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时间:2015-09-17 14:10:45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侗族的建筑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地方?侗族的僵住风格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有关侗族的建筑风格介绍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侗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侗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16论侗族的建筑风格

  风雨桥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非常有名的鼓楼和风雨桥。这些建筑属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其结构之严谨,造型之独特,极富民族特色。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上乘的杉木楔子衔接,拔地而起。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苗寨喜欢靠山居住,所以侗寨大多数修在河边,溪边。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最具盛名的风雨桥是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马安寨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子,既可行人,又可躲避风雨,故称风雨桥。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特制的油灰粘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以瓦为顶顶长廊桥身。桥身用四根柱子将楼抬起,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翘起角楼亭、美丽、壮观。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始建于1912年,于 1924年建成,1982年被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阳桥为木石结构大桥,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77.76米,桥道宽3.75米,桥面高11.52米。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2台3墩4孔。石墩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浑然一体,犹如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雄伟壮观,气象浑厚,仿佛一道灿烂的彩虹。它的建筑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木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桥上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

  程阳桥采用的是中国南方特有的穿斗式的组合结构,既有古代百越干栏式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艺术。

  风雨桥,这种不费一钉一铆的建筑,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也凝结着恩爱夫妻被花龙救护的动人传说。

  程阳,山清水秀的侗乡,流传着花龙急救年轻夫妇的传说:一天,一对新婚不久的恩爱年轻夫妇过桥,河底却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将女子卷走。原来是河里的螃蟹精看上了那女子而作怪。丈夫急得在河边大哭,差点想投河陪妻子而去...哭声惊动了水底的一条花龙,他深深为男子的痴情感动,于是飞天而出,施法将螃蟹精击杀,救出了女子。恩爱夫妻终于重聚。而后人为纪念花龙,就将河上唯一那座小木桥改建成画廊式的风雨桥,还在柱上刻了花龙的形象,称它为回龙桥。由于它能让人躲避风雨,人们又改称它为风雨桥。

  后来,风雨桥成了情侣们幽会密语的好去处。伴随着潺潺流水声并肩坐在桥畔,是侗族青年男女们一种由远已久又别样的浪漫。

  程阳风雨桥是建筑的集大成者,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风雨桥大多架设在村寨下方的溪河之上,既作交通之用,又有宗教方面的含义。它象征飞龙绕寨,以保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故人们称之风雨桥、回龙桥、永济桥、赐福桥等等。程阳永济桥是中国惟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侗族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吊脚楼

  侗族人住房具有本民族特色,山区多居外廊式二,三层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和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前半部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火塘 ",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 做饭的地方。 或第三层楼上设卧房,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一带,将同一族的房子连在一起聚族而居,廊檐相接,房与房之间是相通的,过节的时候通常聚集在这里庆祝佳节并设宴接待宾客。居住在平坝地区的侗族人们,如天柱,新晃,榕江县的连江一带,住的大多数都是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和杂物。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牲畜的圈都设在屋侧房后。也有的家境富有的人家,住在高楼深院,如同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一样,雕梁画柱,龙凤花窗,门悬金字大匾,室内悬吊宫灯,摆镂刻漆椅,富丽堂皇,同汉族的建筑模式和装潢相差不多。居住在地形较陡的地方的侗族寨子,就根据地形建楼,屋檐柱脚高达数尺或数丈高,室内陈设,基本上与平坝的住宅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差异。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层以上的干栏式木楼,底层为饲养牲畜的杂屋,人居于楼上,大楼都有走廊伸出,用栏杆装饰,栏杆边有固定式长凳供人休息,俗称"吊脚楼"。这种木楼,有高达五,六层的,结构严谨,不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衔接,显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

  室内布局,二层楼有火塘,是做饭和招待客人的场所。他们还保留了越人的古俗,吃饭时用矮脚桌子。坐的是原始木凳,所以到了侗族你是很难找到高脚桌椅。做饭时柴火要由西方放进。因为传说西方是侗族发源的地方,火种是祖先从西方带来的。 侗族人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欢配上走廊和雕花栏干。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成小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 白 黑相间的花鱼。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荫。就连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铺砌时,人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十分美观,因此被称为"花街"。所以,进入侗乡就想进入了美轮美奂的画境一般,美不胜收。

  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由我国古代秦汉时期的 “百越” 族系发展而来, 主要分布在湘、 桂三 黔、 省区相邻地带的山区。侗族聚居的地区气候温湿多雨,土地肥沃,有着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其创造俏美独特的木构体系建筑

  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木材。 此外, 由于侗族地处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其文化体系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一定程度上的原始文化色彩, 其建筑也不例外。 别具特色的建筑表达了他们独特而又丰富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依山傍水的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吊脚楼, 还是气势恢宏、形似宝塔的鼓楼和潇洒飘逸的风雨桥,都构成与其他传统建筑迥然不同 的特色和风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鼓楼

  风景如画的侗寨,大都依山傍水,寨子里大多都是古树参天,寨子的中心鼓楼高耸,而且还有许多庙宇,凉亭,风雨桥,吊脚楼映衬,使侗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鼓楼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

  侗族民间有"建寨先建楼"的说法。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鼓楼。过去鼓楼都悬有一面牛皮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有大事,就登上鼓楼击鼓,召集大家共同商议大事。如有地方有特殊情况,如发生火灾 盗贼等,也可以击鼓进行呼救。如果有一个寨子击鼓,其它的寨子给予回应,照此击鼓。就这样,处在消息很快就传到深山里的寨子,听到鼓声之后,人们纷纷赶来。因此,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侗寨鼓楼,外型像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 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的中心宽阔平型,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征着寨子的吉祥平安,楼的檐角翘起,非常雅致,给人一种如飞跃的感觉。

  小结

  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由我国古代秦汉时期的 “百越” 族系发展而来, 主要分布在湘、 桂三 黔、 省区相邻地带的山区。侗族聚居的地区气候温湿多雨,土地肥沃,有着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其创造俏美独特的木构体系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木材。 此外, 由于侗族地处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其文化体系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一定程度上的原始文化色彩, 其建筑也不例外。 别具特色的建筑表达了他们独特而又丰富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依山傍水的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吊脚楼,还是气势恢宏、形似宝塔的鼓楼和潇洒飘逸的风雨桥,都构成与其他传统建筑迥然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推荐阅读:赫哲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侗族独特的建筑风格:鼓楼

  一、简介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

  鼓楼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从江县高增侗寨鼓楼高达二十余米,十三层次;黎平纪堂侗寨一寨就有三个鼓楼,侗寨风光可说十足了。

  二、历史沿革

  追溯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书》中有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不过,巢上湘鼓楼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但从起源上看,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鼓楼当然也不例外。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上述纪堂侗寨的三座鼓楼即其一例,这在侗乡是常见的了。

  三、建筑构造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未优先标记,其他用材不得取用。可见打上标记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据传说;鼓楼一词含义,应该是侗寨古时放鼓之楼。因此,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人民习惯,俗称鼓楼。鼓以桦树作身,名为“桦鼓”,安放于鼓楼高层。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大火塘;楼门前为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每当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凉,寒冬腊月来这里围火,唱歌弹琵琶、讲故事。侗寨有坐鼓楼的习俗。特别是春节期间,村村寨寨聚集鼓楼广场,吹芦笙,“哆耶”对歌作乐。或以侗族民间传统故事为题材,自编自扮侗戏,登台演唱。

  据清代雍正年间有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侗寨。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侗族鼓楼一般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尤为盛行。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柱、枋梁需经过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选定,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楼中最高层的中心位置一桦树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则击鼓以号召群众。

  鼓楼建筑系木质的四柱贯顶,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结构。“神奇的建筑师”凭一根丈杆,一支笔,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开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不隙,丝毫不差,牢固严谨,经风霜,历雨露,百年不倒。更为罕见者是神奇的独柱鼓楼。为了装饰、防腐,在鼓楼的外额上抹粉描绘或白灰泥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琳琅满目,栩栩如生。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侗乡被称为“歌的海洋”,是名副其实的。侗族大歌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在曲式上紧密完整。演唱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合唱中自由和谐地出现多音部,在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见的。侗戏就是在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广大侗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鼓楼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直刺苍穹,犹如塔尖一样。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这是侗族鼓楼同汉族的重檐楼塔明显不同的地方。鼓楼形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侗族的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达21层。这是由于侗族把奇数视之为吉祥之数。

  四、鼓楼的作用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风雨桥的建设即利于交通、休息避雨、会友、观赏江面风景,同时可美化侗寨环境,所以,风雨桥又叫花桥。

  五、侗族简介

  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楼叠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但又楼和风雨桥最为引人注目,它的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而闻名于世。历史上鼓楼是侗族人民作为族姓群体的外形标志和集会议事及娱乐活动的场所,一寨一姓一鼓楼。肇兴的鼓楼群是鼓楼建筑中的精品,最具代表性。地坪风雨桥始建于光绪年间,历史比广西三江程阳桥还长,很具观赏性。岩洞镇述洞的独柱鼓楼,其建筑技艺高超,历史悠久,它是侗族鼓楼的雏形再现,具有很高的科考研究价值。黎平侗族建筑师在深圳、贵阳、上海、北京等地,乃至日本等国处处留下他们辉煌的建筑业绩,其建筑艺术,令世人惊叹不已。

  在侗寨,寨寨有鼓楼、花桥、戏楼、寨门、吊脚楼。鼓楼、花桥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株奇葩,古村寨和吊脚楼民居被誉为“传统文化明珠”和“民间收藏的宝藏”。全国现存鼓楼630余座,花桥500余座,黎平就有鼓楼320座,花桥290座,均占全国50%以上,是“鼓楼、花桥建筑博物馆”;肇兴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自然寨,称为“侗乡第一寨”,有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楼,肇兴鼓楼群已被列为世界基尼斯纪录;述洞村独柱鼓楼是侗族鼓楼的雏形,已被列入世界基尼斯纪录;高寅侗寨现存明朝初期建造的吊脚楼10余栋,是非常珍贵的文物。目前,地坪风雨桥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楼、花桥都是侗族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设计,无需图纸,匠师仅用一根竹竿做的“香杆”作为构件尺寸。鼓楼造型丰富,形体变化多样。底层4排16柱,底部四角重檐,上部八角密檐,顶部为四角攒尖、四角歇山或八角攒尖。鼓楼的层数都为奇数,有九至二十多层不等,因为侗族先民认为奇数是阳数,寓意吉祥。鼓楼一般高三至五丈,鼓楼底部通常宽约二三丈,有的围栏杆、有的空敞,中间设“火塘”,四周有长凳供人休息。风雨桥桥上建长廊和桥楼,十分壮观。鼓楼、风雨桥楼檐层叠,覆盖小青瓦,檐角彩塑龙凤、花鸟泥塑,封檐板上彩绘人物故事、历史传说、传统习俗。80年代,黎平鼓楼花桥模型参加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30多个国家的使节参观后,赞叹说: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六、侗族三宝

  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

  1、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出名)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鼓楼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有木楔,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鼓楼一般高达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它与居民相比,从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看都是不一样的。鼓楼形似宝塔,最早是为了便于人们有一个集会的场所以及击鼓传信息而建。所以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侗寨中,高高的鼓楼矗立中央,居民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这种格局体现出侗族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

  2、花桥

  花桥是侗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精华。侗族人民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花桥。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他们还在桥身上建起一个长廊式的建筑,把桥身完全遮盖起来。长廊上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因为人们可以在桥上避风躲雨,所以花桥也被人们称为风雨桥。

  3、大歌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推荐阅读:达斡尔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侗族民居特点
  ☑ 侗族的风景特色
  ☑ 侗族的民族风俗
  ☑ 侗族服饰特点介绍
  ☑ 侗族的节日有哪些
  ☑ 侗族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