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彦

时间:2016-12-28 14:11:44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李邦彦是北宋时期的浪子宰相,字士美,自号“李浪子”,人称“浪子宰相”。北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太学上舍生出身。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投降派奸臣之首,直接造成北宋灭亡。李邦彦为人俊朗豪爽,风度优美,写文章敏捷而有功底。但是在民间长大,熟习猥鄙之事,对答敏捷;擅长戏谑,能踢蹴鞠,常常把街市俗语编为词曲,人们争相传播,自号李浪子。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李邦彦吗?

李邦彦简介——北宋时期的浪子宰相

  李邦彦简介——北宋时期的浪子宰相

  李邦彦人物简介

  李邦彦(?一 1130年),北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字士美。太学上舍生出身。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投降派奸臣之首,直接造成北宋灭亡。宣和五年(1123年)官至尚书左丞,钦宗时,金不迫沛京,力上割地议和。陈东领导人学生,反对投降,曾上书言其罪。高宗即位后被贬逐,死于桂州(今广西桂林)。善歌唱,尤爱徽鞠,破技高超,曾以“踢尽天下毯”自诩。是微鞠组织“社会徽鞠队”小队员,自号“李浪子”,人称“浪子宰相”。

  大观二年(1108年)进士。外表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然生长市井,习惯猥亵卑鄙,应对便捷。善调笑谑骂,能踢蹴鞠,经常以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相传唱,自号李浪子。

  有人弹劾其行为不检,罢符宝郎,又复为校书郎。不久以吏部员外郎领议礼局,出知河阳,召为起居郎。李邦彦善奉承人,不少人争荐誉之,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宣和三年(1121年),拜尚书右丞,两年后转左丞。与王黼不和,私下里勾结蔡攸、梁师成等,攻击王黼并罢之。第二年,拜少宰,无所建明,惟阿谀谄媚白占个位子,东京开封的人视其为“浪子宰相”。

  

  李邦华传文言文翻译

  李邦华,字孟,吉水人。早年跟同乡邹元标接受教育,跟自己的父亲李廷谏一同考中万历三十一年(1603)乡试举人。他们父子两个互相激励,身穿布衣,徒步到京师参加会试。第二年,邦华考中了进士。他初任泾县知县,政绩优异,受到吏部的考察、推荐,本来朝廷打算升用他为御史,正碰上当时党派争论刚刚发生,朝臣很多人攻击顾宪成,邦华跟他们意见相反,就被看成是东林党人。因此,过了两年他才接到这一任命。上任以后,邦华上书讲了十条关于效法祖宗用人办法的意见:一、内阁不应当专门用翰林院出来的词臣;二、词臣不应当专门担任翰林院的职务;三、词臣不应当到宫廷里边的书房中担任教习;四、六科都给事中不应当有能出入朝廷不能出入宫廷的限制;五、御史的升迁不应当一概取决于任职期满后的考核;六、在吏部请了假的官员不应当累计资历做到正郎;七、守关、守仓等差使不应当专门使用举贡、任子;八、调换、选拔、推举出来的地方官不应当一下子就当上京官;九、进士改充教职不应当都专门使用举贡、任子;十、边方州县的长官不应当都任命举人来充任。这篇奏疏交上后,神宗未予答复。

  四十一年(1613),福王到自己封地去的时间已经决定,神宗忽然传下圣旨要求给福王的庄田务必达到四万顷。廷臣吃惊地互相看着,估计田数一定不足,那么福王到封地去的时间又要改变了,但是没有人敢抗言争论。邦华首先上书议论,廷臣于是相继起来争论,福王到藩地去的时间才决定下来不再改变。邦华又曾经去巡视银库,上书列了十条祛除弊端的办法,宦官认为对自己不利,就给挡了回来,没被采纳。后来邦华去巡按浙江,织造中官刘成死后,朝廷命令把他的事务交回给官府来办,又另外派遣了一名中官吕贵来收取刘成的遗产。吕贵教唆一名坏人纪光假称机户到京城来请求留下吕贵,让他接替刘成督办织造。邦华上书极力讲述他们两个人互相勾结弄虚作假的罪恶。纪光的上书不通过通政司,也没发下给内阁,最后用宫廷里直接传下圣旨的办法实现了他们的目的。邦华三次上书争论,神宗都没有答复。当时神宗贪财,中官有所进献,都被称为孝顺。邦华的奏疏批评到了这一点,并且弹劾神宗左右偏袒吕贵的大宦官。因此邦华任职期满后,长期没人去接他的旧任。

  四十四年,邦华称病回乡。当时一群小人都在竭力排挤东林,把邹元标指为党魁。邦华与元标是同乡,相互之间是师友关系,他的脾气又喜欢辨别是非。有人劝他做人要圆滑一些,邦华说:“我宁为偏枯的学问,不做反复的小人。”那些人听说后更加恨他了。第二年,根据年限规定把邦华调出,让他去做山东参议。他的父亲廷谏当时任南京刑部郎中,也被罢官回家了。邦华于是就推辞生病,没有去赴任。

  天启元年(1621),邦华起复原任,前往整顿易州兵备。第二年,他升为光禄少卿后,回家看望父亲去了。四月,朝廷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让他去接替毕自严巡抚天津。当时天津的军府刚刚开设,各项事务都是草草上马,邦华到任后极力加以整顿,使津门军成了各镇的表率。邦华升任兵部右侍郎后,又返回家乡探望父亲。四年春天邦华抵达京师,阉党大吵大闹,说枢辅孙承宗在万寿节来朝见皇上时将要“清除皇上身边的坏人”,事实上是邦华引他来的。熹宗皇帝立刻勒令承宗返回驻地,邦华自己请病假回去了。第二年秋天,阉党弹劾并削除了邦华的官籍。

  崇祯元年(1628)四月,邦华起任为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协理军政。邦华回到朝廷,受到庄烈帝召见,过后主持了武会试,事后进到军营中。按照惯例,皇上冬至祭天,部队列队护驾,用兵八万五千人,当时增加到了十多万人。当时庄烈帝正要祭天,总督随行部队的勋臣缺乏人选,就让邦华兼管这件事。邦华所布置的云辇、龙旌、宝纛、金鼓、旗帜、甲胄、剑戟都焕然一新,庄烈帝很高兴。第二年春天庄烈帝视学,邦华又布置得很好。庄烈帝命令给他加官为兵部尚书。当时兵政十分乱,邦华首先提出要改变操练方法、慎重选择将吏、改造战车、精制火药、集中武器、责成防官、节约金钱、酌情兑马、演习大炮等九件事。

  京营一向有占役、虚冒的弊端。占役就是士兵为诸将服劳役,一个小营中这样的士兵能达到四五百人,并且还有卖闲、包操等弊端。虚冒就是部队没有这么个人,诸将及勋戚、宦官、豪强以自己家的仆人冒充军队中的壮丁,每个月支取一份厚饷。邦华加以清查,收回了占役士兵一万人,清出虚冒一千人。三大营兵力十多万人,有一半是老弱之人。按照惯例,京营部队名额短缺时允许报加,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过贿赂进来的。邦华对各营士兵都亲自加以考试,不是年轻力强的一概不录用,从此京营中很少有随便充数的士兵了。三营中选一万名先锋,七千名壮丁,他们的军饷比别的士兵多一倍,但是也一样是些虚弱不堪的士兵。邦华下令,每个把总手下五百士兵,每个月自行从中挑选五个人,年龄必须在二十五岁以下,力气必须在二百五十斤以上,本领必须是兼能弓箭火炮,每个月选送一回,添补先锋、壮丁的缺额。从此部队中人人都想要努力了。三大营下边领了六名副将,往下又分为三十六营,军官按三百六十七人计算,他们所用的掾史都是些老奸巨猾的人。邦华审查后把十多个人予以治罪,又颁布了一年考察两次的命令。从此那些坏人们都收敛起来了。

  京营中马匹原有数额是两万六千,到这时只剩下一万五千了。别的官员办公事都可以借骑,总督、协理及巡视科道官,按惯例都有坐班马,不像话的人还要折价把马买走,所以营马损失很大。邦华首先把自己的班马减少了三分之一,别的官员来借马,不是公事不许他借骑。从此随便借出的少了。

  京营每年领取太仆银一万六千两,屯田籽银一千零六十两,犒赏官兵、制作器械、各种杂工的伙食费都从中开支。各级将吏无限制地讨要,每年的用度都不够。邦华建议,首先由协理每年支取一千四百两,总督、巡视官员依次递减,自此京营里的库银就宽裕起来了。

  京营中将领三百六十人,随便由主管者负责增补,一个位置空下来,请托的人都纷纷来争。邦华全都回绝,实行按天考察成绩的办法,每个小营里各备一个功劳簿,每个月把各人所干的事情汇报给协理,以便确定优先。按原来的制度,三大营之外还另外设了三个预备兵营,每营三千人,军饷跟正营相似,但是不操练武艺,便成为有权势人家隐冒的宝地。邦华核减了四千多人,又裁减了一千老弱士兵,然后上书奏请将预备营归并进三大营,不再另设,从此兵政得到了很大改善。

  仓场总督南居益说“:京营一年支取米一百六十六万四千多石,比万历四十六年增加了五万七千多石,应当减省下来才是。”邦华于是上书主张士兵以十二万为定额,粮饷以一百四十四万石为定额,每年减少了二十二万多石。庄烈帝也批复说可以,便写下了作为定令。庄烈帝了解邦华为人忠诚,对他的奏请无不答应,邦华也感激庄烈帝对他的信任,所以大胆革新,不顾后患。那些失利的人对邦华怀恨入骨,对他的怨言、诽谤也逐渐多起来了。

  这年十月,京城郊区受到攻打,邦华选派了三千精兵去守卫通州,两千精兵去增援蓟州,自己亲率各路部队驻扎在京城外边,军容浩大。不久朝廷传令让邦华的部队撤回来看守女墙,于是哨探不敢远出,内外消息就中断了。邦华这时请朝廷防备土匪,缉捕间谍,解散不法团伙,严禁传播谣言。自从接到战警,邦华衣不解带,严兵待敌,捐款出来制造炮车及各种火器,又因为京师外城兵力单薄,自请出守。可是那些不得志的家伙捏造了流言蜚语,传入宫中。襄城伯李守钅奇总督京营,也恨邦华压过自己,这时乘机诋毁他。邦华自感不安稳,上书(风水www.azg168.cn)

  

  李邦彦的外号是什么

  李邦彦是宋朝末年的官员,被后人称为是“浪子宰相”。李邦彦长相俊美,擅长工笔,官至尚书左丞,但却也是北宋灭亡直接因素之一。

  李邦彦的父亲原本就是个银匠,但是李邦彦却从小读书,喜欢和进士交游。后来李邦彦入京为太学生,公元1108年,宋徽宗亲赐他进士及第,任命他为校书郎。李邦彦虽然长相俊朗,而且文笔敏捷,但是他自小都是在民间长大,所以生性就比较不拘小节,从坊间学了很多粗鄙的习惯,自号为李浪子。很多官员都曾经弹劾过他不检点,于是就罢任了符宝郎,只做校书郎。后来李邦彦出任河阳知州,又被召任到京城做起居郎。因为李邦彦非常善于奉承宦官,后来就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承旨。

  公元1121年,李邦彦走上了人生巅峰,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后因为何王黼等人不和,于是就与蔡攸还有梁师成等人都暗中勾结。王黼被李邦彦所诬陷遭到免官,而李邦彦却被任命为少宰,但是他却毫无建树,被京城的人称为是“浪子宰相”。

  宋钦宗继位之后,李邦彦主张割地求和,霹雳炮手在对战时发炮,竟然被李邦彦所枭首。后来许多大臣都弹劾李邦彦,气的李邦彦退朝后就大骂。但是不久之后,因为吴敏的请求又被重新启用为太宰,继续坚持他的求和主张。后来因为误国,李邦彦被贬官,最后死于桂州。

  李邦彦外号

  李邦彦是北宋末年的高官,曾官至宰相,但是为官的时候却也没什么功绩,这也让他得了个外号,叫做“浪子宰相”。

  李邦彦这个人也算的上是相貌堂堂,为人豪爽,而且写文章思维敏捷。但是因为李邦彦从小就是长在民间的,所以染上了很多粗鄙的恶习。李邦彦还非常善于踢蹴鞠,还会把街头巷尾传的俗语编成一些词曲,当时的人们都争相传唱,李邦彦还自号为李浪子。当然,李邦彦也因此受到了很多官员的弹劾,差点官位不保。

  公元1121年的时候,李邦彦还授任为尚书右丞,两年之后转任为尚书左丞,而且李邦彦还和宰相王黼不和,于是李邦彦就暗中与蔡攸、梁师成等人勾结称党羽,诬陷王黼,致使王黼被罢免,虽然王黼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李邦彦栽赃陷害的手段也为人所不齿。一年之后,李邦彦又被授任为少宰,但是身在高位的李邦彦却在政治上毫无建树,这个少宰的位置也都是靠着阿谀奉承别人得来的,并没有什么真材实料能坐稳这个位置。所以当时京城的人都叫他为“浪子宰相”。

  所以这个浪子并不是会回头的那个浪子,也不是我们常听起的浪子燕青的浪子。李邦彦这个浪子并不是什么好词,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李邦彦这个人在高位之上却不务正业,在其位不谋其政,整日都过着放荡的生活的意思。不过这也正和了他自己的意,他自己本就自号李浪子,称之为浪子丞相,也算合适。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历史上秦国宰相张仪是怎么死的?张仪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