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结婚习俗特色是什么

时间:2013-09-02 16:09:21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瑶族是我们中国迁徙次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结婚习俗有着很奇异的色彩,也蕴含着很深的民族底蕴。下面就来看看瑶族结婚习俗有何特色。

瑶族结婚习俗特色是什么

瑶族结婚习俗特色是什么

  神美的瑶族结婚习俗
从新娘出嫁说起。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远方的亲朋好友就会赶到新娘家,准备第二天的的送亲,新娘家会盛情款待这些亲朋好友。
出嫁当天,新郎家按照事先说好的条件(即说媒时约定的),派出厨师和工作人员将头天晚上送来的酒肉做成佳肴,款待来送亲的远近亲友。而新娘要由伴娘陪伴梳妆打扮。之后,新娘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顶着瑶家特制的红盖头,由其姐姐拉着从正门走出。
接近午时,送亲的队伍(瑶家叫“亲家客”)开始上路。不论男女老少、长辈晚辈,新娘的父母邀请到的一般都可以去送亲。送亲时,伴娘必须撑着红伞为新娘遮阳遮雨,意为新娘的纯洁。
待将到新郎家时,新郎家迎亲队伍吹着唢呐,行接亲礼,新娘在入村的路口处要“上刀上、过火海”表示对新郎的忠贞。新郎家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由新郎家的人牵着新娘新娘,将新娘和“亲家客”接到新郎家。
接着就是佳肴盛情款待“亲家客”午餐和晚餐。午餐和晚餐时,新郎方的客人(叫“老房客”)派出代表(男陪女,女陪男)用大碗酒和大块肉陪“亲家客”饮酒吃肉,大有不把“亲家客”灌醉不休之雄心。
酒足饭饱之后就是“踏房”,就是男女双方的亲友坐在一起,由“清水公”(婚礼仪式的主持者,也是说亲时的媒人)重复说媒时承诺女方的各种条件。没有异议后,准备下一个节目:“拜堂”。
待三更过后,新郎家的迎亲队吹着唢呐,敲锣打鼓到新娘的住处喜接新娘。由新郎家火头军点红烛,题诗句,宣告“拜堂”正式开始。
新郎新娘拜堂分为拜天地,高堂,拜兄弟姐妹等。拜天地和高堂要12拜,每一拜由6小拜组成。
拜兄弟姐妹要拜6拜,如果双方亲属人多,新郎新娘可能要拜整晚到天亮。不过,拜得越多,所得的礼品就越丰富,就是累点,机会也是不多的啊。
不参加受拜的亲友,就会围坐在篝火旁,进行瑶族的一个传统节目──对歌。
拜完堂后,新娘由伴娘送进新房,取下新娘顶在头上的红盖头,婚礼仪式就算完成。
瑶族婚礼一般要进行两天,在这两天里,来祝贺和喝喜酒的人络绎不绝。即使是没有请到的过路客,只要愿意到新郎家,都会受到主人的友好和盛情的接待,我就是这么去的哦。
第二天早晨,待双方的长辈亲属起床后,新郎新娘马不停蹄的帮忙打洗脸水,你可不要推迟,这是他们对你的尊敬,当然,梳洗完毕,不要忘了打赏新郎新娘红包或礼品。
早餐后,“亲家客”的队伍返回时,新郎家同样吹唢呐放鞭炮敲锣鼓送出村外,一般是送到原来接新娘的地方,婚礼就算结束。

  瑶族结婚习俗
瑶族婚姻制度,今昔均为一夫一妻制。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当局实行歧视少数民族政策,曾禁止与汉族通婚。据《过山榜》载:王瑶子孙之女,不许嫁与百姓(汉民)为婚,若不遵律令,应罚女子作酢三瓮,无节竹子三百根,狗角作梳三百副,老糠纺索三百丈。
  本族内部通婚,缔结形式有二:一是青年男女通过节日喜庆、集会、走亲等场合结识交往,对歌传情,自由恋爱,这是主要缔结形式;二是托人介绍,托媒说亲。不论哪种形式,必须双方父母认可。男女双方有意,就互送定情信物。定情信物一般有布鞋、花带、手帕、围巾、雨伞等。江永县瑶家姑娘“定情带”信物,是一种棉线彩带,绣有各种花纹图案及福寿、勤劳、幸福、美满等字样,种类有裤带、背孩带、绑腿带、包裹带、衣襟带、头巾带、袖口带、围裙带等。对“定情带”在当地曾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勤劳勇敢的瑶家后生爱上一位聪明伶俐的瑶家姑娘。一天,后生买4斤猪肉,包4个红蛋,封4个银毫的红包,去女家送礼定亲。姑娘为了表达对小伙子的真挚爱情,便用自纺的白棉线和蓝棉线织成一根方纹带,捆上一段蓝色土布,赶做一双漂亮布鞋,送给后生,作为定亲回礼。后生收到这些回礼后,用蓝色土布做了一件新衣穿在身上,把方纹带系在腰上,表示他俩永结同心,身心相连”。后来,瑶族男女青年觉得这方纹带既朴素又美观,大家争相仿效,代代相传成习。瑶族男女青年便把这方纹带称为“瑶家定情带”。江永源口瑶族姑娘还有坐“红凳”表情的习俗。这里的瑶家姑娘年满18岁,父母就请最好的木匠做一张凳,四条腿,一尺高,木料多是酸枣木、枫木、红檀木等红色木质的木材,称“红凳”,红凳做好后归姑娘个人使用,用来绣花、织带等。如果有小伙子来访,姑娘将红凳从闺房搬出给小伙子坐,意是姑娘相中了该小伙子。
位于萌诸岭下的江永县兰溪瑶族乡有“鸳鸯阁”求婚习俗。就是生养有姑娘的瑶家,在正房围墙边用木板建造一小平房,称“鸳鸯阁”向外开一扇小窗。平房内只能放一张床和一张梳妆桌,待姑娘长到十八、九岁时,父母便让她单住小平房里,如有小伙子半夜来到平房前,轻敲木板三下,又连唤三声,姑娘不回答,就说明不喜欢求爱者,求爱者必须赶快离开,如果不离开,再继续纠缠,姑娘就会偷偷地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桶凉水向外泼出。若姑娘回答,表示中意,便轻开房门,跟小伙子一起外出,开始甜蜜的倾吐情言。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姑娘便把亲自绣制的绣花头巾解下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将随身携带的竹笛回赠姑娘,这样就算订下了终身。
永州地区瑶族婚姻形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男到女家,称“招郎入赘”婚。这是山区瑶族历来行使的一种婚烟形式。朱详在《江华县乡土调查笔记》中载:“这种(瑶)多赘婿,权在女家,续登女家之财产及宗祀……其行嫁娶礼,女家无厚奁之累,男家无纳采聘之繁”。在瑶族社会里,无重男轻女观念,女子社会地位较高,无女孩的家庭,要收养一女孩,以便招婿入门。若家有4女者,则以二女出嫁,二女赘婿。招郎入赘婚又分三种形式:一为“高山流水永不归宗”。俗称“卖断”、“男从女姓”。即男到女家后随女方改换姓名,排辈取名视为养子,生儿育女承顶女方,继承女方家产,与男方家庭脱离联系。二为上门女婿,即不改名换姓,生男育女,单序随母姓,双序随父性,继承女方财产,照顾女方父母家庭;三为“两边走”。俗称“两不辟宗”。即男到女方落户,是女方家庭成员,但男方父母,同样有瞻养义务,农忙时节回到男方家帮助农事。男方家产,女方同样享受一份。生男育女,长随母次随父。“招郎入赘”婚,通常在男女双方自愿,双方父母认可方才确定,而后写出招书,又称婚书、赘书,择日完婚,举行招赘仪式。
一种是女到男家,称嫁娶婚。嫁娶婚礼仪程序有求婚、会亲家、订婚、耍嫁、坐歌堂、迎亲等。每道程序都有规矩,需依矩而行。求婚时,不论晴天雨天,介绍人(谋人)必须带雨伞一把,到了女方家,收伞放置在大门处,切勿带进屋内。经过商谈,女方若将伞拿进堂屋,则表示同意,否则,不予依允。求婚成功后,男女双方父母要会面,议定亲事;订婚时,男方必备衣物、订金、银牌、银戒指等送至女方,女方家里则邀请亲朋参加订婚筵席,证明其女已许婚,不久将出嫁。出嫁前有“耍嫁”又叫“坐嫁”的习俗。时间1-3个月不等。这段时间女子停止各项劳作,凡是女方的亲朋好友,都要去拜访知情道别,并请嫁女吃“嫁前饭”。
“坐歌堂”是在出嫁的先天晚上,新娘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桌上摆满香茶糖果点心,称“歌堂”。陪嫁姑娘及姑嫂姊妹等陪新娘步入“歌堂”,互相对歌,对歌分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由婶婶、嫂嫂等提问,新娘或陪嫁未婚姑娘代答。提问歌词歌调风趣、幽默、诙谐有趣,以逗引新娘把新郎的人品、外貌和双主情恋经过都唱出来。如逗歌唱道:
“一条扁担四个钉,两个肩膀压百斤,
左挑右挑三五载,阿妹挑中哪个人?”
新娘答唱道:
“挑柴不怕山路远,挑水不怕水井深,
小女长到二十多,一根扁担挑到今。”
伴嫁姑娘接唱道:
“一根扁担挑到今,挑柴挑水又挑人,
远近百里挑一个,挑中瑶家好后生。……。”
道情是对歌的中心,对歌双方运用大量的比喻、双关语,回忆共同相处的岁月,表示惜别之情。父母兄嫂在道情歌中,要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嘱咐。娘唱:
“十指连心心连肉,小女随娘二十秋。
明日过门到婆家,敬老爱幼记心头。”
女儿应唱道:
“婆家门前一条沟,连着娘家水长流,
出门不忘娘教导,点点滴滴怀里兜。”
嫂嫂接唱道:
“妹是门前一棵柳,根深不怕泥土瘦,
吃用穿戴哪里来?成家全凭一双手。”
陪嫁姑娘和唱道:
“好牛不用鞭子抽,好马不用铁笼头,
劳动致富谢哥嫂,成家立业盖新楼。”
“盘歌”是歌堂最后一道程序,对歌双方互相祝颂或出题引新娘发笑。一开始由已出嫁的姐妹唱道:
“唱条歌子逗一逗,看妹抬头不抬头?
马不抬头吃僵草,妹不抬头不风流。”
伴嫁姑娘接唱道:
“什么生根最象娘,连弓带箭土里藏;
哪是弓来哪是箭?千弓万箭射何方?”
婶婶、嫂嫂插唱道:
“阿妹生来要离娘,连弓带箭心里藏;
情弓拱起相思箭,射穿石崖九重山。”
新娘答唱道:
“竹子生根最象娘,连弓带箭土里藏;
竹鞭似弓笋似箭,三月笋箭满竹山。”
最后对新娘进行祝颂,合唱道:
“开弓没有回头箭,杨帆没有倒行船;
阿妹明天成双对,一爱就是百把年。
阿妹明天做新娘,洗衣挑水有人帮;
恩爱洒满塘和井,日头落地晒不干。”
坐歌堂一直要唱到天明,唱到男方迎亲的到来。
婚日,男方请乐队到约会地点等候迎亲。新娘离家时由亲舅或亲哥哥背负出门,一直背到看不见家门时才让新娘步行,由陪嫁姑娘陪送到达迎亲队伍的约定地点,迎亲乐队边吹边舞绕新娘三圈,表示“龙吟凤舞”。接着,迎亲者伴新娘朝前走,送亲者随后行,沿途欢歌笑语,唢呐锣鼓吹打不停。若一时停奏,新娘便止步不前。当新娘到达新郎家门时,不得抢先进屋,要让乐队进屋吹打一阵,表示喜气满堂。这时新郎家端出热水一盆,给新娘洗脚,换上新的“鸡公鞋”方能进门,意谓新娘进门前一身干干净净。新娘进屋后,送亲客则暂留大门前,洗脸、喝茶、吃迎亲肉,然后由新郎将她们接入大堂屋里休息。晚上举行婚礼,先由司仪唱请新娘、新郎和父母亲戚,司仪唱一词,唢呐乐器吹打一次,新娘、新郎拜过天地和父母,随后进入洞房。送迎客人则喝茶、喝酒通宵达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瑶汉通婚受到法律保护。瑶族内部结婚“耍嫁”、“坐歌堂”、“迎亲”等习俗沿用不废,招郎入赘的婚姻方式受到保护。

  瑶族婚礼习俗
瑶族婚礼有繁有简,形式多样。广西金秀拉珈瑶和花兰瑶的婚礼最为简朴。结婚时,男女双方都不请客,不送财礼,也不敲锣打鼓,更不燃放鞭炮。同时,女方既不请客,也不做嫁妆,而且结婚仪式是在夜深人静时举行的。也就是在接亲那天晚上天黑时分,男方派几个女青年带上五斤猪肉、五斤酒和五斤大米,悄悄地到女方家去。女方的家人与接亲者同桌吃一餐便饭,就点着火把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去了。男方家人三更半夜与新郎、新娘和接亲者及几个近亲的长辈同桌吃一餐便饭,婚姻大事即宣告结束。
在广西三江县,老堡、文界一带地区的红瑶青年男女结婚仪式更是独特。他们是背着女方父母互许终身、缔结婚约、举行结婚仪式的。婚礼过后才派人同新郎、新娘带上两只鸡和十二斤喜酒前往女方家报喜,并赔礼道歉。女方父母只好默认这门亲事。实际上,女方父母不是绝对不知道,只不过是一种婚俗罢了。他们婚后,妻子“不落夫家”。每逢年过节或农忙时,丈夫才去接妻子回家住上几天。之后又返回娘家去了。等到妻子有了身孕,产前才到夫家生活。
拜堂仪式,在勉瑶中尤其盛行,且隆重。即结婚之日,男方派数位男女到女方家接亲;女方也派数位男女送亲去男方家。
拜堂之夜灯烛通明,堂屋摆着数张长方形筵席,亲朋满坐。新郎和新娘穿着民族传统盛装,新娘头一蒙着一块四方形的瑶锦,新郎和新娘站于厅堂中央(男左女右),面向神台,由司仪主持一十二跪拜礼。跪拜的主要对象是:拜祖父母,拜父母,拜叔叔伯伯和兄弟姊妹等。按辈受礼,逐一进行。每拜一位都要行一十二次跪拜礼。并给以敬酒。金门瑶接亲要唱“拦路歌”,当男方派10余位男女到女方家接亲时,要唱十几轮“拦路歌”。当接亲队伍把新娘接回新郎家时,得举行进门、合婚、认亲等仪式。第三天新娘和新郎则一起“回门”。在新娘家住上一个晚上,又返回新郎家生活。广东连南县八排瑶当新娘出嫁时,由先生公为新娘念瑶经、朗颂吉利语,由新娘的亲婶、亲嫂帮新娘梳妆打扮;新娘出门时,倒着穿草鞋走。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海南结婚习俗有哪些
  ☑ 中国传统结婚习俗
  ☑ 潮汕地区结婚习俗
  ☑ 各地奇葩结婚习俗
  ☑ 北方农村结婚习俗
  ☑ 东北地区结婚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