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

时间:2016-11-02 13:44:18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左宗棠是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中举人。后三次会试不第,遂为塾师。后来竟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他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你想更加深入了解这位左宗棠吗?

左宗棠——我国晚清时期的重臣、军事家

左宗棠——我国晚清时期的重臣、军事家

  左宗棠人物生平

  少负大志

  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他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地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

  左宗棠

  科场失意

  1830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1832年,他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另寻仕途

  科场失意,使左宗棠不能沿着“正途”进入社会上层,进而实现他的志向。

  但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干,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重。早在1830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时,贺氏即“以国士见待”。其弟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氏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陶澍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书,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成就功名

  自尊心极强的左宗棠三试不第,本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以他从小所受的儒家文化教育,满腹的“经世致用”学问以及他刚正清高的性格和他最敬重的伟人林则徐对他的重托,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际,左宗棠是不可能长期退隐深山,不闻世事的。

  左宗棠书法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1854年3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其时,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为官政绩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皇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好友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大臣的披沥上陈,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由好友胡林翼保荐,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下,为抵抗太平军多所筹划。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同治元年(1862年),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

  时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镇压了陕甘回民暴乱。陕甘任间,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起义,建立热西丁政权;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4年,日本国入侵台湾。在这种 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同年5月,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4月,左宗棠坐镇甘肃酒泉,收复新疆战役打响。1876年,指挥多路清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坐镇,命令三路大军并进,彻底击溃了阿古柏残余势力,收复大片国土。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1881年夏,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着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为什么搞不过李鸿章?

  晚清时代,左宗棠、李鸿章可谓一时瑜亮。

  左宗棠起家于太平天国动乱时期,从浙东杀入,收复杭州,克定湖州,南下追击太平余部,在闽南彻底剿清洪杨之乱。接着挥师西北,克定新疆,西北重入中央管辖。如此大功劳,仅仅封了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呢?拿下苏州,剿杀太平军,后又平定二十年的捻乱,封了一等肃毅侯。

  时过境迁,却是淮军成为清政府的武装支柱,在甲午战争之前,整整15年间,李鸿章的私人武装保卫了整个中国华北、东北、长江沿岸。李鸿章也是青云直上,天字第一号大臣!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在京城主政仅仅半年,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走人,放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离开权力中心。政治人物离开了政治中心,就是流放!在1885年最终悲愤逝去。左宗棠原来拥有一支号称“楚军”的军队也渐渐消失在了历史当中,和淮军比,更是天上地下。

  功绩上,左宗棠毫不输给李鸿章, 更是压了一筹。

  可是在后世影响上,左宗棠在这场斗争中可以说是一败涂地。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那一刻,前景是多么美好,为什么会败给李鸿章呢?

  下面,从军权、人事权、财权三方面略作分析。

  军权

  左宗棠自己曾今指着自己的口袋说,可惜我口袋里没有抚都之才。左宗棠虽然刚出山时募集了五千楚军,是江忠源的余部,后来也一直没有扩张。所以当曾国藩把刘松山的松自营送给左宗棠的时候,左宗棠感激涕零,说这是“嫁女儿啊!”。只是在打金积堡的时候,刘松山阵亡,刘锦堂接任。后来“湖湘子弟漫天山”,左宗棠进了中央,军队和左宗棠就分离了。

  李鸿章不一样,李鸿章自从发家后,军队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掌控。借着上海海关的税和安徽老家的地方团练,李鸿章从一个普通的曾国藩幕僚,一跃成为手握5万重兵的大将!随着湘军裁汰,淮军成为中国的唯一可依靠的军事力量,平捻军后淮军的部署就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事实上的国防力量。后来的袁世凯新军,也是从淮军蜕变出来的。李鸿章一辈子,都没有离开军队,牢牢抓住了军权。

  人事权

  左宗棠一生独来独往,绝无拉帮结派。《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的政治斗争》记载:“他的僚属中,没有一人担任朝中一、二品的文官,在地方担任督、抚的也很少,且大多没有善终。例如:蒋益沣,任广东巡抚,没多久即被革职;刘典,署陕西巡抚,两年后辞职;刘锦棠,授新疆巡抚,四年后辞职;杨昌浚,陕甘总督任内被革职;魏光焘,闽浙总督任内被革职。只有陶模是个例外,由陕甘总督调任两广总督,最后卒于任所,陶模之所以与他人遭遇不同,跟他是张之洞的门生,而张之洞后来成为朝中重臣有很大的关系。”

  反观李鸿章,十个营一字摆开,哪个不是赫赫有名的?

  刘铭传土匪起家,做到了台湾巡抚,在中法战争中保定台湾,基隆大捷都不是吹的。还有张树声张树珊兄弟、郭松林、刘铭传、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程学启(阵亡)、潘鼎新、吴长庆(其门生有袁世凯)、唐殿魁(阵亡)唐定奎兄弟、田履安(阵亡)、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人所组成的淮系军阀集团。后来更在此基础与模式上出任各州省主要官员,知州、知府、巡抚、都督,逐渐形成北洋军阀,总数多达1300多人。这些人结成的网络,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所以李鸿章哪怕有甲午惨败、庚子之变,还是屹立不倒。

  财权

  权钱是不分家的。

  从势力范围看,左宗棠能够得到的饷银主要是靠浙江交解,后来追击太平天国到了福建,也就顺手拿下了福建这块地盘。可惜这两个省份一个穷、一个遭受兵乱元气大伤,都没钱。于是为了得到广东丰硕的饷银,不得不耍无赖,把太平军驱赶进入广东,逼得郭嵩焘离职,期望自己手下唯一拿得出手的蒋醴丰上台。倒是如愿以偿,结果是望梅止渴,给人做了嫁衣,反而把浙江丢了。后来当陕甘总督的时候,更是穷得叮当响的地方。西征时候,向西方诸国举债,渣打银行这些银行甚至不认陕甘总督的财政还款的方法,要用江南海关的税源做担保。可见左宗棠的窘迫!胡雪岩是左宗棠打下杭州后最大的收获,为左宗棠西征出了甚多力。可惜后来自己判断失误,在蚕丝上亏算上千万两,之后又被上海道台邵小村黑了一把,导致钱庄挤兑,从此一蹶不振。左宗棠也彻底失去了经济支持。更难能可贵的是,左宗棠两袖清风,遗产才两万五千两!

  李鸿章,单单“宰相合肥天下瘦”一句话,就知道李鸿章多能捞钱,上海海关每个月就有60万两的收入!这笔钱就是李鸿章起家的本钱。这些钱都被用来购买军火,所以淮军的装备也好过其他军队。后来打下江苏,江苏遭受兵乱没有浙江严重,李鸿章也大大受益。之后整个华北平原,也算是李鸿章的私人钱库。哥哥是两广总督、自己是直隶总督,天下财赋,过半都在李家兄弟手上。再加上真正的红顶商人盛宣怀,包揽洋务运动的大小事宜,更是让李鸿章如虎添翼。

  总结

  左宗棠天下大公,一辈子不懂得培植私人势力,结果为国做了偌大贡献,却被排挤出政治中心,在福州郁郁寡终。一辈子的事业,洋务的马尾船政局,被法国人一炮轰没了。苦苦建立的南洋水师,本就不受重视,没有发挥作用。(丢了福州船政局的沈葆桢竟然成了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爷爷,真是莫大的笑话)李鸿章,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做官水平一流,功业与左公不在一个水平,却官运亨通,在政治中心周旋一辈子。

  左公脾气不好,甚为执拗自负,当世时候甚惹人厌,却为后世缅怀。李公大风大浪不倒,是个政治家,为同时代人之敬仰,却后世骂名甚多。左公后代诗人、医者辈出。李公直系后世吸大烟、不务正业的多,弟弟的子孙倒经商成了巨贾。二者比较,真是五味杂陈!

  左季高和李少奎,两个人的字倒是很像他们一生的故事;只是名字,我觉得李宗棠、左鸿章更符合各人的写照。(风水www.azg168.cn)

  左宗棠: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

  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

  点评:好贪便宜者,和他交财必然会造成不愉快。多疑的人,无法和他一起做事,因为合作最重要的就是彼此坦诚,互相猜忌是无法合作的。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千卷,神交古人。

  点评:这是左宗棠的述志联。上联可以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媲美。下联表达向古之仁人志士看齐的志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书是为摆脱庸俗,与往圣先贤神交。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点评:这是左宗棠的一副对联。上联意思是要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发上等愿”是志存高远,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结中等缘”是恪守中庸之道,追求圆满而不是完美;“享下等福”是享受生命的真福,体味人生的乐趣。

  下联意思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要留有余地。“择高处立”,才能高瞻远瞩;“就平处坐”,才能消灾远祸;“向宽处行”,才能畅行无阻。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点评:“不被人欺”指的是人在逆境中,困窘时要保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接受别人的羞辱;“不被人嫉”指的是在顺境中,发达时要保持低调,谦和待人,不要遭人嫉恨。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点评:大丈夫要越挫越勇,不向困难低头,不轻言放弃;不做一个烂好人,做个有才华的,能有所作为的人,既使被周围的一部分人嫉恨也勇往直前,当仁不让。

  万有不齐天地事,一无可寄古今情

  点评:天地间的事形形色色,都有存在的理由。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古往今来,万事成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独怆然而涕下!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点评:读书就是和古人为友,好书常读常新。

  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

  点评:节俭是修身持家之道。奢侈逸豫多亡身,勤俭节约自长久。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名人命理:晚清重臣曾国藩
  ☑ 浅谈老北京晚清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