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服饰特点介绍

时间:2016-01-21 14:03:06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阿昌族的人们喜欢将黑棉布缠在自己的头上,而对于阿昌族的人们来说,这样的装饰会显得比较高昂雄伟,不过在阿昌族少数民族中戴头饰也是讲究很多禁忌的哦,对此阿昌族服饰特点介绍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阿昌族服饰特点介绍

阿昌族服饰特点介绍

  阿昌族服饰特点简述

  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饰从现有文献看,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相适应,"衣皮服毡","织皮冠之"。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猎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后,阿昌族 阿昌族服饰

  服饰有了新的特点。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说:云龙州"境内多峨昌蛮,即寻传蛮……散居山壑间。男子顶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饰之,上以猪牙鸡毛羽为顶饰。其衣无领袖,兵不离身。"这些明显带有游猎特色的服饰,构了古代阿昌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阿昌族服饰有哪些

  男性服饰

  据说,阿昌族妇女的高包头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阳的神箭箭头的标志。另-种传说:在遥远的古代,阿昌族家园备受外敌侵扰。在一次血战中,男子弹尽粮绝,女人送箭受阻。一位妇女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前方男子都用布带包成高包头,后方妇女便向"高包头"射箭支援。这样,男人既从包头上获得了支援,又迷惑了敌方,敌方也将箭误射向高包头。高包头挽救了阿昌人的性命,保卫了阿昌族家园。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和那位妇人的机智勇敢,阿昌族妇女从此就包起了高包头。

  男子穿对襟上衣,下着黑裤,斜背"筒帕",喜欢在胸前戴朵红丝线结成的菊花。未婚男子戴白包头,已婚男子戴藏青色包头,青壮年在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布,有随身佩带刀的习俗,其中"户撒刀"最为有名。

  女性服饰

  高包头是梁河地区已婚妇女特有的头饰。阿昌语称之为"屋摆"。这种头饰用自织自染的两头坠须的黑棉布长帕缠绕在梳好发髻的头上,造型高昂雄伟,足有半米多高,将其展开,长达5至6米。据调查,它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俗的众多民族中,阿昌族已婚妇女头饰的高度名列首位。关于它的禁忌甚多,包戴仪式神圣庄重,第一次包戴必须在婚礼后,由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在新房内帮包。平时包取,长辈晚辈互相回避,外人不可随意触及。关于这种头饰的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远古时候,没有天地,世界一片混沌,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共同创造了人类,然而恶魔腊訇造了太阳乱世,遮帕麻几经"斗法、斗梦",终于用神弓射落了假太阳,世界又重获新生。推荐阅读:蒙古族服饰特点介绍

  阿昌族服饰特色

  头饰

  阿昌语称之为“屋摆”。是用自织自染的黑棉布缠绕在头上。当地人称“高包头”。这种“高包头”。这种头饰造型高昂雄伟,足有半为高将其展开,长达5—6米。据调查,它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其高度名列首位。这种头饰是阿昌族已婚女性的标志,关于它的禁忌甚多,要包头饰,必须到婚礼时才可。包戴仪式神圣庄重,平时包取,长辈晚辈互相回避,外人不可随意触及。此外,妇女们还佩戴直径为3—4厘米的大圆耳圈,包间上插戳头花棍。

  筒裙

  阿昌语为“姆支”。分无花纹的“素筒裙”和有花纹的“抠花筒裙”两种。其制作从纺线印染到制经纬线,再织成布,均采用阿昌族传统手工艺方法。抠花筒裙上用各色蚕丝线抠经织有“阿波花”、“细脚花”、“叉子花”、“香炉花”、“梨翁花”、“节子花”等与阿昌族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花纹图案。传说其中的节子花是当年孔明南征七擒孟获时为阿昌族妇女衣着上制定的图样,它恰似一个手执兵戈的士卒,这是孔明特意鼓励南夷边民手执兵戈,把守边关,保卫好自己的疆土(《阿昌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裙脚上镶有3—5道花纹,意为水沟,代表着祖先的农耕生活。旧时未婚女子也穿筒裙,现在仅限于已婚女。这种筒裙工艺复杂,织成一条筒裙,费时费力,还需要掌握高超的纺织技艺。因此,与之相关的禁忌甚多,如年幼女子不能吃鸡爪,否则织裙时线乱;不能吃鸡翅膀,否则织裙时线束编斜,难织好花纹;男子不能跨越

  “绞脚”和“绡迈”是阿昌族的两种服饰佩件。“绞脚”为黑底。织有像筒裙一橛的花纹图案,边上钉红羊毛绒线和狗牙、贝壳类饰物。妇女们走亲访友、喜庆节日都要在小腿上系“绞脚”。“绡迈”即围巾,黑底,方形,四有绣花卉并坠有用毛线做成的“蚂蚱花”及彩珠。平时可披围,亦可以用来包裹什物。未婚姑娘多用它作为信物赠给意中小伙子。推荐阅读:苗族服饰特点介绍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傣族服饰有什么特点分析
  ☑ 服饰文化:藏族人为何只穿一只袖子?
  ☑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特点
  ☑ 详解:蒙古族服饰文化
  ☑ 客家服饰文化特征
  ☑ 客家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