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二时辰详细介绍

时间:2015-05-30 10:59:14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古代的十二时辰是怎么来的,古代十二时辰是根据什么划分的,你想了解更多相关文章吗?下面是有关古代十二时辰详细介绍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古代十二时辰详细介绍

古代十二时辰详细介绍

  古代十二时辰的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人(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人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干,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地支版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中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下面对十二时的名称逐一诠解溯源,以便读者了解它们的词义、来源和用例。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推荐阅读:十二时辰与命运关系

  

  古代十二时辰 -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地支对应的生肖、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纪时的时刻、五行、阴阳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节气时间段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时刻 五行 阴阳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丑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属”这个生肖。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古代十二时辰 

  地支有六个组合,称为“六合”,有四个由三个地支组成的局势,称为三合局和全会方局,这种地支组合之后,亦会变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除了会合化局之外,地支还有互相冲克及相刑,故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会: 亥子丑会北方水局 寅卯辰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会西方金局 

  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为无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为持势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为无礼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为自刑之刑 

  其他用处 

  地支主要用来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来分章节,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数学刚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数学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别代表k-v这12个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推荐阅读:十二时辰排毒表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十二时辰出生的属鸡人命理哪个时辰生好命
  ☑ 十二时辰中哪个时辰出生命最高贵 什么时辰生的人高贵
  ☑ 十二时辰中哪个时辰出生 命最高贵 财富如意一生
  ☑ 好听的古代男子名字
  ☑ 测试你的古代名字 怎么测
  ☑ 好听的古代女子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