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巨棺墓葬主人是谁?与明朝皇陵有何关系

时间:2017-02-13 11:46:51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你知道七星巨棺墓葬是什么吗?为什么世人们对于七星巨棺墓葬的主人是谁会有那么多的争议呢?七星巨棺墓葬与明朝皇陵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又给世人留下了哪些难解的谜团呢?下面祥安阁就为你介绍有关七星巨棺墓葬的相关文章。

七星巨棺墓葬主人是谁?与明朝皇陵有何关系

七星巨棺墓葬主人是谁?与明朝皇陵有何关系

  七星巨棺墓葬的主人是谁?

  皇上住过“官皇屯”?

  此前提到,两座“三合土”棺椁出土的地名为“官皇屯”。但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是何年何月此地取名为“官皇屯”了。

  其实,本文所称的“官皇屯”,按照壮族的传统地名,不是称作“屯”,应称为“板”。在当地壮族的方言里,“板”即是“村庄”的意思。而“屯”则是汉族地区,特别是北方村庄的俗称。现在的壮族地区把村庄称为“屯”,只是行政文字的一种表述。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壮族简史》记载,广西属于我国古代百越民族之重要支系——雒越民族。

  对于百越民族的历史渊源,在有关论述百越民族的文章里做了阐述,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在中国历史上,整个广大的江南地区,即所谓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在秦汉以前都是百越族的居住地。现在居在中国南方属壮、侗语系和瑶语系的各个民族,不论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化习俗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在有关的文章里,对于雒越民族,也做了这样的阐述,雒越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据考证,雒越是岭南原住民族先民所建的一个古老方国,雒越文化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雒越人是夏、商、周及秦汉时代在岭南的古老民族,是古代壮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老族、瑶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远溯到旧石器时代时期,先秦时期,广西为雒越国,居住着百越族中的最重要支系——“雒越”、“西瓯”、“苍梧人”等民族。

  史料记载,上思地处广西西南边陲,秦以前为百越地,隶属部落南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上思属象郡(今崇左市境内)。秦末汉初为南越地。

  因而,可以确认上思自古就属南越地,是百越民族中的支系——雒越民族的居住地

  虽然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风霜,但是,上思直至如今,还深深地留下了原雒越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的烙印,特别是在地名的称呼上,如在地名开头冠以“那”、“禄”、“渠”、“板”、“婆”、“派”、“汪”、“驮”、“枯”、“念”等,更显出古代骆越民族的历史印记。

  而“官皇屯”也可谐音为“棺皇屯”。按照壮话也可以解说为“皇帝的村庄”或“皇帝棺材的村庄”。这或许就是当年为了对两座“三合土”棺进行保密而以村名(地名)作为一种标记。

  在对“官皇屯”地名历史渊源的民间调查时,民间有这样传说:明朝时期,这里还是一片荒凉之地。但是,之后有一位落泊的皇帝带家眷及一大批仆人,从远处来到此地筑屋居住了很久,并形成了一处小村庄。后来,不知道这位皇帝是什么时候离开了,村里的房屋也随之全部被毁,不留痕迹。到了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思实行了“改土归流”,为了防备原土司残余的不断侵扰,上思首任“流官”(指由朝廷委派的官吏)同知曾丙将上思州城(即现在的旧州屯)从明江南岸迁至明江北岸(即现在的上思县城),有民众就到这个地方建屯,为了怀念原来居住过的“旧主” (指曾经居住过此地的避难皇帝),所以,就把此地屯名叫做“官皇屯”(壮族方言为“‘板’官皇”),还把通往“官皇屯”的一道坡,称为“官皇坡”。而把当年或是无意或是有意遗留下来的一口井称为“官皇井”。

  “官皇井”位于“官皇屯”西南面约500米处,按照壮族当地方言,“官皇井”可译为“皇帝的井”。据群众传说,此“官皇井” 其井口边系砂岩长条石围砌,井水清澈甘甜,几百年来保存完好,并一直是附近民众生活之“源泉”。

  再者,位于上思县城西面,南面距明江河二里有一个村屯,名为“渠皇屯”。据屯里老族谱记载,此屯始建于公元1660年。

  可是,在民间里早就有了这样的传说:这里原来是没有村屯的,只是一片树绿成荫之地。明朝时期,有一位落泊的皇帝时常带着一队随从来到靠近此地的明江河边垂钓。闲时,这位皇帝就和他的随从到这片树荫下起有几间茅庐乘凉,并将钓到的鱼在此地膳煮。可有时钓到的鱼实在是太多了,皇帝就命随从挖了个池塘,把活着的鱼放生进池塘,并定下规则,已放生的鱼就不能再捕捉。久而久之,池塘里的鱼又肥又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位皇帝再也没有来到这个地方了。后来,有民众到这个地方建房居住,以后再有民众不断聚集建房,并逐渐形成了有个屯。为了怀念原来在此地开池放生的皇帝,所以,就把此地屯名叫做“渠皇屯”(壮族方言为“‘板’官皇”)。“渠皇”,按照壮族当地方言译义,就是:皇帝的池塘。

  此后传说,当年皇帝放生池塘里的鱼成了当地官府专供品。

  据查阅当地史志,在上思的历史地名里,没有发现“官皇屯”、“渠皇屯”的标志。但是,在坊间里的地名确实存在“官皇屯”和“渠皇屯”。由此,可以推断,上思有一小段神秘的历史已被封闭、封存,或是被掐断,且不让文字记述于史料之中。

  为什么上思的史志在数百年里,要封闭这一段和地名相关的历史呢,其中是否含有出于一种承诺“默契”的情怀,或是出于某种隐情呢?

  经过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以及广西文物局、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门文物考古专家的勘测,确定:在上思出土的两座“三合土”棺为明代时期的墓葬。

  

    七星巨棺墓葬与明朝皇陵有何关系?

  我国考古文献记载,1956年—1957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明代万历皇帝的陵墓后,发现万历皇帝及他的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在棺内的睡姿呈“北斗七星”状式,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的“明孝陵”,整体建筑布局则呈“北斗七星”状。

  据此,北京十三陵文物专家王秀玲在一次南京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论坛———中国明清皇家陵寝”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论证:古人以紫薇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属紫微垣。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紫微垣对应的是人间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封建皇帝认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自称“真龙天子”,信奉“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视皇位为“天位”,并时刻把自己的行为与“天”联系在一起,每当天空有变化时,他们便“自省”,认为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基于这种思想观念,他们将死视为“升天”,所以皇帝“升天”也就意味着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

  在明代帝陵中,其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主要建筑走向就呈“北斗七星”布局。“明孝陵”反映的是陵寝地面布局,已发掘的明定陵地宫的布局即是仿生前皇宫模式,也是源于天象。

  除此之外,在陵墓选址上也与天象有关,陵址的前后左右要有山,象征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以山象征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则位于星座之间,自然皇帝也置于天宫之上了。

  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够“聚气”。

  王秀玲说,古人对天体有一种神秘感,认为“北斗七星”具有避邪功效。如河南西水坡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发现墓主人东西两侧和脚下分别塑龙、虎和北斗天象图。古人还把它刻在避邪剑上。其奥秘在于“北斗七星”的形状恰为一个巨大的聚气的“S”形。

  皇帝选陵址,要选能“聚气藏风”的地方,选择标准是山环水抱,因山环水抱必有“气”。在风水学中,用“曲则有情”来形容水和路的吉祥。山脉的起伏呈“S”形,河流则更明显,总是蜿蜒曲折。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选址及设计是与古代的风水理论相合的。

  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去分析,皇帝死后,也需要生气,“北斗七星”式这种“S”形葬式能够“聚气”,有了生气,就有了万物,预示着子孙万代繁衍旺盛。如果依此而论,帝、后的葬式源于天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朱元璋采用天象来设计皇宫、帝陵。他的思想肯定要影响到他的子孙后代。明十三陵所葬都是朱元璋后代,在陵墓选址和规制上均效仿明孝陵。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又身为皇帝的朱翊钧的葬式“源于天象”也就不奇怪了。

  王秀玲最终推断,从朱元璋开始,明代的帝王都可能沿袭采取“北斗七星”葬式。

  那么,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什么极大推崇“北斗七星”呢,这应和朱元璋的身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在孤苦无依之下,其早年出家为僧及后来加入“白莲教”、 “弥勒教”、“明教” 共同组织的起义军,并在被拥戴为“大明王”的过程中,同时受到宗教思想的熏陶有着极大的内在影响。

  由于朱元璋终其一生都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因此,朱元璋在感情上崇道,并利用道教在他执掌政权期间和死后继续为他服务也是很自然而然的。而明代的帝王自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及以后的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等对道教都以尊崇为主。至世宗朱厚熜更是把政治权利与宗教高度联合起来,并以宗教为其治理朝政的中心。

  所以,从这样一种历史渊源的视角来探明,为什么明朝自朱元璋以后的历代皇帝的陵墓都尊崇被视为至高无上象征的“北斗七星”葬式的原因之一。

  

  七星巨棺墓葬给世人留下了哪些难以解开的谜?

  其一,棺椁的形状。

  当确定这两大“石块”为两座“三合土”夯制的墓葬后,便对其顶部为什么呈“人”字形的含义进行了探讨。经对整座棺椁的勘测,在棺椁的两头顶部分呈“人”字形,其含义是象征“阴”、“阳”,而“阴”、“阳”则代表“干”、“坤”。再者,棺椁顶部所呈的竖形“凸”状,则象征“龙脊”。从“风水”学的角度说,这就是“龙脉贯阴阳”或“龙脉接应天地之气”之意。

  以此推断,当年这两座“三合土”棺的夯制者,是刻意将“干”、“坤”和“龙”的象征附于棺椁形状之上,并以此来隐喻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其二,墓葬的朝向。

  据古代丧葬制度的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历代帝王陵中,秦、西汉以前的墓向多为坐西朝东。东汉时墓向改为坐北朝南,唐代以后,凡帝王陵“坐北朝南”几乎形成制度。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臣服。皇帝称“南面称尊”;臣服之人为 “北面称臣”。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除了皇帝和宫殿、庙宇之外,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否则,是犯忌而获罪。

  我国历代帝王的陵墓之所以选择坐北朝南向,其寓意就是以示死后也要君临天下。

  为此,在风水学里就有了:坐北朝南,皇帝位;坐西朝东,富贵家。

  在上思发现的两座“三合土”棺的葬式,不仅朝向为坐北朝南,在墓地的选址上也应验了“陵地的选址与天象有关,陵址的前后左右要有山,象征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以山象征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则位于星座之间,自然皇帝也置于天宫之上。”这样的地理环境了。

  有专家经考证后指出,中国历史上帝王陵寝的体制,虽然开始也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但是,在明朝时才得到逐步完善起来的。这则是朱元璋始以“孝陵”新创了一套帝陵体制。

  “孝陵”,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

  《大明孝陵神宫圣德碑》记载,朱元璋“审天象,作地志”,所以,“孝陵”是采用了象天法地,以“天帝”所居之“北斗”位居中央,周围按二十八宿构成的“青龙”、“白虎”、“朱雀”、 “玄武”四象环绕的神秘布局。

  再者,当年两座“三合土”棺的造墓者是刻意在墓主人身垫的“北斗七星”灵板上留下了“玄机”。因为,它的“尺度”是按照汉代“丁兰尺”刻度排布。

  所谓“丁兰”,是汉代《二十四孝图》里《丁兰刻木祀》典故的孝子:丁兰自幼父母双亡,时常思念父母,就用木头雕刻成父母的形象,供在堂上,如同父母在世一样,早晚都要向雕像跪拜请安。地方官很敬佩丁兰的孝心,就奏请皇上,而皇上也为丁兰的孝心感动,下诏把丁兰刻木孝亲的事迹画成图像,加以传扬。

  因此,自汉代起人们把用于造墓、制神龛等的特殊用尺称为“丁兰尺”。曹植在其《灵芝篇》里也赋诗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丁兰尺”在刻度上分“丁”、“害”、 “旺”、 “苦”、 “义”、“官”、“兴”、“失”、“死”、“财”、“两仪”等大格,为“讨吉避凶”,使用时以“丁”、 “旺”、 “义” 、“官”、“兴”、“财”字为吉,以“害”、“苦”、“失”、 “死”字为凶。

  两座“三合土”墓主人身垫的“北斗七星”灵板上,则取了“苦”、 “义”、 “官”、 “兴”、 “义”、 “官”之格。

  总而言之,上思出土的这两座“三合土”棺椁与史载的帝陵有着异曲同工的内涵以及相似的格局。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经常生病跟家中的风水有关系吗知道多少
  ☑ 家居风水影响男主人健康有什么要重视
  ☑ 什么风水克男主人不利健康
  ☑ 哪些风水会影响男主人健康常生病
  ☑ 男主人运势不好的几个风水因素是什么
  ☑ 住宅风水与人体疾病的关系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