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

时间:2016-11-14 13:29:57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王承恩是明末著名宦官,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与崇祯皇帝殉国,自缢于煤山。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且自古太监贤良者少,奸邪者多,然而王承恩的确算是个异类。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王承恩吗?

王承恩——陪崇祯殉国的明末著名宦官

王承恩——陪崇祯殉国的明末著名宦官

  王承恩人物生平

  一、人物简介

  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摘录:《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二、人物墓碑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江山风雨情》王刚饰演王承恩则充分的展现了这个意义。

  忠贞自有忠贞的好处。

  满清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回顾这段历史,感受悲壮。

  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明末最忠贞的太监王承恩~

  时空岁月像大海的汹涌波涛一样无情地翻滚,浪花飞溅、滚滚红尘、命运沉浮、悲欢离合、往事如烟,在疾风骤雨的咸腥味道之中酝酿出一杯杯的陈年苦酒,供后世探幽访古之人细细品尝、回味追思、喟然长叹。

  悠悠岁月在其酝酿的最苦最涩的一杯酒中映衬出了一段凄惨哀怨的历史悲歌——其中飘忽不定的斑斓历史画卷又仿佛被锁定在崇祯十七年(西历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这个风雨飘摇的漫漫不眠夜晚,紫禁城外的西方天际残阳如血,大明倾覆、天崩地裂、危在旦夕,诺大雄伟巍峨的一座京城被李自成统领的几十万陕北大顺军团团包围的像铁桶一般密不透风,铜墙铁壁的京师被一层巨大而变态的魔力所笼罩,氛围森严恐怖,连一只鸟儿也插翅难飞,百年不遇的血光之灾即将降临在京城官绅百姓的头上,正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充满悲剧色彩的血泪诗篇正在上演。

  三月十九日凌晨三时城破,绝望无助的崇祯帝仰天长啸,钦命周皇后、袁贵妃等妃嫔在坤宁宫自缢殉国,崇祯帝手持宝剑,亲手杀死昭仁公主,又剑伤长平公主,后宫中传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令人战栗的哀号声……疯癫至极的崇祯帝披头散发、神情恍惚,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之下跌跌撞撞地登上煤山(景山),面对满城的烽火硝烟,满目苍夷,崇祯帝无比悲愤地咬破手指,奋力留下血书遗诏:“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随后,崇祯帝朱由检怀着满腔的悲愤、孤独、寂寞与绝望,在王承恩的帮助之下吊死在煤山半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树上,时年三十五岁,王承恩以头撞地,血流如注,失声恸哭,对着帝王遗体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礼后,眼中噙满悲愤苍凉的两行热泪,义无反顾地吊死在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他自己原本是完全有机会苟且偷生的,但是他坚定地选择了以死殉国,成了为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贞烈士。

  第二天晌午,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紫禁城皇宫内苑,下令全城搜查,有“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云云。崇祯帝早已被冻僵的尸体在槐树上被足足地吊了两天之后,直至第三天才被投降的太监发现,崇祯帝和周皇后的遗体遂被运至东华门外停放,后被装进柳木棺内成殓。

  崇祯帝一家人这种玉石俱焚、自残殉国的惨烈做法令杀人不眨眼的乱世枭雄李自成竟也动了恻隐之心,他命令明朝遗民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灵柩用牛车运到昌平,埋葬于十三陵田贵妃墓内,帝后与田贵妃合葬一处,为了怀念这位命运不幸的末代皇帝,被后人取名思陵。王承恩作为皇帝的忠臣义仆,也被埋葬在思陵旁边,孤寂地陪伴着他地下的主公崇祯帝的枯骨枯荣,与之日夜为伴。

  后来清朝入关后,具有诗人气质、多愁善感的青年皇帝顺治被王承恩忠君事主的事迹所深深地感动,下旨为王承恩竖碑立传。据野史传说,顺治皇帝是噙着眼泪亲笔为王承恩题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这块敕建御制石碑至今仍静静地矗立在思陵外不远处的荒丘之上,真可谓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由于地处偏僻,一年之中偶尔只会有寥寥几位远来的游客来此凭吊之、祭奠之,借以追思和缅怀明末惨烈的亡国之痛。

  历史无情,造物恁人,王承恩与崇祯皇帝一样,都有着一段凄凉不幸的童年,崇祯帝的爷爷万历皇帝的生母是宫女,崇祯帝的父亲泰昌皇帝朱常洛的生母也是宫女,崇祯帝自己的生母在宫中也属于地位十分卑微的庶人,这究竟是历史巧合,还是某种冥冥之中的必然呢?

  崇祯帝自幼生长于深宫,五岁丧母,而王承恩则出生在蓝田县史家寨渠坑村,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成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被家中的远房亲戚送入皇宫阉割后成为了一名小太监,从此开始了他坎坷不平的宦官生涯。

  二人唯一的区别是崇祯在其短暂的人生之中曾经拥有过自己心爱的女人——温柔善良、聪慧美丽的田贵妃,而王承恩却因为是被阉割的太监而被剥夺了爱的权利,一生没有享有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温存与体贴,更没有谈过儿女情长的恋爱,这也许是帝制时代所有太监群体的人生之不幸、屈辱和缺憾,包括他们之中许多作恶多端、恶贯满盈的恶人也不例外。

  根据《明史·王承恩传》记载:“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云云。

  王承恩墓

  有了王承恩悲壮的殉国之死,谁敢说明朝历史上只产生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宦官?王承恩用他的慷慨赴死否定了历史的误笔和误读,明朝宦官中也有忠君爱国的义士!虽然,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宪宗时期的汪直,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各个都是独断乾纲、误国误民的大坏蛋。其中,又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和被世称“九千岁”的魏忠贤更是臭名昭著的政治无赖。

  相比之下,王承恩的死则为在历史上声名狼藉的明朝宦官群体挽回了一些颜面,至少让后人知道明朝也有像王承恩这样忠贞事主、以身殉国的好宦官。同时,他也用以身死社稷的悲壮方式,替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成千上万享受皇恩浩荡的太监们报了明室的知遇之恩。

  从这一点上看,王承恩虽死犹荣,保持了太监的人格尊严与忠君气节,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那个血雨腥风、分崩离析的乱世中许多封疆大吏(如洪承畴)、文坛巨挚(如钱谦益)都无法做到的,更不用说像曹化淳、王德化、杜勋这样见风使舵、苟且偷安、投敌变节、卖主求荣的悖逆太监,相比之下,人格的高尚与低劣,真是天壤之别,王承恩无愧为宦官之中的忠贞义士。

  在明朝历史中,类似于王承恩这样的忠臣宦官还有永乐年间率船队六下西洋的郑和,万历朝中协助首辅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冯宝,泰昌时期的以国事为重的王安,他们与王承恩一样,都算是忠诚不渝、精忠报国的好太监。可见,太监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其中也存在忠奸善恶之分、君子与小人之别,而并非都是见利忘义、胡作非为的宵小之徒。

  三百六十多年后,在这个阴雨霏霏的夜晚,抚今追昔,王承恩,明末崇祯帝的这位司礼秉笔太监,与崇祯帝在1644年3月19日的漆黑之夜一同在煤山自缢殉国,为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送葬,走完了他的悲情人生,难得的忠诚! 

  每当回顾这段惨痛的历史岁月,笔者都会感受到一股苍凉与悲悯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潸然泪下。王承恩忠贞事主、以身殉国的悲情故事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后世文人,于是就有了民国时代著名的《明末遗恨》这部经典剧作,笔者现摘取其中的一段台词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以缅怀王承恩不幸而壮烈的悲剧人生:

  王承恩在宫门心如刀搅,止不住泪珠儿洒湿衣袍。咬指尖代吾主急写血诏,各路上众总兵细听根苗:李闯贼犯神京江山不保,眼见得锦社稷付与水漂。望众卿秉忠心星夜来到,统雄兵与李贼速把战交。但愿得兴义师把贼来扫,凌烟阁绘图形青史名标。一封血诏写完了,望老天显灵验保全明朝。

  国运陵夷社稷危。李自成将兵如潮水,要夺大明锦华裔。满朝文武无妙计,我主宫中日夜伤悲。一无粮饷来接济,二来是将寡兵又微。但愿救兵早到此,杀退贼兵奏丹墀。…(风水www.azg168.cn)

  太监王承恩才是真正的帝王

  从天启帝、崇祯、李自成、到皇太极和庄妃,统两朝三帝一闯王的历史大戏《江山风雨情》昨日在BTV-4落下帷幕,几乎没有哪部历史剧能融这样多重要的历史人物,然而,就在观众为这些重新解读的明清帝王感觉新鲜兴奋时,编剧朱苏进却语出惊人,“在我眼里太监王承恩才是真正的帝王。”

  王刚最出彩

  和大多数的观众反应一样,朱苏进也感觉王刚演的太监王承恩是众多腕儿演员中最出彩的,不同的是,朱苏进眼里“这个太监才是真正的帝王”。朱苏进喜欢太监王承恩也有一种别样的理由,“太监也是人,而他们的人生从前并不为我们所熟悉,他们占了中国王朝史的1/4到1/3,就是这些被认为不学无术的,非男非女的人,却打败了大学士,掌控中国王朝许多载,因为王承恩是剧中最中心的人物、内心含量最厚重的人物,所以在我眼里太监王承恩才是真正的帝王。”

  我只能苦笑

  在《江山风雨情》中,许多历史人物被重新解读,陈圆圆变得泼辣,崇祯变得奋进,有些观众把这理解为“翻案”,感觉很怪异,有些观众把这当作重解,感觉很新鲜,而编剧朱苏进把这些都看得很简单,“这些只是我故事中的人物。”

  就是因为在编剧朱苏进眼里“帝王和奴才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他才敢在一部电视剧里写那么多帝王,写了两个王朝那么多故事,而通常情况下,剧中任何一个人物的故事都可以填满一部电视剧的创作。“我反映的是无法自己驾驭,没有对错的人物,那个时代可以被许多次演绎,在其他电视剧中甚至可以是轻喜剧,只是我站在这段历史面前只有苦笑。”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明朝宦官制度的特点
  ☑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
  ☑ 袁绍杀宦官