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谁想杀死刘邦

时间:2016-04-19 16:09:10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在现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历史上的鸿门宴,是一个给刘邦布满着陷阱一个局,但是最后刘邦却没有死,而这场鸿门宴是谁想要杀死刘邦吗,对此鸿门宴中谁想杀死刘邦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鸿门宴中谁想杀死刘邦

鸿门宴中谁想杀死刘邦

  鸿门宴上项羽到底想不想杀刘邦

  详解分析

  许多人印象中的鸿门宴,是一个充满了杀机、布满着陷阱的一个局,是项羽为了在饭桌上解决刘邦而设的一个圈套。更有甚者,还危言耸听,称其为史上最危险的一次饭局。其实,真正的鸿门宴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惊险。这顿饭基本上还是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只是范增在其间增添了一个“项庄舞剑”的助兴节目,让气氛变得略显紧张而已。

  产生误解的根本,在于人们认识上的主观性,认为此宴是项羽刻意安排的,是有意为之。

  有意为之,这就给这顿饭定下了感情基调,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会按照这个思路顺下去,无形中增加了它的惊险性。这是唱戏和拍电影的惯用手法,为的是让故事更具感官冲击力。但这般演绎,戏剧张力是有了,却有悖于历史的事实。对项羽也是不公平的。

  其实,这顿饭不过是临时起意的一顿饭,并没有什么预谋。事情也很简单:刘邦占领关中,便派兵把住了函谷关口,项羽进不来,一气之下武力冲关,还要对刘邦兴师问罪。刘邦害怕了,于是刘邦去找项羽解释谢罪,解释清了,双方一握手,一抱拳,连说误会误会,项羽顺便留刘邦吃了个饭,这就是所谓的鸿门宴了。这个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的很清楚:“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可见这顿饭并非特意安排,事先也没什么具体准备。这和临近中午之时,突然有以前的同僚找你来办事,完事后顺便喝点闲酒性质差不了多少。

  之所以这样说,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刘邦造访事出仓促。

  本来刘邦并没有打算跟项羽道歉,或者有,也并没有摆上议事日程。是因为头天晚上项羽的叔父项伯去给张良通风报信,将项羽要灭刘邦的军事计划和盘托出,刘邦感觉事态严重,这才听从项伯的建议,决定第二天亲自面见项羽,把事情解释清楚。去前也并没和项羽打招呼。

  其次,项羽并不知道刘邦一定要来。

  项羽本来很生气,让将士们吃饱喝足,枕戈待旦,准备好好收拾一顿刘邦。结果项伯晚上不睡觉,跑去张良帐中报信,被刘邦收编,回来后便劝说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说要不是人家刘邦先拿下了关中,你能这么轻轻松松就进来吗?人家立了这么大的功,你还要打人家,这事太不讲究了,咱们应该好好对人家才是。项羽因而“许诺”。许诺并不就是许下第二天的饭局,而是许诺不再攻打刘邦了。晚饭时还咬牙切齿、磨刀霍霍,睡觉前就改成约明天中午一起喝酒,没必要安排得那么紧张吧?由此可见,项羽并不知道刘邦第二天会颠颠地跑来道歉。

  第三,酒席准备得不充分。

  这其实就是一顿普通的便饭。酒水有的是,军中常备,吃的东西却很简单。樊哙闯进去,项羽赐酒赐肉,扔给他一块“彘肩”,彘肩就是猪肘子,大快朵颐,可见当时的宴会和梁山那帮贼寇们平时聚餐差不多,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且整个宴会也没什么助兴节目,项庄在请示项羽要求舞剑助兴时就说了:“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军中无以为乐”,已经说得很清楚明白,宴席上没有美女陪酒,也没有卡拉OK,更没有舞姬翩翩起舞,和平时吃饭没啥两样。

  既然刘邦来访和项羽接待都具有不确定性,那么第二天的这顿午饭自然不是有意准备的了。这就是一次偶然的吃喝而已。

  项羽到底生刘邦什么气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一直在生刘邦的气,这也是让人们误会鸿门宴是有意安排的一个原因所在。项羽生气不假,但也得看他生的什么气,生气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已经生气到非要杀了刘邦才解气的地步。

  项羽最先发怒是因为刘邦封关,这是他生气的直接原因。项羽打败章邯后,随即和诸侯联军兴冲冲地西进关中,结果遇到阻碍,发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一打听这是刘邦先生的部队,而且听说这老小子“已破咸阳”,搞不好现在正在皇宫里翘着二郎腿享清福呢(其实刘邦已还军霸上),所以项羽很生气,向当阳君黥布的先遣军下令:给我拿下狗日的。

  注意,此时项羽生气,并非一定是生刘邦“已破咸阳”的气。而是破了咸阳,关中已在刘邦掌控之下,却仍要派兵据守关塞,那防的就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了,也就是那些反秦的各路诸侯,表明出刘邦的一种排斥态度。这是项羽不能容忍的。当年你刘邦投靠我们,现在你却拒绝我们入关,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绝对不行。假如关中还没有被拿下,刘邦只是拿下了函谷关,那么在函谷关驻兵就无所谓了。这不是驻兵不驻兵的问题,而是一个态度问题。项羽生的是这个气。

  项羽这人脾气上来得快,下去得也快。他的这次发怒,在让黥布武力冲关后基本就消停了,因为项羽接下来并没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而是“至于戏西”,在那安营扎寨,歇了。最多将来见到刘邦,调侃他一番,或者给他个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让他下不来台也就完了。

  项羽再次动怒,是因为曹无伤的进言,这也是他决定大动干戈的客观原因。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给项羽拱火,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的火噌的一下就蹿了,感觉这个王八羔子太过分,这才发布“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命令。

  曹无伤列举了刘邦三大罪状:想当关中王,想让子婴为相,想全部霸占珠宝。那么,这三点项羽最在乎哪一点呢?

  多数人认为他在乎第一点,就是刘邦“欲王关中”,想当关中王。其实未必。那时项羽并没有意识到刘邦的野心,因为刘邦怎么都是要被封王的,推翻秦朝,诸侯封王,这事本来就天经地义。刘邦作为反秦大军中的一份子,一路实力不小的诸侯,而且拿下了关中,战功显赫,不封王是说不过去的。如果说项羽有一点生气的因素,那也是因为刘邦太过招摇,还没等到册封,就俨然已经把自己当王了。

  说项羽对刘邦“欲王关中”不是很在乎,还有一点可以证明,就是范增的进言。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说刘邦早先是个贪财好色的小混混,现在入关后秋毫无犯,肯定憋着什么坏呢。我曾让人给他相过面,此人有天子相,应该尽早除掉,免留后患。话说得很清楚:刘邦这人不简单,将来恐怕会成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

  但项羽对范增这番话显然没有听进去,因为他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且根据以后在鸿门宴中的态度来看,他是不同意范增这种说法的。范增当时数次暗示项羽杀刘邦,项羽根本不为所动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项羽来说,范增所谓的刘邦有天子之气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秦始皇当年听说“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常游东南,表现得很在乎,因为天下只能有一个天子,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项羽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本身也没想当皇帝,所以对刘邦当关中王,有“天子气”什么的,根本不会往心里去。最起码在那时候不会往心里去。

  真正让项羽大生其气的是第二、三点,“使子婴为相”和“珍宝尽有之”。这是他坚决不能容忍的。秦王子婴代表着大秦朝,是他剿灭的对象,刘邦却要将他收归己用。金银珠宝是剿灭秦朝的战利品,是掖着脑袋闹革命的胜利果实,是要拿来大家享用的。后来项羽火烧咸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那是人人有份的。现在却被刘邦一人私吞,如此狭隘自私而又目中无人的行为,是项羽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也就是说,项羽生气是因为刘邦不懂事,并不是刘邦有什么政治野心。那么既然这样,刘邦在项羽心中,就该属于那种可以教育好、改造好的同志,还没有达到必须铲除的地步。

  正是因为刘邦的行为让项羽不爽了,项羽才产生了不想让刘邦继续留在关中的念头。如果刘邦很乖巧,项羽未必就不会在关中给他留下一席之地。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什么战略呀、政治呀、局势呀,那玩意儿都是后来人们总结出来的,是作为一种教程,拓展人们思路的。

  人的想法有时很简单,只是被人为地复杂化了。

  既然项羽内心并不想杀刘邦,那么鸿门宴有预谋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它就是一次迎来送往、铺张浪费的胡吃海塞,席间增加一个人,中途退席一个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樊哙闯帐,项羽扔给他一个猪腿:来,一块吃。刘邦想出去撒尿,项羽一挥手:去,别憋着。

  项羽其实并不想杀刘邦。

  项羽听完曹无伤的汇报,很生气,于是给三军将士发布命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早打牙祭,去收拾刘邦的军队。不过这“击破沛公军”和要了刘邦的脑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击破就是打败、重创,是给刘邦点教训,让他知道知道厉害,别老自以为是,以为他打下关中,这关中就是他的了。

  当时项羽已是各路诸侯公认的大哥,刘邦则属于进军关中的一路,和项羽执行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任务,所以刘邦对这个老大的威风还没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项羽要做的就是让他认识这一点,让他和其他诸侯一样,俯首帖耳,听命于他,达到这个目的也就行了。从这点上讲,项羽也不会真的想杀刘邦。因为让一个人臣服,比费劲剿灭一个人,在感觉上来得更爽。

  而且,项羽如果真杀刘邦,那也得有个过硬的理由才行。事实上项羽并没有这样一个顺理成章的理由。刘邦虽然封了关,不让项羽进入,那是刘邦不知道项羽来,没来得及向守将发布放行的命令,并非在内心抵制项羽,坚决不让项羽入关。曹无伤列举的刘邦三大罪状中,唯一可以让项羽判刘邦死刑的,就是第二条,“欲以子婴为相”,这是对秦国末代君主的姑息,是除恶不尽,反秦的态度不坚决。至于第一条,刘邦欲做关中王,那是怀王熊心的约定,项羽挑不上眼。而“财宝尽有之”,这个虽然让人不爽,却也上不了台面。

  再者,刘邦和项羽是曾经一起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以前没有过利害冲突,现在也没犯啥原则性错误,你项羽把他杀了,那些诸侯们会怎么想?会对项羽的人品如何认知?这些项羽不会不考虑。他现在已被诸侯们捧为上宾,感觉正是最爽的时候,他不可能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及诸侯们的感受。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诸侯中树立威信,树立自己的威严。他要尽力笼络他们,不让他们对他产生怀疑和失望。威慑刘邦显然能达到这个目的,而杀掉刘邦,特别是在吃饭喝酒的宴会期间杀刘邦,则只能适得其反,不但会让天下诸侯耻笑,也会失去靠生死打拼才艰难聚拢起来的人心。

  刘邦其实也不想对抗项羽。

  人在得意时,很难做到头脑清醒。刘邦入关,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当他坐在咸阳宫那张秦始皇曾经坐过的龙椅上时,面对珠光宝器、美女佳人,刘邦觉得实在应该好好放松一下,享受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犹如每日案牍劳神的人民公仆去天上人间休闲放松,左拥右抱地跳舞K歌,感觉那才是真正的人生归宿。不过刘邦还没来得急享乐,便被樊哙和张良泼了一瓢冷水,在他们的建议下,万难忍住了欲望,开始低调做事,高调对待人民群众。

  尽管刘邦后来在关中做得很乖巧,也大大树立了自己的光辉形象,但他仍旧做了一件错事,就是听取了一个他后来轻蔑地称之为“鲰生”的人的话: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入内。刘邦觉得此举可行,于是“然其计”,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为了深入分析刘邦为什么会做出“然其计”的判断,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段话。鲰生对刘邦说:“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这段话说了三个意思:一是关中地利好,富庶而险要;二是章邯已被项羽封为雍王,受封地就属于关中的一部分;三是千万别让别的诸侯抢夺了咱们的胜利果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关中是个好地方,千万别让别人给占了。

  这话是很对刘邦心思的。刘邦现在已经占领了关中,在函谷关驻兵也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关口一封,关内尽属刘邦,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关中王的感觉。但此举会招惹得项羽不高兴,这倒是刘邦预料之外的事。因为他根本没想过要对抗项羽,他很清楚那无异于以卵击石。他当时只想守住这块肥肉,不让章邯入内,不让其他诸侯入内,根本没想到还有项羽这一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刘邦入关之前,就已经发现这方面的苗头了。刘邦西进关中,不断攻城略地,走的并非一条毫无遮拦的坦途。而且觊觎关中的,并不止刘邦这一哨人马。当时赵国的别将司马卬也“欲渡河入关”,刘邦于是“北攻平阴,绝河津”,宁可绕道,也要挡住司马卯的去路。作为赵将,司马卯没必要遵守楚怀王“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但作为反秦大军的一份子,杀入关中、直捣秦朝老巢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过对于刘邦来说,司马卯此举无疑对他是一个威胁,因为他可能会因此失去最先入定关中这一首功。所以,在利益面前,刘邦并没有将灭秦摆在第一位,而是将尽快入关摆在了第一位。既是这样,刘邦入关后,对其他诸侯有所提防,也在情理之中。

  也就是说,守关是刘邦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本能反映,并不一定是要和谁对抗,更没想到要和项羽对抗。而且,项羽武力冲关后,在戏西驻兵,刘邦在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如果刘邦真想和项羽对着干,他应该对此事非常敏感,而且应该有比较强烈的反应才对。可事实上刘邦没有任何反应,要不是项伯通风报信,说项羽准备灭他,他还乐呵呵做着关中王的美梦呢,足见刘邦对此事确实没做过多的考虑。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矛盾点。刘邦在宣扬他的“约法三章”时,曾对关中百姓说:“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就是要等待诸侯们到来,等楚怀王熊心宣布任命他为关中王的决定。既然眼巴巴盼着联军到来,却又要封关闭守,显得很矛盾。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应该说这是刘邦的私心在作怪。曹无伤的话并非无中生有,作为刘邦的左司马,也算刘邦军团中比较高级的人物,他对刘邦的军事动意还是有着比较深刻的判断的。咸阳的珍宝刘邦虽然没动,基本都封存了起来,但他也没打算让别人动。当时天下烽烟四起,六国复立,保不齐还会有人杀进关中,东西虽然在那封着,但你不动不等于别人不动,所以刘邦不可能太放心。关口一封,别人进不来(即便进来他也能知道,以便及时作出战略调整),这些财富自然还是他刘邦的。而且等熊心来了,刘邦的功劳也一目了然。这和某人在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大半后,绝不想再让别人染指分一杯羹是一样的。只是刘邦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没想到项羽脾气如此火爆,也没想到现在的项羽已今非昔比,成了诸侯联军的总瓢把子。

  项伯的作用

  项羽在听了曹无伤的汇报后,打算武力讨伐刘邦,但他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很关键。其实,项羽始终都没明确说过一定要取刘邦的颈上人头,要刘邦的脑袋是从项伯嘴里说出来的。

  因为张良先前曾救过项伯的命,所以项伯连夜快马加鞭赶到刘邦军中,找到张良,“具告以事”,说形势紧迫,让张良跟他走,“毋从俱死也”,不要和刘邦一样丢了脑袋。那意思,明天项羽大军赶到,不但刘邦会死,张良也一样不能活命。

  项伯的这个理论我一直有些怀疑,项伯和张良要好不假,想救张良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他采取的形式却着实让人费解。这里面有几个疑点:

  首先,项羽不一定想干掉刘邦。

  起兵讨伐并不代表一定杀死刘邦,项羽只是想给刘邦点颜色瞧瞧,让他知道谁大谁小,是要让刘邦服软,听命于他。也正因如此,后来刘邦谢罪,项羽才会表现得很释然,很大度,因为他内心根本就没想杀掉刘邦。

  其次,即便项羽想杀掉刘邦,也不一定杀掉张良。

  按项伯的说法,刘邦的十万大军会一个不剩,全得让项羽给灭了,其实没那么严重,项羽和刘邦治气,除掉刘邦一个人事情就全解决了,没必要赶尽杀绝。

  第三,项伯在此次事件中的行为,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项伯想救张良,有好多方式。他可以劝张良过来投诚,或者就直接对项羽说,让项羽别杀张良,张良与我有恩,是个人才,项羽未必不买账。根据后来项伯建议项羽善待刘邦,项羽欣然应允的情形看,项羽还是能听进项伯话的。所以,项伯要想保住张良应该是小事一桩,根本没必要风风火火地连夜跑去敌营报信。

  既是这样,那么项伯为什么要把事态说得那么严重呢?答案很简单:卖好。

  卖好的人总是会添油加醋,人为地将事情扩大化,以凸显他的作用和功效。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花点时间来分析一下项伯这个人。

  项伯给人的印象是矛盾的。为救恩人,不惜泄露绝密的军事情报。为朋友两肋插刀与吃里扒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在他一个人身上集中而完美地体现着。在这次事件中,项伯被刘邦收编,并从此引刘邦为知己,先是在鸿门宴中阻止项庄刺杀刘邦,接着又为刘邦讨取汉中的封地,后来又在楚汉对峙中,出言解救了刘邦的父亲。可谓功勋卓著。

  有人说项伯弱智,此言差矣。项伯同志不但不弱智,而且简直可以算是政治上的一个老油条。也许当年张良救他一命启发了他:在这世上混没有用不着的人。那时的项伯未必会知道将来的天下就是刘邦的,但多为自己铺条路总归不是坏事。特别是刘邦与他“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后,成了儿女亲家,项伯无疑又获得了一个政治上的抓手,这让他最初单纯向张良卖好的行为得到了提升,最终义不容辞地充当了刘邦的说客。

  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多,见怪不怪,特别是在官场,经验丰富的政治老手,会和每一位上级的关系都处理得都非常好,他们不会在表面上明显倾向于哪一个领导,却又让每一个领导都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忠诚。这样的人获取升迁的机会就比那些一根筋们要多得多,因为无论哪一位领导得势了,都会把他当做亲信予以重用。尽管后来刘邦得势后,并未兑现当初儿女亲家的诺言,但项伯仍被封了侯,是项羽这拨人里待遇最好的。

  在此次事件中,政治老油条项伯的积极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就是他在客观上阻止了一场流血冲突。这个无论对项羽也好,对刘邦也好,都是有好处的。

  对项羽,是树立了他在诸侯心中的威信。如果项羽真的剿灭了刘邦,诸侯对项羽的佩服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后来西楚霸王一手遮天局势的形成;

  对刘邦,作用就更大了,他让刘邦侥幸躲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也让刘邦认识到,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在今后的发展中,刘邦会吸取这次教训,考虑问题会更加全面,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他绝不会公然和项羽作对。

  鸿门宴中的情感冲突

  尽管鸿门宴是一次偶然的吃喝,但是因为有前期铺垫,中期插曲,后期突变,剧情张力十足,还是让它的过程显得有些复杂。复杂主要表现在刘、项二人内心情感的起伏上。

  刘邦有四次情感起伏:

  先是,赴宴前心里打鼓。

  刘邦对自己的行为无意识,没想到开罪了项羽,所以当项伯把后果的严重性告诉他时,他会大吃一惊。虽然最后刘邦做通了项伯的工作,也收编了项伯,但他不知道项伯回去会和项羽怎样汇报,项羽听后又会作何反应。所以他心里没底,估计是夜辗转反侧、整晚失眠。

  接着,见项羽后变得坦然。

  第二天,刘邦一见项羽,便来了个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老远就打招呼抱拳行礼,然后对项羽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说咱俩都是反秦斗士,你在河北拼搏,我在河南战斗,目标一样,任务不同,没成想我先打入关中,这才能和您在这里见面。现在居然有小人作梗,让你对我有了意见。刘邦这话说完,一定会叹上一口气,以示:世间多小人,君子很无奈。

  如此一说,项羽反倒感觉不好意思了。而且他昨晚已答应项伯,要善待刘邦,这本来就是一场误会。于是对刘邦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都是你那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你的人都那样说,我能往好里想嘛,瞧你用的那人,把自己摘了个干净。项羽既然推脱责任,自然是对刘邦信任有加了。所以刘邦心里的石头也算落了地。

  然后,项庄舞剑,故作镇静。

  项羽的危机解除,于是双方分宾主落座。参加这次宴会的主方人员有:项羽、范增、项伯,客方则是刘邦、张良,刘邦的保镖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人则在帐外等候,或者另有工作餐招待,没资格入内。五人谈天说地,气氛极其融洽。

  这里面唯一看刘邦不顺眼的,就是范增,一心想除掉刘邦,便给项羽使眼色,“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挤眉弄眼加撇嘴,还拿“玉玦”暗示项羽,让他赶紧“玉决”,项羽则“默然不应”,跟没看见一样。有人说项羽糊涂,不明所以,这是错误的。项羽不可能看不见,也不可能不知道范增是啥意思,只是他现在已完全把刘邦当作了自己人。而且咱们前面说过,他内心根本就不想杀刘邦,所以范增再怎么费劲也是徒劳。

  范增没办法,于是出去找项庄,让项庄舞剑助兴,趁机刺杀刘邦。项庄得令,进账,行礼,“请以剑舞”,然后拔剑,起舞,并伺机接近刘邦。此时刘邦是很尴尬的,他根本没心情欣赏剑舞,项庄一会近一会远,剑锋冒着寒气,步步紧逼,躲也不是不躲也不是,滋味很难受。幸好亲家公项伯也看出门道来了,也起身拔剑起舞,和项庄对耍起来。耍也不是单纯的耍,而是“常以身翼蔽沛公”,将身子挡在刘邦前面,让项庄无法下手。要说这亲家公也不容易,叔叔辈的人,和大侄子在那舞来耍去,也真够难为他的。见亲家公如此仗义,刘邦稍稍心安。

  最后,惊魂落定,尿遁而逃。

  张良见势不妙,出去给樊哙烧了一把火,说里面很危险,“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是刘邦的连襟,一着急,不由分说,带着剑和盾就闯了进去。樊哙闯宴后,转移了项羽和范增的注意力,这时刘邦便“起如厕”,借机说酒水喝多了,要上厕所,“因招樊哙出”,把樊哙也叫了出去。尿尿都找个伴儿,这刘邦平易近人还真不是盖的。刘邦这一泡尿尿出了四十里地,骑着马一通狂奔,等回到霸上军营,这才惊魂落定,长出了一口气。

  对项羽来说,期间也有四次情感的起伏:

  先是,见到刘邦主动赔罪有些内疚。

  项羽是个直爽的汉子,还有些霸道,这个我不否认。但他那种霸道是王者的霸道,是在两军阵前的霸道,并不就是不讲理的蛮横,这点一定要有所区别。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真性情的人,一方面展现的是坚持和执拗,一方面也会表现出他们的虚心和坦诚。这样的人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一旦他们觉得自己错了,就会坦然承认,绝不扭扭捏捏、遮遮掩掩。项羽告诉刘邦是曹无伤出卖了他,既是内疚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坦率,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且,项羽既然觉得是误会了刘邦,自然会瞧不上挑起是非的曹无伤,把他抬出来也无所谓。

  接着,真心设宴款待,想把刘邦收编。

  设宴是临时起意,也是人之常情,虽然没什么充分准备,但项羽也不是简单的留下刘邦吃顿饭,而是想和刘邦叙叙旧,并进一步拉近关系,将其收于麾下。范增想杀刘邦,多次挤眉弄眼,项羽再傻也不会看不出来,但他没作理会,态度十分明确:就是把刘邦当朋友了。而后项庄舞剑,项羽并不知道是范增的授意,所以欣然允诺,光喝酒也没意思,也该有档子助兴节目。后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懂武术,不会看不出来,项伯护着刘邦,项羽也不会看不出来。但叔叔挡侄子,侄子自然无法得手,所以这事也没必要点破。宴席嘛,还是要讲究个和谐友好的气氛,说出来就尴尬了。

  然后,樊哙闯营,项羽大度。

  樊哙闯营是张良一手导演的,和范增让项庄舞剑如出一辙,都是小人之心。蹊跷的是,项羽对樊哙如此鲁莽的行为并没有责怪,也没有生气,而是大加赞赏,还赐酒赐肉,连呼壮士。其实这也是项羽诚意的一种体现,他是让刘邦知道:我并不想杀你。否则樊哙如此大不敬,就是不军法处置,起码也得轰出去吧。我不这样做,是给你刘邦面子,是拿你当真心朋友看。并且我还要告诉你:你是安全的。别屁股底下跟扎了根针似的。

  最后,刘邦尿遁,项羽满足。

  刘邦尿遁后,张良回到帐中,项羽问:“沛公安在?”刘邦同志哪里去了?张良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说刘邦见项王你有督责其过之意,觉得不好意思,因此先走一步,现在估计已回到军中了(瞧这速度)。项羽于是不再多问。

  项羽对刘邦尿遁反应如此淡漠,按说是不应该的,不辞而别,连个招呼也不打,项羽应该生气才是。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项羽知道刘邦怕了,他的目的达到了。这点张良其实也点到了,“有意督过之”,还是说刘邦怕了。

  项羽不想要刘邦的命,其实从哪个环节都可以看出了。刘邦带着百十号人去项羽大营,项羽要想杀他那是易如反掌,一声令下,全都得剁成肉酱。樊哙闯宴,大家以为刘邦安全了,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否则他就不用尿遁了,以项羽的本事,再加上两个樊哙也未必是对手,况且这毕竟是在项羽的大营中啊,一个樊哙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还有,项羽要真想杀刘邦,你跑回霸上也白搭,大军过去一扫也就没事了,鸿门宴之前项羽不就想这么干来着吗?说到底,项羽还是没打算杀刘邦。   

  鸿门宴中项羽到底是否该杀刘邦

  一席鸿门宴,引发后人最大争议和感叹的,还是项羽放走刘邦,到底是丈夫义举还是妇识短见。

  主流的看法多半对项羽的做法给予否定,认为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也正是项羽这些性格弱点,酿成了其最终输给刘邦、自刎乌江的结局。

  然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历史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一文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了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得渡过难关,仅此而已。

  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中,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而言,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

  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

  而对这些说法,学者张斌荣又进一步反驳说:“刘邦之失关中乃时势使然,不得不送。刘邦表面看损失确实很大,但从政治、战略上看,刘邦是以不得不失换取了很大的利益,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胜利,因此,得大于失。”项羽兵不血刃拿到的是本来就可以拿到的,刘邦失去的是本来就要失去的。而项羽却失去了杀刘邦的一次机会,给了刘邦坐大的机会,没有把潜在敌人扼杀于摇篮之中,消灭于隐患之间。如此看来,项羽并没有拿到最大的利益,仅仅拿到本来就是自己之物。 推荐阅读:刘邦项羽性格分析 

  鸿门宴上是谁放走了刘邦

  鸿门宴的酒还没有喝完,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顺着尿道子就溜走了。这很叫人纳闷,刘邦来参加鸿门宴,随从只有“百余骑”,项羽要杀他,他能跑得了吗?即便上厕所,也得被人牢牢盯着。所以,有人认为,刘邦表面看是溜走的,实际上是被项羽放走的。这样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确实说到了点子上,但我以为只说对了一半:刘邦确实是被人放走的,但放走的人不是项羽。

  客观地说,刘邦有惊无险地溜走,确实是因为项羽给他开了绿灯,但这并不能证明项羽就不想杀他。酒桌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能看不出来吗?他心明镜似的,但并没有阻止,我的理解这就是默许:他心里巴不得项庄把刘邦杀掉。假如半路上没有杀出来樊哙这么个程晓金,后来的局面似乎真的不敢想象,但樊哙的到来,对项羽的安全无形中构成了威胁,所以,项羽只能顺水推舟。

  有意思的是,听说刘邦溜走了,亚父范增对项羽几乎是破口大骂:“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以下引同,不注),埋怨项羽没有把刘邦杀掉。其实,范增有啥资格埋怨项羽呀?受谴责的人应该是他。因为他不但没有理解项羽的真实想法,而且还恰恰因为他的“木脑筋”,致使鸿门宴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很多杀掉刘邦的机会。

  我这么说,可不是信口开河。

  刘邦驻军霸上的时候,一次,范增建议项羽:“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项羽听完后,不置可否。项羽的不置可否,其实就是默许了范增的建议,起码是没表示反对。作为“一把手”的项羽,他绝不可能露骨地表这个态:行,逮住机会,把刘邦杀掉!这样的事儿是说不出口的;说出口,就背上了不义的恶名,还怎么争人心打天下呢?这是项羽做“一把手”的难处,他只能默许范增去办,办好办坏,他都可以兜后路、擦屁股。

  相反,项羽要是不同意范增的建议,他一定会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的观点。刘邦赴鸿门宴前,项伯曾建议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伯受点小恩小惠后,提点儿吃里扒外的建议,其动机项羽是否心知肚明,姑且不论,但项羽立马就表示同意了,像这样的态度,真也好假也好,都好表示。不过,此时的项羽,我以为,他对项伯的许诺实际上是摆的姿态;他的真实想法,一定以为刘邦赴宴鸿门,范增肯定会按照自己曾经默许的意思,牢牢抓住这个机会,早就安排好了相应的准备。

  可惜的是,范增对项羽曾经的默许并没有心领神会,偏偏就没有做好刺杀刘邦的各项准备,以至于在宴会上拐带得项羽也很被动:

  其一,樊哙强行闯入宴会的大帐内,明显暴露出了安全保卫存在的漏洞,从中也就不难想象,这些卫士并不是精心挑选的,给人的感觉,他们在思想上还没有绷紧这根弦,没有进入“战备”状态。

  其二,酒宴的半中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等待项羽的信号,手下人好动手,我最初读这段文字时就这么认为的,其实不然。范增提示的其实是,要项羽赶快杀了刘邦,是亲自动手。你看,这简直是开玩笑,别说项羽不想自己做,即便项羽想自己做,还用得着他提示吗?

  其三,项羽没动手,范增于是出去找来个项庄,叫他充当刺客。又怕项庄不干,还做了一番很深刻的思想动员,说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显然是临时抱佛脚,说明在这之前,刺杀刘邦的计划他并没有成竹于胸。

  其四,酒桌上没有杀掉刘邦,但机会仍然潜伏着,其中一个绝好的机会就是刘邦上厕所的时候。但叫人奇怪的是,这时候的范增不知想啥呢,这么一个绝好的机会又错过了。假如他提前在外面准备好“伏兵”,趁这个时候不把刘邦剁烂了才怪。

  其五,刘邦简直如入无人之境一样,离开了鸿门,没有一个人及时阻拦,也没有一个人及时禀报,直等到刘邦到了自己的驻地,张良进去,里面的人才知道刘邦溜走了。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宴会的大帐外显然没有伏兵。

  范增是项羽身边的红人,被尊称亚父,可以说是项羽的第一谋臣,但他在鸿门宴上表现出的智商,简直就是小儿科,实在大跌人的眼睛。一个被倚重的谋臣,居然连送到嘴里的肉都咽不下去,如此弄巧成拙的表现似乎也叫项羽感到失望,鸿门宴后,项羽逐渐削弱了范增的权力,是不是也与这个有关呢?顺带说一句的是,项羽用的都是像范增、项伯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怎么能打天下呢?就是打下来,似乎也守不住。当然,这是题外话。

  总之,从这一系列迹象不难看出:1.项羽不是不想杀掉刘邦,他对范增曾经的默许已经表明了这一点;他的“不忍”,其实是不想背负杀人的恶名。2.范增没能领会项羽的真实想法,进而没能充分做好刺杀刘邦的准备,致使鸿门宴错过了很多机会,这件事办得如此的槽糕,他应该负全责。3.刘邦看起来是溜走的,实则是被放走的。放走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范增。推荐阅读: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刘备是刘邦的后代吗?刘备是刘邦第几代孙子
  ☑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杀功臣
  ☑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杀张良
  ☑ 刘邦的第一个老婆是谁
  ☑ 传说中关于刘邦祖坟风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