性?在联句中作什么成份?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应对。

  2、对词

  对词:这是对联规则中“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要素,即为每节奏点上的词找个相应的词来对。

  3、置律:这是联律规则中“平仄对立”要素,看平仄设置有没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对联平仄设置要素。

  4、炼意:这是联律规则中“语意相关”要素,即检查对句内容是否与出句联结紧密,最后得到了一个意境统一的对句。

  以上所说的:断句、对词、置律、炼意的“步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可能会有其它更直接、巧妙的方法或步骤,只要最后取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也行。

  下面就如何做到“语意相关”作详细叙述。

  二、找关联点

  对联,顾名思义,是即对又联,如果说平仄等要素是对,那么语意要素就是联。应对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这个“联”呢?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引入一个“关联点”的概念。什么叫关联点?“关联点”对于一副对联而言,它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具体的说也就是从出句中的“人、事、物、时、地、景”等方面进行探寻设置,确定一个中心点之后,对句从这个点上,通过某种关系进行延伸或拓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切”。与之相反的就是“隔”,即不切。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出句的“关联点”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学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态,找出的“关联点”是不同的。这样,即便是同一个出句,大家就会对出气象万千的对句。可以说:只要所找的“关联点”是合理的,理论上都能够对出妙句来。有人会说,这个,我知道,关键是关联点怎么找呢?

  下面简单的介绍几种找“关联点”的方法

  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举例如下,先看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中一联的出句: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此时再看对句: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正合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红”字收尾。此时一幅烟雨迷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在大家面前完整展开。也就是说,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决定了整联的意境。

  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先看这个对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此联是充分抓住了炭了特点,也正是用炭的特点做“关联点”。上联正说炭一直黑时尚有形(骨),下面转入反面说,当它十分火红的时就变成灰烬了,通过此联,阐明了一个道理:人有顺境、逆境,当以“炭”自警。

  3、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主要修辞为“关联点”。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此联出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豪放。那么这种修辞的手法和豪放的气势自然成为应对的特殊“关联点”。那么对句,自然要围绕这个“关联点”,修辞对应,风格一致,这样才能造成上下联的和谐一致,否则很可能出现头重脚轻、一张一含等不“稳”现象的出现。

  4、合理转借法:即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这个出句:

  客为坎上寓公,到此好吟千树雪

  看此出句,我们很多人会以“雪”为关联点,下联应该写冰天雪地的冬天景象。可它的对句却不是这个思路:

  我是江南驿使,折来聊寄一枝春

  此联“关联点”就采用了延展的方式用“梅”实现了合理转借:先从雪转到梅,再从梅转向春天,梅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尤如峰回路转,让你感到此联深远的意境。

  当然,通过学习,你会总结出更多找“关联点”的方法。那么,找“关联点”要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1、要注意“关联点”的首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应改变刚开始对句时“断句、对词、查律、炼意”的四步骤习惯,改为“关联、断句、对词、查律、炼意”五步骤。即对句时首先考虑找“关联点”,找到“关联点”后,再“断句、对词、查律、炼意”,这样才能保证既“对”又“联”。

  2、要注意“关联点”的稳定性:一条出句可能有多个“关联点”,但他们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出句找到最佳对句。找到“关联点”后,要注意它的稳定,也就是在调整平仄或提炼意境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字词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应以不影响对联的“关联点”为前提,否则,就会造成因词害义或因韵害义的现象出现。

  3、要注意“关联点”的有效性:找到“关联点”,一定要注意上下联联意的合理,否则,即使找到“关联点”,也不能对出好作品。比如说正对,在找到“关联点”后,一定要注意这一事物的不同角度,从不同的侧面相互补充,形成整体。否则,就会犯合掌的毛病。而反对虽是一正一反,但一定要在关联点下注意要互相映衬,否则还是会出现“对”而不“联”的问题。串对则要在找到“关联点”的基础上注意顺连,使之形成因果或控制关系,否则又会出现只“对”不“串”的问题。

  三、出、对句的句法

  对联的句法:就应对而言,指的是上下联之间的连接上的语法关系。出对句的句法,是确保出对句合理衔接的要素,理清出对句的关系,而不会使整联逻辑混乱,常见的对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词,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2、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这是1956年***发表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游泳》的开头两句,词性对仗算是工整的,“才”、“又”表现了从长沙到武昌的行程是连贯的。再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下联就是上联意思顺连而致。

  3、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例: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没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

  4、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例: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5、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

  6、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例:

  虽得沧海三重浪

  却失大江一道桥

  7、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例: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例: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8、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例如: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例: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有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9、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例: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例: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推荐阅读:骂人的经典对联

  怎么对对联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表平声,△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矗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推荐阅读:精选古今经典对联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每逢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呢
  ☑ 2017经典新年对联精选的
  ☑ 书法对联大全欣赏
  ☑ 2017新春对联集锦最新的
  ☑ 2017鸡年五字新春对联大全
  ☑ 社区新春对联最新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