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时间:2015-09-17 14:16:44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京族的建筑主大的特点是什么呢?京族的建筑风格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有关京族的建筑风格介绍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京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京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京族建筑风俗介绍

  京族百姓的居室是低矮间陋的栏栅屋,属草庐茅舍一类。如今,到处是石条瓦房。每块石条长75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室内以条石或竹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间。厨房与畜圈在居室旁另建。近年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

  京族建筑特色

  从1511年起,京族人民陆续来到三岛,至20世纪40年代止的这段漫长历史里,他们世世代代过着艰苦而又凄凉的贫困生活。他们的居住条件是非常原始、简陋的。

  栏栅屋京族家家户户都寄身于荒滩乱林之中。住房都是粗陋不堪的草庐茅舍,墙壁以粗糙的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盖以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也有极少数人家盖瓦片的)。为了防风吹塌,屋顶还压以砖块或石块。屋朵四角以六寸至一尺高的木墩(多是苦楝木)或竹作柱(也有直接以石头作柱墩的);再在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以木条和粗竹片,上面又铺以粗制的竹席或草垫,这就是草庐的“地板”了。屋内以竹片或木皮间隔成三个小间。老人住正间,后生住左侧间和右侧间。这种“草庐芭舍”,京家称之为“栏栅屋”。它带有百越“干阑”式建筑的古文化积淀,然而因陋就简,“地板”上面住人,“地板”正面就是鸡、鸭、鹅等家禽栖息的地方了。

  石条瓦房从50年代始,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京族的起居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善和变化。这种变化的明显标志就是代之而起的“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现存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一座一座独立的,以长方形(每块石条约长0.75米,阔0.25米高0.20米)的淡褐色石条砌成的住宅。这种独立式的单座居室内,都约定俗成地用条石或竹片木棉之类,分隔为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的面前都留出较宽敞的过道,过道自左向右贯通全屋。家私杂物如凳桌以及工具等,都置放在过道的墙脚边。正中的一间就是“正厅”,俗称“堂屋”;其正壁上安置着神龛,俗谓“公棚”。正厅除了节日用以祭神之外,平坦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谈天的地方,是兼作“客厅”之用的。左、右二间是卧室或厨房;如果家庭人口较多(如子女均未结婚成家等),则左、右二间都用作宿舍,厨房就另外附建在左边或右边的山墙脚边。为了照顾老人,子女就住于接近厨房边的那个隔间,距厨房远的那个隔间就让老辈人住。

  由于海边风沙频繁,京家人还在屋顶脊及瓦行之间压置着一块连接一块的石块或砖头。这种别具一格的石条作砖墙、独立成座、屋顶以砖石相压的居家建筑,构成了京族地区的建房民俗特色。推荐阅读:赫哲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京族哈亭的结构特点

  传说哈亭是专为祭拜“镇海大王”而修建的。今天哈亭是京族过哈节祀祖先、祭神灵和民间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是京族三岛的标志性建筑。哈亭,专司唱哈的亭子,京族三岛都建有哈亭,风格大同小异,规模不相上下。

  建筑形式已由过去以竹木为桩柱,以茅草盖顶的简易哈亭变为钢混结构的宽敞楼阁,圆圆红柱,弯弯亭角,屋顶双龙戏珠,亭内雕龙画栋,既古朴典雅,又别具特色。

  哈亭的建筑形式虽几经改造变化,但哈亭的内在功能和主要布局却始终一脉相承,其结构一律为正厅加左右偏厅。正厅的里厢安放神位,设主祭坛。正厅的外厢是宽敞的厅堂,是开展祭祀和娱神的地方。与正厅连在一起的左右偏厅则设坐席,两个偏厅大约可容纳三、四百人。

  京族三岛的哈节时间各有不同,这是各岛按照建哈亭的时间所确定。尾岛为每年的六月初九至十五,巫头岛为八月初一至初七,山心岛为八月初十至十六。在哈节这个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里,欢喜若狂的京族人民都会来到哈亭唱哈。推荐阅读:达斡尔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京族民居特点
  ☑ 京族的风景特色
  ☑ 京族的民族风俗
  ☑ 京族服饰特点介绍
  ☑ 京族的节日有哪些
  ☑ 京族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