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

时间:2016-11-06 14:54:38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即清宣宗,通称道光帝,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道光帝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道光帝吗?

道光帝——即清宣宗、禁烟运动失败,鸦片战争失败

道光帝——即清宣宗、禁烟运动失败,鸦片战争失败

  道光帝人物生平简介

  道光帝(1782~1850),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努尔哈赤算起),1820-1850年在位,在位期间正值清朝衰落,他为挽救清朝颓势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道光帝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道光帝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举措。

  早期经历

  清宣宗道光帝(1782~1850)名爱新觉罗·旻宁,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由于长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实上的嫡长子。正是因为嘉庆长子早夭的缘故,所以爱新觉罗·绵宁是大清朝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如何继承皇位的 其父亲嘉庆皇帝本来就对绵宁很赞赏,因为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之事中绵宁的表现,更是坚定了嘉庆皇帝传位于绵宁的决心。

  绵宁年幼好学,间习武艺。10岁跟随祖父乾隆打猎获鹿,乾隆大喜,赐黄马褂、花翎。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他又以鸟枪击毙两“贼”。嘉庆帝很高兴,封他为“智亲王”,其御枪号也赏赐了一个封号,叫“威烈”,嘉庆帝称赞他“忠孝兼备”。

  登基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去世,绵宁继位为帝,改名“旻宁”,年号道光。

  道光时的清朝,积贫积弱,鸦片泛滥,官员们委靡不振,苟且偷安,州县勒索陋规已到立法都不能禁止的地步,武备不兴,经制兵战斗力削弱,英国等列强国政虎视眈眈,觊觎扩大中国市场。道光帝像历朝帝王一样,关心治河,蠲免钱粮,赈济灾民,疏浚河道。道光本人生活简朴。热河避暑,木兰秋狝,过去帝王这些耗费巨资的习惯,他都没有。然而道光帝才能平庸,不了解中国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差距,依然执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对于王朝的严重问题没有重药医治。终道光一朝,宰辅都是昏庸之臣。前期是“小心谨慎,一守文法(法规)”的曹振镛,后期是投降派穆彰阿,“论曰”:“守成之世,治尚综覆,而振弊举衰,非拘守绳墨者所克任也……宣宗初政,一倚曹振镛竞竞文法;及穆彰阿柄用,和战游移,遂成外患。”

  去世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崩于圆明园,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葬于清西陵慕陵。

  道光帝是怎么死的?道光帝子女列表

  道光帝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全名爱新觉罗·旻宁。其父为嘉庆皇帝,母亲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因为嘉庆帝的第一个儿子未名早夭,因此道光皇帝,实际上是事实的嫡长子。

  乾隆四十七年,即公元1782年的八月初十,紫禁城撷芳殿迎来了一个新的小小生命,他就是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乾隆五十六年即公元1791年,十岁的道光帝跟随祖父乾隆皇帝去打猎,一举获鹿。此举惹得乾隆皇帝高兴不已,立刻赐其黄马褂、花翎。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道光娶满洲镶黄旗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为妻,此为其大婚。嘉庆四年,即公元1799年,嘉庆帝秘密立其为皇储,他的名字被嘉庆皇帝亲自写好,放在干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鐍匣之内。嘉庆十三年,即公元1808年,原配嫡福晋钮钴禄氏去世,道光皇帝又续娶佟佳氏为嫡福晋。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他又立大功,嘉庆帝顺势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即公元1820年,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猝死,同年道光帝继位。

  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间,整顿吏治盐政,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对于国力日将衰退的清朝,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他本人也力行节俭,勤于政务,立志恢复大清的辉煌。可惜由于历史的脚步不可逆转,以及其本身能力有限,所以清朝日渐落后,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大败,被迫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在这之后,道光帝大受打击,没有了前二十年恢复清朝的积极性。每日得过且过,从未想过向西方学习。

  公元1849年,道光帝驾崩,传位给四皇子亦宁,即后来的咸丰帝。关于道光帝的死因,官方的说法是病死的。他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开始还勉强支撑着临朝办理政事。到了后来,越来越力不从心,最后病情加重。在宗人府宗令载铨、大臣载恒、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内务府大臣文庆等,随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锦合,宣读诏书后,中午就在圆明园慎德堂内去世。

  道光帝子女列表

  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嘉庆十三年出生,卒于道光十一年,年二十四岁,谥“隐志”。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幼殇。生于道光六年,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员外郎,追封承恩公花郎阿之女。去世于道光七年,年二岁。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幼殇。生于道光九年,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员外郎,追封承恩公花郎阿之女。去世于道光九年。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道光皇帝继位人,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后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十一年,去世于光绪十五年,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欣,恭忠亲王文宗继位奉宣宗遗诏封奕欣为和硕恭亲王。生于道光十二年,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员外郎,追封承恩公花郎阿之女。去世于光绪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谥曰“忠”。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光绪帝生父,生于道光二十年,去世于光绪十六年。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享年25岁。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享年33 岁。咸丰帝即位,封孚郡王。

  皇女: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生于嘉庆十八年,去世于嘉庆二十四年,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母为祥妃钮枯禄氏,生于道光五年,同年去世,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五年,去世于道光十五年,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 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生于道光六年,去世于咸丰十年,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道光二十一年封为寿臧和硕公主,去世于咸丰六年,年28岁。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生于道光十年,去世于咸丰九年,年30岁。

  皇七女,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去世于道光二十四年,年仅5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去世于同治五年,年26岁。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去世于光绪十年,年43岁。

  皇十女,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去世于道光二十五年,未封,无名。(风水www.azg168.cn)

  道光帝在临终前留下四道令人费解的遗嘱

  道光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

  一、他死后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干殿内;

  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但可以升祔奉先殿,其画像可以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

  三、他死后,不要在他陵寝的五孔桥南为他建圣德神功碑;但要把“大清某某皇帝”文字镌刻在明楼碑上,陵寝名称刻在明楼碑的背面。碑文不可以有“以圣神功德”字样称呼,如果新皇帝要写歌颂我生平的碑文,则可以把碑文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四、在他死后,只将他生前穿用过的几件衣服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以示节俭和留念。自鸣钟殿内一些不常用的砚墨,也没有必要长期保留收藏。

  这四道遗谕看似简单,但在事实上,却给刚继位的只有20岁的咸丰帝出了不小的难题。后来,咸丰帝经过仔细思考,且在诸王大臣的参议下,最终将道光帝的遗谕作了如下的三个决定:

  一、道光帝神牌仍配天、升祔太庙。只是从咸丰帝开始,清代帝王不再配天坛。

  皇帝死后配天,升祔太庙都是大清国历代奉行不替的祖制家法,是神圣不能改变的。也是中国历朝历代都照办不误的成宪,是天经地义的。在民间,老人去世了,还要立牌位供奉起来,按时按节上香行礼,接受后代人的香火。作为大清皇帝,一代人王地主,岂能死后不升祔太庙?后两条比较好办,咸丰帝都照办了,唯独这前两条,使咸丰帝左右为难。特别是道光帝在遗谕中十分坚决地说:“若继体之君、顾命之臣不遵朕谕,任意强行,则是甘为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矣!”是“诬朕以不德不孝。”是照办还是不照办?

  在道光帝死后的第三天,咸丰帝下令朝臣们,就这件事进行了一次大讨论。参加这次大讨论的,上至亲王,下至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言,讨论得十分热烈,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经过20多天的讨论,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仍遵照以往成宪办理。也就是仍配天、仍升祔太庙,不按道光帝的遗嘱办。这一意见由礼亲王全龄将上奏给皇帝。咸丰帝看了众臣的意见后,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采纳群臣的意见,配天祔庙。同时决定从自己开始,以后各帝不再配天。他降旨将道光帝的第一条朱谕和自己的这道谕旨抄录一份,悬挂在天坛的斋宫内,永世法守。

  二、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不再建圣德神功碑楼,将圣德神功碑文按照道光帝的意思,刻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为道光帝补建陵寝方城明楼。

  道光帝的第三道遗谕,可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问题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清楚圣德神功碑及其陵寝功能,也许才能正确理解道光帝的真正用意。

  古制,陵寝的功德碑均由后人树立。是记录死者一生功德事迹的石碑,为了有保护该石碑和装饰陵寝作用而建造的建筑,则称为功德碑楼。因此,圣德神功碑楼,也称圣德神功碑亭(现在也可以简称大碑楼)。外形是神道碑亭的缩小版本,里面竖有两通高近7米的石碑,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碑文。圣德神功碑楼的附属建筑是海墁四角各树一根洁白晶莹的盘龙石柱,正式名称叫华表,也有称擎天柱的。

  在清代陵寝建筑中,只有顺治帝及其以前的皇帝陵的功德碑亭才能称之为神功圣德碑亭,从康熙帝的景陵开始,一律改称为圣德神功碑亭。

  知道了圣德神功碑的作用和功能之后,就不难理解道光帝为什么不让他的儿子给他建造圣德神碑了,因为据说清朝有一个规定,皇帝在位,凡丢失国之寸土者,皆不准树立圣德神碑。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致使大清帝国丧权辱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但赔偿英国2100万两银子,还割让了香港,不仅没有了天朝大国的尊严,还致使国家领土不完整。于是,道光帝深感自己没有功德予后世子孙,更无脸面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他才决定自己子孙不要给自己建造圣德神碑。而道光朝之后的各朝更是割地赔款,丢失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国土,所以从道光朝开始,其他皇陵陵寝也就不再建造圣德神碑。

  虽然能理解道光帝的心情,但道光帝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却给人造成了难以完成他遗谕的尴尬境地。圣德神碑不让建造,却还有让写圣德神碑碑文的意思,并交代把碑文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后面。按照道光帝的意思,他的神道碑亭又赋予了兼有圣德神功的功能。因为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而神道碑亭是内竖镶刻帝后谥号石碑的方亭。虽然这样做有些不伦不类,但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是道光帝特意交代的,于是,咸丰帝亲自写了一篇有839个汉字的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也算是对道光帝遗谕内容的一个部分交代。

  如果从节俭和见缝插针的角度说,神道碑亭的石碑后面刻写功德碑文还算能将就过得去,因为毕竟有一个空白的石碑可以写字。那么接下来这个有字却无处下笔的难题,则不可避免的摆在了道光帝儿子面前,因为道光帝临死时告诉他的儿子:“我死后,在明楼的石碑正面刻写‘大清某某皇帝’,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在这石碑的背面,则可以刻写我陵寝的名称。”

  清代陵寝里,哪座建筑物叫做明楼呢?

  原来,在清代皇陵陵寝后院的石五供北面,有一整座陵寝中地势最高的建筑物,它常常被称为方城明楼。其实,这组建筑物是应该分为两部分称呼才较为准确,下面南墙正中有洞口的方形建筑物,应该称为方城,而建在方城之上的为九脊重檐歇山顶的、四面各有一个券洞的方形碑亭建筑物,则应该称为明楼。明楼正南向的券洞上、两檐之间处,悬挂着一写有“×陵”字样的汉字匾额。明楼内正中立有一统石碑,因为碑身被朱砂涂面,所以此石碑被称为“朱砂碑”,碑顶雕有蟠龙,碑的须弥座上涂抹着五颜六色的矿物色。碑身正面朝南,上面写有“大清某某皇帝”满蒙汉三种文字。明楼地面以特制方形“金砖”墁地,天花板上则绘有“三皇治世”的金莲水草图案。明楼四周有通道与方城上的宝城连接,宝城建有垛口,明楼正北面,则是宝顶,宝顶下面就是埋葬有帝后的地宫。

  人们很清楚的记得,在营建龙泉峪陵寝时,道光帝曾先后两次谕承修大臣撤去方城、明楼。他又多次亲临龙泉峪阅视陵寝,并在建成后还亲自参加了两位皇后的安葬仪式。既然慕陵未建明楼,楼内的朱砂碑也就不会存在。那么,既然没有石碑,怎么能镌刻某皇帝清汉之名?又怎么能在碑阴镌刻陵名?道光帝的陵寝没有方城明楼这件事情,他应该是最清楚的,可他为啥还留下如此令人迷惑不解的谕旨呢?

  如果不是神魂颠倒,失去理智的话,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即对于慕陵没有方城、明楼这两座建筑物这件事情来说,道光帝后悔了,但又不好意思明说,只得采取这种暗示的方法,由嗣皇帝在他死后为他补建方城、明楼。

  是不是道光帝在临死的时候,头脑真的发昏,记不清楚自己陵寝有还是没有明楼这件事情了。据分析,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道光帝在临终前留下的这四道谕旨,不但文字多达千言,并且个个还说得条理清楚,头头是道。这表明,他当时的头脑是清醒的,神志是正常的。因此说,这道遗谕的用意就是暗示嗣皇帝为他的陵寝补建方城明楼,而且他的儿子也是这么认为的。

  咸丰帝即位以后,对其皇父的这道遗谕开始也是迷惑不解,后来终于悟到了道光帝的用心。于是,他派大臣到东陵、西陵调查各陵规制,结合慕陵的具体情况,拟定了改建宝城,添建方城、明楼的方案。准备据这些大臣们拟定的方案,为道光帝陵寝单独修建方城、明楼,以备将道光帝临死时候留下的心愿圆满答复了结。

  现在,国家图书馆里还珍藏着这些大臣们拟定的《现拟慕陵宝城一座等略节》规制,和以及由样式雷的后人绘制的龙泉峪陵寝的方城明楼规制图纸:

  方城一座,见方四丈八尺,城身高一丈四尺四寸五分。月台面宽五丈二尺,进深五尺、明高五尺。隧道口长八丈一尺七寸五分,面宽一丈八尺。马尾礓面宽四丈八尺,进深一丈四尺。……重檐明楼面宽一丈九尺七寸,周围廊深五尺,下檐柱高一丈四尺二寸;台明高九寸,台明至(方城)垛口五尺一寸。宝城进深十三丈八尺,面宽十一丈六尺,城身高一丈一尺四寸五分。

  就目前看到的被拟定的龙泉峪陵寝方城明楼尺寸来说,与其他陵寝的方城、明楼相比较,规模体制明显收小。即使是这样,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的添建方城明楼的方案也并未付诸实施,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两点:

  第一点,鸦片战争后,清室内忧外患,财用匮乏,又值昌西陵鸠工,帑金甚重,道光帝奉安典礼亦需糜费百万银两,再耗用巨资改建龙泉峪陵寝,自然财力很紧张,属于经济困难。

  第二点,龙泉峪陵寝地宫内已经葬有道光帝的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及咸丰帝生母孝全成皇后灵柩,且奉安时间很长,一旦兴工,必至惊动地下久睡的亡灵,属于大不敬大不孝,实为不宜。

  此外,龙泉峪陵寝规制已然属于特殊案例,现在即使改建,也难同清代其他各帝陵规制,反以其方城、明楼规制远逊先前诸帝后陵的方城、明楼而有失帝王的尊严,于是干脆不补建方城明楼,反而会比补建更有尊严,效果也会更好。

  所以,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最终也没有方城明楼这组建筑,咸丰帝只是最后把龙泉峪陵寝的正式名称刻在了陵寝内石牌坊上,并且还将道光帝的一首诗,刻在了石牌坊的北面,以示该陵寝名称的来历。

  三、咸丰帝对道光帝的第四道遗谕,处理起来还是很容易的,按照道光帝的意思,找了几套穿过的衣服,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里面,并且自鸣钟殿里面也不在收藏历代的砚墨。

  纵观咸丰帝对道光四个遗谕的处理情况,第一道谕旨虽然这次没有得到落实,但在咸丰朝则开始得到了彻底执行;第二道谕旨没有落实;第三道谕旨得到了部分落实,另外的那部分则以变通、打折扣的形式,也被执行了;第四道谕旨得到了彻底执行。这种被执行的结果,目前来看,还算是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道光帝交代的任务,想来道光帝在九泉之下,也应该比较满意了,要知道,这也花费了咸丰帝和大臣们很多的脑力劳动的。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安史之乱为什么要杀杨贵妃
  ☑ 从这几点看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不一般!
  ☑ 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 许褚裸衣斗马超为啥要脱衣服呢
  ☑ 王贵出卖岳飞到底是谁指示的
  ☑ 历史上的木增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